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另一半中国史》创作浅谈

2011-08-15 00:44高洪雷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历史

高洪雷

(山东省煤炭地质局,山东泰安 271000)

落尽树叶的林子不一定是荒林。属于偏远、冷僻题材的《另一半中国史》能够被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出版,的确出乎我的意料。

构思和写作《另一半中国史》,纯属误打误撞,因为我的工作经历和少数民族毫无关系。多年前的一天,一位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专家在演讲中说:“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的口号,其中的回就是指回族。”而在我的记忆里,孙中山所说的回,应该是“维吾尔”。就连民族研究工作者都出现如此的常识性错误,民族史对当代青少年来说就更是一片陌生的天空了。从此,岁月为我打开了一扇悠远而深邃的窗户。我开始积累关于古代少数民族的资料,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挖掘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柢。

之后不久,我在参观内蒙古历史博物馆时,居然找不到有关草原帝国“柔然”的任何文字。更令人痛心的是,个别不懂历史的维吾尔人竟然扯起自己的祖先回鹘的死敌——突厥的旗号,妄图恢复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于是,我决定创作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史话,以轻松闲适的笔调细细还原历史真相,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带领读者突围尘封的历史大门,串联出泱泱中华56个民族交往进而融合的瑰丽画卷,展示给和我一样对历史有点兴趣并希望轻轻松松读史的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让大家在娓娓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历史人物惊涛拍岸的英雄情怀。

从2001年开始构思与铺陈,这本书占有了我几乎每一个月圆月缺的夜晚。从此,我抛下繁杂的尘世喧嚣,避开正常的人际交往,远离诱人的灯红酒绿,一头扎进寂寥而幽深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园林。为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历史典籍,如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如外国的《世界史》、《中亚史》、《波斯史》、《阿拉伯史》、《印度史》、《剑桥中国史》……为增加作品的现场感,我走进了历史的山山水水,从蒙哥折戟沉沙的钓鱼城,到赫连勃勃威震四方的白城子;从文成公主远嫁的日光城,到乙弗氏自尽的麦积山;从草木青青的昭君墓,到绿柳依依的姑苏城;从巍峨俊俏的天山,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就这样,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写作、考证与修改,经过三家出版社长达三年的审修、打造与磨砺,特别是经过国家民委的审读,她最终以《另一半中国史》的名字于2010年8月艰难面世。

说她“艰难面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少数民族史对于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创作禁区,其中涉及许多敏感而纷繁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有的外国作家曾因个别不恰当的表述被某国际宗教极端组织追杀,有的中国作家曾因把不具代表性的民族习惯写进小说受到批评,也有个别出版社因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审查不严受到国家相关部门追究。特别是近年来,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思潮沉渣泛起,而国外个别书籍和媒体在东突厥斯坦、达赖喇嘛、高句丽、梵蒂冈教皇、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等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推波助澜,加上国内也很难找到明了、系统而权威的资料,这就更增加了作家和出版界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担心。这部书稿,尽管摒弃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充分论证了所有民族对祖国昌盛、人民进步与疆域拓展的巨大贡献,但还是在出版时遇到了重重阻力。书稿历经三家出版社,在一家出版社甚至通过了三审,最终还是被社领导断然枪毙。2010年9月19日,接到责任编辑寄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感觉就像当年接过经剖腹产而诞生的女儿。那一刻,望眼欲穿的我潸然泪下。

10月的泰山绚烂、甜酥、丰盈而静谧,书稿的出版让我如释重负。之后,我又回到了9年前没有挑灯夜战的安闲日子,延续着久违了的日出登山、日落观霞的惬意岁月,像一位漫画家所说的那样“慢慢地喝一杯水,专注,安静,听得到自己内心蓄水的声音”。

自己深知,如果少数民族历史是一片瀚海,我只写出了一滴水的几丝亮色;如果它是一片森林,我只写出了一棵树的少许枝叶。因为那里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太多的风霜雨雪,太多的潮起潮落,太多的阴晴圆缺。并非专业史学工作者的我即便是搜肠刮肚,也难以将各民族悠远交错的脉络理清;即便是绞尽脑汁,也难以将各民族博大精深的底蕴参透。

而且我以为,这是一个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国民生活节奏突飞猛进,酒吧影视肆意泛滥的时代,坐下来读书、写信已经成为另类与奢侈。尤其是这本书不仅归类于蛛网交错的故纸堆里的历史,而且属于遗落在传统历史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史,加上这种相对严谨的表述方式不太合乎市场流行的调侃型、八卦化历史文学的潮流,特别是自己既没有开什么作品研讨会,又没有进行媒体宣传,这就使得我对书的销量与反响不抱任何奢望。

