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宽
(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管理创新已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因为按照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即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标准,本身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之所以把“毛入学率”作为大众化的理论依据,意在说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教育结构必然会产生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使“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这自然会促使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内部活动”产生变化。作为变化中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实现这一质量观过程中的教学管理与单一的精英教育时期相比会有根本的不同。在大众化过程中建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而产生的新类别院校,与传统的本科教育在办学方向和质量目标等方面自然也有着明显区别。因此,这类院校必须构建起与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同质化倾向”,在自身的层次和领域中“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三三四四”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探索的。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涌现出的新类型院校,为了填补管理上的空白点,不少学校往往将传统本科院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直接套用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认为名校老校的管理模式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只要把它拿过来套在自己身上,就能办出高水平,这是一种理念上的误区。实质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结构变化中涌现出来的新类型高校,从设学目的、发展目标到人才培养规格,都与传统本科院校存在着明显区别。如果完全套用名校老校的管理模式,会形成办学方向与质量目标的严重错位,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不但达不到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而且会失却学校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要适应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就必须防止盲目套用传统本科院校质量管理模式而出现的“大”而“不当”现象,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大胆借鉴企业管理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意识,真正建立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质量管理模式。
面对市场化办学的竞争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作为重要的课题纳入教学管理的范畴,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才能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以后真正适应市场需求,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位置。而要从根本上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富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换个角度说,只有建立起真正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实际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的决定性因素纳入既定运行系统的优化结构之中,以便根据人才结构的过程质量标准及时调整和提高系统过程的培养水平,彻底改变那种通过最终质量的检测发现问题再“亡羊补牢”式的粗放式管理手段,进而从整体的系统环节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和应用型特色,使质量管理真正适应全面性和发展性的需求。
作为事物在总体运行上相对固定和可资借鉴的标准形式,模式的形成起码应该包括指导理念、运作体系和方式方法以及由此生成的促进机制等因素。换个角度说,从特定的理念出发,通过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将事物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外部操作方式相结合,逐渐固化为一种富有管理特色的操作系统,便形成了具体的管理模式。为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我们近年曾围绕着应用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构建了教学质量“344”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实施中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系统结构,便可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四四”管理模式。从理念、结构和实施特征上充分体现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
科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除了先进性和针对性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只有适应性强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进管理的不断优化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四四”管理模式即具备这一特征,它在实践性意义上,能够真正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观和多元质量观的需求,从根本上体现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规律。具体说,它以三大理念为指导,三大体系为基础,四大机制为保障,通过四大环节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运转形态,互动形成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循环过程,能使教学质量管理始终处于规范化模式之中,从根本上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促使应用型本科教育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进而显示出在社会市场竞争中的不可取代的优势。
三大理念即学生中心理念、全员参与理念和系统运作理念,它是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学目标是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中的自由发展,教学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学方法则应是非指导性的积极引导。这一切,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所进行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应该以学生为评价标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再从教育规律的角度讲,教育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其实质就是强调在尊重教育外部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尊重教育的内部规律,使教育更加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学生中心”的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质量目标结构,也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特点,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质量观正好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质量观和多元质量观的原则,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安于办学定位,培养出独具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员参与”理念是借鉴了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的先进因素,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的思想。它冲破了传统的将教学仅仅视为单一线性的课堂讲授的观念,将人才培养的环境意识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按照这一原则,必须采取措施使员工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在组织系统中的作用,确保全体员工意识到所从事的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进而按照岗位质量标准,为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而积极努力。
