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云
(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 271021)
近年来,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国内高校中扎实推进。结合自身实际,各学校针对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实效。《课程要求》在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界定中,提出了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点与当代国际教育界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的转移”是一致的(束定芳,2004:206)。本文着重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有的职能,以及教师如何探索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在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先向学生提供或呈现一定量的语言结构知识(presentation),然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practice),最后让学生使用该语言项目进行表达运用(production)。这样的外语课堂模式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呈现,教师的作用就是语言结构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学生在课堂上就是这些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灌输什么就接受什么。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较多地体现在语言知识结构的获得,而不是英语生成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学生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英语水平很难再有质的提高,尤其是“说”的能力和“写”的能力更难提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在目前仍有很大的用场。杨敏(2005:9)基于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指出,很多英语教师采用的主要的教学策略“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传统语言学包括传统语法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和PPP课堂教学模式的翻版”。传统语言学重语言结构,所以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将外语学习过程更多地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教师讲授到学生练习的线性过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较多,对学生活动和任务的设计明显缺乏,因而也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外语学习的效果。试想,一个大学阶段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近10年,运用英语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仍然较弱,这样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我们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语言学习模式的局限。
随着当代语言学、心理学以及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外语学习过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Ellis(1994)指出,二语习得是一个语言知识内化的过程,二语习得的关键是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除了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外语习得的因素还包括学习者情感因素、学习者策略等方面。语言的输出是对学习者语言内化加工的过程,外语学习是靠学生主体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只有依靠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发挥,促成学生的语言内化过程,才有助于培养起学生英语的生成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这无疑是当代英语课堂应有的职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对此有更好的解释力。
David Nunan(2001)提出,课程设置应从“传达模式”(a transmission model)转移到“体验模式”(an experimental model)。与传统教学模式比,后者强调在师生角色﹑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的改变等关键要素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外语学习取得更理想学习结果的重要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语言学习者潜能的调动和挖掘,重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英语学习现状来看,课堂仍然是学生英语学习和师生实现交流和互动的最佳场所,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促进外语学习过程主阵地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束定芳教授(2004:197)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定位,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指导。
因此,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新要求,课堂教学的职能应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英语课堂教学应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者只有在动机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才可能主动地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评估学习过程,采取相应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认知发展,使学生在交际中接触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并参与有意义的交流,学会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教学更加趋向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然后,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融入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和习惯,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还要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尽可能扩大学生外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上述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自主”的定义也是说法众多。将“自主”(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的Henri 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方面;Littlewood(1996)将学习者自主定义为“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Benson(1997:25)认为自主学习包括“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和“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三个方面。
“学习者自主”定义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外对其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程度。在这些关于“自主”的定义中,蕴涵着这样几个方面:学习者自主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愿意承担学习的主要责任;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本质上是自主的学习者;培养学习者自主与学习者的动机强度、自信心和策略运用能力密切相关;培养学习者自主意味着语言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到学习者的转变。基于国内对学习者自主的研究(李红,1998;王笃勤,2002等),在国内英语教学环境中能否推行学习者自主已无可争议。随着各学科对外语学习的理论研究以及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学界应该结合国内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理解学习者自主的内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谈及自主学习,很多人理解为学生课外进行的独立学习,是不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就无“自主”可言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态度,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能力。他进一步解释,态度是指对自身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是指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可以这样理解,课堂学习看起来是在教师的决策或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下进行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策进行参与,只不过学生参与的形式有的比较显性,有的不那么明显。就像Little(1990)定义的那样,“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反映”,因此,学生始终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做出反应,反应的程度可以理解为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程度。
作为国外早年研究学习者自主的领军人物,Henri Holec(1985:173-190)也曾强调,自主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概念上的工具(conceptual tool),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可以分为“无声自主学习”(silent autonomy)和“有声自主学习”(loud autonomy)。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了其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决策等等,这些元素透过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传达和体现出来,自主程度较高的学习者会有效地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可以体现为学生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管理和自律等等许多方面,只是无声的自主学习者和有声的自主学习者知识内化的程度、管理学习和决策的能力等有程度上的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毕竟存在着时空上的限制,掌握一门外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外语学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课外的努力,这一点已形成共识。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应探索如何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做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链接,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学习的本质,意识到他们作为语言学习者本身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学会如何学习。
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首先,不但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效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为学生课下自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外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使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课外学习的盲目性;三是做好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的指导、监控和评价,使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初期,教师的指导就显得更为必要;四是有效利用技术和各类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探讨信息技术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发挥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行课外自主化学习,从学生的角度需要考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制定和参与自主学习计划,这需要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其学习动机强度入手;二是学生的自律、监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独立进行课外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自身需求、学习条件的变化灵活地做出改变,使学习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三是教师的指导和支持,由于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应知道如何求助;四是学会合作学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多的学习的责任,学会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曾做过一份学生自主学习观念方面的调查,对于涉及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受试学生表现了良好的自主意识,60.7%的受试认为他们课外的努力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84.3%的学生认为学生自己应主动寻找使用英语的机会,66.6%的学生自信自己能够发现学英语的最佳途径,而且超过半数(56.1%)的学生重视自身对学习的信息反馈。这些发现对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极为有利的。但是,接受调查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对教师权威和传统角色的情感上的过度依赖、对同学合作学习的意义认识上的缺乏。为此,我们也提出了在自主学习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同行探讨。
为实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而是以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指导和协助,教师需要摈弃传统课堂中的“权威”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求知和成长。基于认知主义的主题式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适应这一教学思想,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这样的一个角色转变,也即: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创建一系列情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探索、讨论和协作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能力(Wenden,1991)。学习策略是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倪清泉(2010)在其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学生总体策略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正向高相关关系。在目前国内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自主性,将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培训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由于元认知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选择和使用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首先考虑将元认知策略培训纳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李育(2008)报告了其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结果,认为学习策略教学值得推广,但英语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和探索。
束定芳(2004:205)分析了学者们对自主学习的各种描述,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态度、能力和环境”,这一界定对我们很有启示,尤其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外语学习者,依据他们自主程度的不同,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在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逐步培养起他们对自身学习负责的能力。基于多媒体运用于外语教学的显而易见的优势、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外语本身的学科特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已成为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设由教师、学习者、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组成的良性互动的英语教学环境,尤其是做好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链接,促使语言学习者有效地利用时间、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逐步推动教育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综合上述,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科学地阐明了大学英语教与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应基于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借鉴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创新教学方法,在实现师生教学与学习理念的共同转变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努力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模式,不断探索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构建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模式,切实使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转向学习者,帮助学生成为自主的英语学习者。
[1]Benson P“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learner autonomy."In P.Benson and P.Voller(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2]David Nunan,Tradition and Change in the ELT Curriculum[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1 (4).
[3]Dickin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3(2).
[4]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6]Holec,H.On autonomy:some elementary concepts.In Philip Riley.(Ed.).(1985).Discourse and Learning London:Longman.1985.
[7]Little,D.).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In Ian Gathercole(Eds.)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CILT.1990.
[8]Littlewood,W.Autonomy in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Asian Context[C].In Proceedings of Autonomy 2000: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held at King Mongk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onburi,Bangkok,Thailand,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November 1996.
[9]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10]李育.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外语界,2008,(4).
[1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杨敏.我国英语课堂教学范式革新的理据[J].外语界,2005,(6).
[13]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