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与“以人为本”的结合

2011-08-15 00:49:04金云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集体马克思主义

金云亮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与“以人为本”的结合

金云亮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仅看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肯定了个体的关键作用。这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实现“以人为本”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强调的应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单指个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为本

如今人学研究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进行人的研究,还是要涉及其哲学原理。在我国,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借鉴,使人们明白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中的人学原理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国情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究竟何种意义上才可称为“以人为本”,本文觉得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则又会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所以,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做到“以人为本”。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谁创造了历史”问题的争辩

历史的创造者是谁?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就认为,英雄在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前,唯心史观就过分地强调社会意识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读大量的书籍并参与社会实践,发现之前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英雄史观”是不科学的。劳动创造世界,那么处于社会阶层中的劳动者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这却与现实相反,人们越是干活多,就越处于社会的底层,越受到压迫,成为了无产阶级。所以,他们提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人的本质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和内在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果撇开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中是孤独的,其创造出来的产品虽然能满足人们的物欲,却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那么整个人类的内心将会呈现一片寂静死海的状态。正如马克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称的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对现存社会否定和批判的原则这一第二向度,而只剩下屈从于现存社会制度的向度的人。因此,抹杀人的作用会出现历史的倒退,那么过于注重个人的作用则又走向另一个可怕的极端。

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变革中处于中坚力量。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也要时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由无数的个人组成的,不管其中的个人是默默无闻,还是拥有着丰功伟绩,他们对社会历史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要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不能抹杀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担任的重要作用,历史人物的出现有可能改写历史,但是我们平常谈论的“时势造英雄”中也应该发现,英雄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纵然英雄榜样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若把历史人物的功绩抬得过高,就会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如今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也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非历史人物,更不是那些所谓的特权阶级或阶层。

其次,明确无数个人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可忽视单个人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每个人发挥作用的差异是有大小之差的,当然谁都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结果,众人拾柴火焰方能高,因此,每个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或骄傲自满。同时每个人都应该肯定自己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中作用,不能以贡献的大小来论成败,个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全面的发展以完善自身。在社会发展中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以形成更大的社会合力,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以人为本”的结合

(一)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康德曾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他认为人要以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社会,个人不可能单独存在,他与周边的人和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交通便捷、沟通手段的便利,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可能像远古时期那样“老死不相往来”了。一个人的利益与周围人的利益是紧密相关的,且都不自主地融入某个集体和整个社会中,因此,在处理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顾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也就是说,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个人存在集体和社会中,要以集体为荣,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主人翁精神。个人的长远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维系在一起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需要个人利益进行让步时,个人利益就需要有所牺牲,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是工具。从另一方面说,集体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单靠牺牲个人的利益来达到集体的目的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打击个体的积极性,导致集体的解散。毛泽东也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从长远来说,集体也要不断地满足个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才能使集体与个人之间和谐发展。如今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浪潮下,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群众内部的关系,即个人、集体与社会的三者关系。邓小平也说过: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相反,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革命精神,不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将三者利益有机结合,就会倒向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

(二)促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由自发转向自觉,增强个人的主人翁精神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主人翁精神的增强。“所谓自发发展,是指人在发展中缺乏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处于被动地位,处理事情的态度是盲目的、感性的。而自觉状态则是变被动为主动,是人们从自身出发意识到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自主发展、理性地把握发展的观念和状态。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都有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但是大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出现个人与社会分离的情况,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自觉,而是自发的。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自觉形成有利于无数个人合力的形成,而这种合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2.

[3]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2.

B0-0

A

1673-0046(2011)04-0063-02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集体马克思主义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警犬集体过生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7:20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