全员参与的意义还在于,市场化的质量竞争必须以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作基础。产品质量是生产系统过程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工作的综合反映,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原则强调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因此,必须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质量,掌握与自身岗位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操作水平,以能够从过程环节上保障质量标准;二是通过监控措施,明确每一个人都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让其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把问题解决于发源地,绝不让质量问题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总之,通过制定有关制度,落实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运行系统,是全员参与的真正含义。
“系统运作”理念则是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组织系统的保障功能,从体制运行的制约性意义上来强化管理以及服务部门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人才中心意识,进而利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整体性优势,确保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目标质量得到全方位控制。从结构上讲,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因此,只有按照既定的质量目标,将诸多的有关要素依据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构组成富有目标指向的系统,才能使这些独立的要素在系统结构中发挥出超越自身价值的更大作用。
具体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系统运作的意义首先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质量视为涉及多个方面和环节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中自觉地贯彻系统性原则,进而通过以教学为中心的各有关系统的相互支持和促进的作用,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优化提升;除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系统的优化运行可以从根本上形成组织系统的保障作用,具体说就是将与教学有关的各工作部门和各运行层面按照职能类别形成运作系统,能彻底改变各自独立运行中由于目标结构不明确或者缺乏沟通互动所造成的教育信息“孤岛”现象,进而通过系统结构功能的强化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
三大体系即目标结构体系、内容考核体系和保障运行体系,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主体运行结构。具体说,它是以“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和“系统运作”三大支撑理念为指导构建形成的。在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结构目标体系、以全员为对象的质量内容考核体系和以系统为载体的质量保障运行体系,相互影响制约、相互支撑促进,形成一种人才培养运行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优化运行机制,通过三大体系围绕着教学工作这一中心支点的优化运转和螺旋式提升,有效地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不断地提高。
按照系统结构的科学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应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一是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结构层面,二是培养模式即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层面,三是具体教学运行环节的质量标准层面。在目标结构体系中,人才结构、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形成一种互相依赖和支撑的关系。具体说,一定的人才结构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一定的培养模式又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反过来说,具体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则是关键性因素,因为培养模式的有效指数是以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基础的,而只有培养模式有效性的不断提高,才能使人才培养结构的质量得到保证。总之,这种结构性的质量目标体系,首先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结构的独特性,决定了与其他类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不同,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结构的多样化需求;其次,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质量目标结构中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会自然随之变化,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性需求。
以全员为对象的质量过程考核体系,包含了学校与教学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岗位职责人员,按照职责范围可具体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人员,二是以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和管理为主的业务人员,三是以教学运行管理服务为主的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四是以学生管理辅导为主的学生管理辅导人员。这一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具体分析,全面性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系统的每个过程,二是涉及到与中心系统有关的所有岗位,三是涉及到系统中的每一个人。联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那就是对所有和教育教学过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员及其岗位,都按照具体的岗位职责和质量标准进行考核,以形成目标统一、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运行体系。
以系统为载体的质量运行保障体系,则从教学运行的过程控制和组织控制等不同的方面,全方位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形成的,借鉴系统管理学派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观点,只有将教学管理视为与其他管理工作和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才能以开放的结构保持自身发展的活力,通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和各层面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以增强管理效益。按照学生主体的教育观来分析,学生是产品同时又是消费者,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但要经过社会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上体现出来,这种服务既包括教学主体系统,也包括教学辅助系统,还包括为保障质量标准而进行的基础性或前提性的工作。这其中,学生管理、后勤管理、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工作评估等等,都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是这一切组成的保障系统的优化运行,才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提供保证。
总之,三大体系的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运行模式,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纳入进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工作系统,能生成系统内部组织与个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约束和促进的运行机理,通过运行过程中目标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协调控制,形成自动调节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过程,充分体现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特色。
之所以将目标结构体系、内容考核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等三大运作体系作为“三三四四”模式的主体运行体系,是因为通过这三大体系的相互促进和有效运行,能形成促进内部质量不断提高的四大机制,即组织制度保障机制、过程激励约束机制、科研促进教学机制和内部评估评价机制。从组织机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上讲,机制是影响事物结构关系制约事物发展方向的长效因素。因此,工作的方式方法只有提升到科学层面,纳入制度化的运行状态,才能真正实现机制的长效优势。从这个角度讲,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功管理模式,必须由先进的机制作保障。在“三三四四”管理模式中,四大机制可通过日常教学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育教学研究系统和内部评估评价系统等工作系统的构建来实现,通过系统运行产生的动力效应、激励约束、组织保障和信息反馈等促进目标任务、行为过程、人本职责等管理客体的本质效率最大化。
