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浅论苏轼、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张瑞芳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作家,他们在词境的开拓创新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诗化,从而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和题材。而稼轩“以文为词”,稼轩词多用典故,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宽了词的题材和表现疆域。并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本文试图从词境的拓展方面,对二人作比较,进一步论述两人的成就。
苏轼;辛弃疾;词境;开拓
北宋前期词坛有雅与俗两条支流,但词的内容多是抒写男女恋情,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规矩纷纷被打破,他“以诗为词”,使词诗化,从而扩大了词的内容和题材,使词从“花间”、“樽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的品位。
1.“以诗为词”
诗与词是中国文学的双姝,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诗虽境阔,而难达幽微之情;词虽言长,却难抒豪放之志。苏轼“以诗为词”的大胆变革,取二者之长,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使词这一文学形式开始全面反映社会现实,确立起了豪放词派在词坛中的地位。
苏轼提倡词要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在写作中,注重以词抒写性情,把士大夫的性情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提高了词的品位。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然。含蓄显现出他勇武豪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2.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⑴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写爱国的豪情壮志。如在《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当时共客长安,二陆初来共少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该词上阕出猎,下阕请战,场面壮烈,情豪志壮,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这是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挑战,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
⑵描写农村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秋日农村景象,上阕四句分别取四组景象,远景近景相似,听觉视觉互通,动态静态结合,宛如一幅幅变动的图画。下阕写人的活动和感受,表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
⑶揭示个人的内心世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内心世界”,主要是指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他的词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矛盾。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
⑷叙述真挚的亲朋情谊。苏轼兄弟一生情笃,除了人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外,还有《木兰花令》。词借用传统的悲秋思人手法,传达对弟弟与友人的一片深情。苏轼送别友人、怀念友人的词作也充满着真情实意。《临江仙》说:“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能够充分体会友人登程独行的孤寂与凄苦的心境。《浣溪沙》说:“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⑸表现了山川秀丽的风光。苏轼总是兴致勃勃地游览山水,陶醉其间,苏轼咏杭州美景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篇已经脍炙人口。
⑹积极探索人生哲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手足情谊,并以谪仙自喻,写他幻想乘风上天,又觉得人间更使人眷恋,反映了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要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已不仅限于手足之情,而且概括了人类对美好事物能长久留存的普遍愿望。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苏轼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对词题材与内容的拓展是空前绝后的。也只有辛弃疾,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方可与东坡媲美。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辛弃疾词提供了尤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写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
1.借英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辛弃疾深谙军营生活,渴望着金戈铁马、横扫千军的生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在词作中常常把自我形象写入词中:如“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想象自己是执戈横槊的抗战英雄。在中年时,又写到自己成了“试弹忧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垂暮晚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被迫闲居的一介衰翁。辛词中的自我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丰满,既有客观的实情在内,又能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诗人的画面来
2.抒写个人人生感悟。词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金兵的烧杀虏掠,南宋朝廷主和派的软弱无能,使词人只能把满腔的愤恨,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因此,辛词中,体现出了个人的苦闷,把词境扩向人的心灵深处,做了内部的扩展。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词作于词人35岁时。35岁,应该是一个人最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一个年龄阶段,可词人却把“阑干拍遍”,也“无人会”,又“唤取红巾翠袖”,来“揾英雄泪”。这是何等凄惨、悲凉的景象啊!词中多处运用了的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因故国沦陷,国仇未雪的仇恨与焦虑,表达了自己一腔悲愤无人知晓的悲慨心情。时光流转,而词人功业却尚未成就,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著的进取心,使堂堂七尺男儿留下了潸然热泪。
辛词中还有大量谴责社会腐朽黑暗和群奸小人的嘲讽诗句。如另一名篇《摸鱼儿》中,在下阕就以杨玉环、赵飞燕等历史典故为例,警告了朝廷中当权得势的小人,终究也会“玉环飞燕皆尘土”。辛词中,对社会的批判,不仅拓展了词境,也强化了词的批判现实功能。
3.描写田园生活,抒发词人隐逸情趣。在田园生活期间,词人为我们留下了最原生态和淳朴天然的词作,且看他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色、声、嗅等通感的修辞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图景。
4.表现爱情主题的词。最被喜爱的是《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繁华热闹的景象,以及词人寻找知音的孤寂心情。王国维评价此词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充分给予了肯定。许多事物,看似苦苦追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自己最想找的人,和自己最关心的人,都是离自己身边最近的人。辛弃疾以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告诉了我们最浅显易懂的道理。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在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小平,冯丽,唐明,周浩悌.中国文学史集·宋代文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I207.2
A
1673-0046(2011)04-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