意外的是,《另一半中国史》在全国新华书店和图书网站公开发行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北京晨报》记者唐山在《被忽视的中国》一文中认为:“本书修补了大多数读者缺失的集体记忆,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历史,从而获取更全面的文化人格。自古以来,散文便是中国文学之主脉,本书继承了先贤‘文以载道’之余意,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光明日报》将其列为2011年“一月光明书榜”榜首图书,《光明日报》记者王楠在《复调历史的追寻》一文中断言:“看完此书,我们应该不再纠结。这部历史是否应属于大部分亚洲史,还是一部欧亚大陆史,因为它只算是一个开端,当更多专精的研究终于转化成普遍的知识,步作者的后尘成为演义、小说、戏剧时,那么作者开创之功便如当初的张骞通西域,希冀的是滚滚而来的继任者。”2011年3月,该书被评为山东省首届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奖著作类一等奖,同时荣获山东省首届社会科学普及十大优秀作品称号。以此书为蓝本的30集电视纪录片已进入拍摄阶段。韩国Medici Media已将该书译成韩文出版。宁波海关等单位将该书列入了“红色经典”推荐书目。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称此书是对“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历史解读”。“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将该书作为“好书”向社会作了推荐。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推出了题为“不能忽视的‘另一半’”的长篇评论。中国作协主管的《作家文摘报》对该书进行了连载并发了编者按。《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国土资源报》、《中国煤炭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几十家报纸,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中工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党建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首都文明热线、新民网、东北网、天津网、新丝路、读书网等近百个网站及山东电视读书频道等多家媒体发表了书评并作了推介。该书已连续5个月位列北京新华书店民族学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连续28周进入当当网、亚马逊网历史类图书畅销榜,目前已4次印刷。

喜悦与忐忑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兴奋的同时,特别是面对学者和网友们的提醒与忠告,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安充溢了我的心胸:譬如各民族独立成章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她们的连贯性,譬如因书稿字数太多而删去的章节是否应该恢复,譬如没有独立成章的边缘部落是否应该注明,譬如南方少数民族是否应该增加篇幅。

接下来,我重新坐回蒙尘的书桌,背负窗外满天的星斗,开始对书稿进行修订。一是增加了第7章黠戛斯、第16章回族、第17章越人的越南、老挝、泰国及缅甸金三角部分。二是对各章的顺序作了调整,对各民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各民族历史演进更具连续性。力图像网友期待的那样,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聚得更齐,使各族人民尽情沐浴先祖的光彩;把各民族的历史脉络理得更清,使各族人民都能浏览本民族成长、成熟、定型的不朽雕像;把《另一半中国史》这支冬天里的火炬举得更高,从而温暖各少数民族曾经在某一历史时段被边远与冷漠的心。

修订的过程,也是我再一次对中华民族大历史观进行归纳、提炼与升华的过程。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事实上,我们以往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中原核心论的倾向,我们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那其中,不仅有汉民族的历史,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辉煌的过去和个性的文化,大家在彼此的磨合与碰撞、交融与参照中奉献着自己的文明,这才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整体辉煌,并实现了孔子所设想的“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基础上的真正和谐与共同进步。

尽管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中存在过众多的族群,尽管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不约而同地强调自身文化的“纯正性”,尽管各个族群有过太多的分分合合,你来我往,但严肃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表明,各种族群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碰撞与交错,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有着“多元一体”的基本形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无疑是历史演进的主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格局早已形成。

中国,是一个有着相对宽松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各个民族文化得以“不朽”的最可靠保证。一种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更为博大的复合型华夏文化之中,才能保证在“和而不同”的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生存。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之,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才能使这个民族的文化长盛不衰。文化上的惟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的视而不见甚至肆意排斥,都不是一种明智的理念。交流、共享、融合,才是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这是一条踏平了偏见、铺展着平等、输送着团结、叠加着文明的金光大道。在华夏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民族都将无一例外地享受到团结、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盛宴。

民族歧视、人类自残和毁灭家园的惨剧,正渐渐退向灰色而蒙昧的远方。我们企盼着没有民族歧视、没有民族隔阂、没有民族战争的时代,这一天的到来是文明的人类共同的梦想。

最后,我要感谢责任编辑李恩祥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与智慧,感谢范曾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感谢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宣教司对本书的审读,感谢音乐学家田青,作家濮继红、侯健飞,记者唐山、王楠,学者聂炳华、张用蓬、张欣等对本书的评价,感谢家人给我腾出了一片从容笔耕的家庭空间。我很幸运,我人生的每一段航程,都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提供的温馨港湾供我停靠与憩息。更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科学发展与富民强国”成为中国人民共识的伟大时代。

天资平平的我深信,一个人即便是天使,也需要依托蓝天才能飞翔。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历史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