组织制度保障机制是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而使质量管理形成持续改进的基础。作为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集合体,而必须具备一致的目标追求,按照组织者的意愿形成分工协作的内在关系,并且具备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的结构特征。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章。组织的统一协调功能和制度的规范约束功能,能够形成实现既定目标的强大的促进力和执行力。以组织和制度为基础构建的日常教学保障系统,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各组成单位和部门在运行过程中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自然会形成对教学质量既定目标实现的组织制度保障机制,它通过统一的质量标准对岗位职责和工作行为的规范约束,从根本上保障着各个环节和层面朝着统一的质量目标运转。
过程激励约束机制是全员质量管理优化运行的目标效果。全面质量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过程的全面性,由于产品设计是其首要环节和管理模式效益保障的决定性环节,所以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从市场调研开始,根据社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经营目标,研究制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具体到应用型本科人才,所谓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改进等。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质量形成于过程,只有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制定质量标准、目标要求和管理措施,加强管理与控制,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在“三三四四”质量管理模式中,这一过程管理是通过构建以全员质量考核为基础的质量监控系统实现的。通过监控系统运转过程中产生出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使岗位职责更明确,岗位行为更规范,更有利于质量管理系统朝着优化的运行状态发展。
通过构建教育教学研究系统而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机制,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于完善教学理论、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实践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本质意义上说,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等,都需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来实现。因此,教育教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的工作。科研对教学的促进,首先是促进教学的内容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次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科研促进教学机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改变目前高校中重视学科研究、专业研究而忽视或轻视教育教学研究的倾向,能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的学术水平提升。
内部评估评价机制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性的质量管理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特别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涉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时,也将“推进专业评价”作为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都充分说明了建立科学评估评价制度的重要性。对于系统的、科学规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教学质量的评估评价是重要的关键性的环节,而要建立适应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除了需要认真研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之外,建立起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和规律的内部评估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种具有制度规定性的质量监控行为,它的评估和评价是从全面化的质量管理出发的。因此,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需要,完善各项评估评价制度,有利于通过即时性的信息反馈来促进和提高教学资源水平,建设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为教学提供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设计和个性发展提供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选择平台。
除了三大理念、三大体系和四大机制之外,“三三四四”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成还应包括生源输入、人才输出、社会反馈和改进提高等四大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是被忽略的,然而它却是不同角度和层面上形成规范化管理长效运行机制的关键性因素。“三三四四”质量管理模式对四大工作环节的强化,能从根本上体现高校办学的市场经营理念,改变人才培养的自我封闭现象,通过对社会反馈和改进提高环节的重视,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教学质量脱离社会市场的弊端。从总体上看,它将社会区域需求、生源现实状况、人才结构目标、教学过程职责、组织系统保障、质量监控检测、用人单位评价等等形成一个紧密相联而又信息通畅的大系统,通过四大工作环节达到及时调节互相促进,以保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真正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将生源输入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能够真正了解人才培养的“原材料”状况,特别是通过对考生志愿和录取情况的全面分析,进而为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构和教学方案提供现实依据。当然,作为“三三四四”管理模式中的生源输入环节,它更多的意义是在于依据生源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分析社会、家长和学生本身潜在的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具体说,考生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结构对人才类别和人才结构的需求,家长与考生在报考志愿时或者说在拿到通知书决定报到入学时的潜在的顾客心态和期望,等等,都是学校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和过程质量体系的基础依据。因为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市场化办学的不断深入来看,社会市场的介入已成为高校建构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自身得以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因。因此,在坚持自我质量评价的同时,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外界各个方面的质量评价,进而形成内外互动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质量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的必然条件。
人才输出环节在过去是高等教育最不用费力的一个办学环节,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政府在高等学校的人才输出过程中由接收安排者的地位逐渐调整到监控协调者的地位,当学校与社会供求双方的自由市场关系真正建立后,如何做好人才输出的工作就变得至关重要。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各高校纷纷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组织,加强对社会市场各类型人才需求的研究和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一工作环节的强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包括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设计,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以及开设求职面试的礼仪知识和社交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等等,都是人才输出工作环节强化带来的办学效应。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完善制度等方面,加强有关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以使人才输出的基本环节更加适应整体人才培养系统的运行。
社会反馈环节是形成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社会外部质量评价平衡统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途径由政府中介逐渐转向面对面的方式,高等教育的生存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和拉动,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用人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时代能动性,这种评价以人才培养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市场变化为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社会市场的实用性逻辑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选择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造成了深度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起人才培养的社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对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将社会评价标准、学校自身标准和政府倡导的质量标准相互结合,共同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形成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因此,强化社会反馈环节,从组织制度角度注重对人才反馈信息的研究,是促进人才培养管理系统优化的必要措施。
高等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和影响效应的复杂性,要求高校必须致力于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顾客对产品的不断追求,必然导致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而提高质量必须从改进质量管理系统开始,改进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实现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增加顾客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机会。具体到“三三四四”管理模式来说,由三大体系形成的内部质量运行系统,其运行的导向和质量标准是由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构体系决定的,这一目标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当前的质量需求,要经过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通过市场的信息反馈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正是根据市场的要求对现有的人才目标结构进行改进的,而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一变,培养模式即教学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以质量目标为导向进行的改进工作,不是一时的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持续循环进行的,它在改进提高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的质量目标结构,能从根本上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自我完善功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四四”质量管理模式,在展示出人才培养系统的组织结构之间和运作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的同时,也体现着管理系统的内在约束和促进的运行机理。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它又通过强化生源输入、人才输出、社会反馈和改进提高等四大工作环节,将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目标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在社会外部质量标准导向下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优化运行过程。这一过程所激发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实践上共同促进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来看,这一模式在目标任务、行为过程、人本职责所形成的体现管理客体本质规律的运行体系中,充分反映着管理的科学性:构建人才结构以实现目标控制,强化岗位职守以实现职责控制,完善规章制度以实现制度控制,细化过程环节以实现程序控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社会外部需求质量和学校内部培养质量的相互协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保障。
首先,质量目标结构体系的建立体现着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原则。教学管理的任务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和精心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不断优化质量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管理的目标意义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前提。按照一般性的理解,教学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活动是教学活动规范、教学价值实现、教学行为产生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而这一切有效性的大小,则与质量目标直接相关。具体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系统分析,教学管理是围绕着所要实现的既定目标进行的,它以重视管理的成效即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层层制定和组织实施目标为手段,动员和激励所有成员共同为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而努力。这种以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质量目标责任制为手段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强化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有助于总体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
其次,全员质量考核体系充分体现着质量控制的过程性原则。精心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除了处理好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关系之外,还必须特别重视管理的规范化,相对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来说,规范化管理是将管理的质量目标和具体规章制度落实到人才培养整体系统的所有构成部分,目标结构体系、全员运营体系、系统保障体系、岗位角色职责、生源输入、人才输出、信息反馈、改进提高等等,所有与教学工作有关的环节和岗位,都能达到在统一规范下做到分工明确而又高度协作。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使全体教职工能在统一的质量标准下,真正体现出愿望、贡献和效果的一致性,避免人为意愿的干扰,真正形成公正、平等的竞争局面。质量考核的过程性还能从实质上冲破管理的封闭模式,由单纯地注重教学主体的输入前审核和结果性测定的两端式监控,真正走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环节监控,通过过程性、层次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有效性管理,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质量和最终质量。
再次,质量保障运行体系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系统内部各元素、各部分之间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整体系统中,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没有部分就不存在整体;但同时,整体又制约着部分,离开了系统整体就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的变化总是以整体的结构方式为前提,而整体的变化,又直接受制于变化着的诸部分。具体到“三三四四”管理模式中的以系统为载体的保障运行体系,它所包含的日常教学保障、教学质量监控、教育教学研究和内部评估评价等等系统,其构成因素都体现着整体性的特征,是在统一的质量目标下对学校各种管理资源和组织机构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结构性组合,利用这种组合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使组织机构和教学资源形成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力,进而通过动态平衡结构的积极有序连续不断的调整提升,来追求质量管理的最大效益。
从质量管理的实践意义上讲,“三三四四”质量管理模式所体现的又一个现代化特征,是促使质量管理从本质意义上实现从传统的教务行政化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规范化管理。就模式构成的要素上分析,从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和系统运作的三大理念,到目标结构体系、内容考核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等三大体系,再到由此生成的组织制度保障机制、过程激励约束机制、科研促进教学机制和内部评估评价机制等四大机制,加上与社会外界相连而得以强化的生源输入、人才输出、社会反馈和改进提高等四大工作环节,作为体系规范、结构优化、目标明确和机制先进的自我运转系统,能从根本上更新传统教学管理以“管”为主的理念,改变管理人员以自我行为为主体内容的管理姿态,而进入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范能动性运转的科学管理状态。无论是教学过程涉及到的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还是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在学校既定法规和制度的范畴内,通过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来促进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三四四”质量管理模式,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以现代质量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为指导,通过不断强化管理中的“人本”理念,在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由物性向人性转变的改革中,注重管理对象的个性发展和智能开发,追求质量目标实现过程中主体价值的不断提高,进而通过管理主客体质量观念的不断提升,达到质量目标和评价标准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最佳运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