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135)
从功能目的论看《国富论》中译本的“变译”现象
李娜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135)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目的派学者费密尔(H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Vermeer认为,译文的忠实程度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根据“目的法则”,胡长明在其《国富论》的中译本中进行了许多变译。该译本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功能目的论;译文目的;《国富论》;变译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所著一部经济学巨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被誉为第一部系统而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经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部书之一,也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经济学译著。
《国富论》最早由翻译家严复引入国内,他将其译为《原富》,该版本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目前国内众人仍竞相翻译《国富论》,其中译本林林总总,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研究《国富论》也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相关经济学理论,而从翻译学角度对这部巨著进行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试着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由胡长明翻译的《国富论》中的变译现象进行分析。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提出的。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其《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定》一书中对德国翻译进行了综合分析。她在承认等值理论的有效性的同时,又认为原文与译文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方面有时候是无法达到对等的。因此,她提出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性特征。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在她之后重新阐释了功能性特征。由于翻译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译、作者价值观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这些都会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翻译不是一对一的语言活动,它是译语文化对原语文化或语言的一种不可逆转的阐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Vermeer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采取的策略和要达到的目标决定于该翻译行为的目的。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决定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翻译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变”的转换过程,至于为何要变,怎样变,功能目的论为解释变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变译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变译理论早就有之,但是在国内真正将其系统地作为理论提出的是黄忠廉先生。他提出翻译可分为全译和变译。所谓变译(或翻译变体)是译者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翻译活动。简言之,“变”具体体现为增、减、编、述、缩、并、改七个方面。增是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分为释、评、写等;减是去掉原作中译者认为读者不需要的内容;编是指通过编辑使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述指用译语转写或复述原文内容;缩即将原作压缩;并指合并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部分;改即改变了原作的内容或形式乃至于风格,使原作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无限的阅读是不可能的。人们在选择读物的时候,很难确切判定哪些读物的知识价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有些著作篇幅巨大,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的习惯。因此,该中译本指出了该书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即“在凝练变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以图释的方式对书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精彩补述,又回避了让更多读者犯难的学究气。”译者在此明确表示其目的与意图,从而决定了该中译本的类型。
在胡长明翻译的《国富论》中,译者对原著进行“变译”处理的痕迹随处可见。从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由于篇幅原因,笔者将着重从增、减、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增
译者基本上在译本每一卷每一章的前面,用一定的篇幅对该卷该章所要论述的内容作了一个综合的介绍,增加了大量原文之外的信息。如第四卷第一章,论重商主义。译者在该章正文之前,用两段文字为读者简要介绍了重商主义,以及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态度。增加的这部分信息,无疑使读者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章内容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这应该也是译者在对译文进行处理时的一个目的。
从以下的例句中可看出译者对增译方法的运用,如:
原文:a.The like policy anciently took place both in France and England.
b.When those countries became commercial,the merchants found this prohibition,upon many occasions,extremely inconvenient.
译文:a.古时的英格兰和法兰西也曾采用过相同的政策。
b.不过,这些措施同样无效。因为当这些国家发展成商业国时,这种金银禁令就会让商人们感到不便。
此处原文中句a和句b是分别相邻两个自然段的尾句和首句。而译者在两段译文中间增加了“不过,这些措施同样无效”这句话。在此之后,b句是对为何这些措施无效的原因的解释。此处增加的内容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的评析。
(二)减
译者在译本中对“减”这种变译方法可谓是运用的淋漓尽致。译者将原著中他认为读者不需要的内容大篇幅地删减。如:
原文:Money,on the contrary,is a steady friend,which, though it may travel about from hand to hand,yet if it can be kept fromgoingout ofthe country,is not veryliable tobe wasted and consumed.
译文:而以货币为财富的国家,却与此相反,虽然货币会在不同人之间流通,但如果只让其在国内流通,国家财富就不容易消耗。
在上例中,译者在处理这句话的译文时,未翻译原文中划线部分。原文中作者将Money形象地比作是a steady friend。译者在处理时,不仅舍弃了原文中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同时也舍弃了原文的风格色彩。因为这些在译者看来,都是对读者获取信息不重要的内容和形式。
又如:
原文:Bypursuinghis own interest he frequentlypromotes that of the society more effectually than when he really intends to promote it.I have never known much good done by those who affected to trade for the public good.It is an affectation, indeed,not verycommon amongmerchants,and veryfewwords need be employed in dissuadingthemfromit.
译文: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往往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此处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第二句和第三句删去。这两句话也都是译者认为对读者获取信息没有帮助的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就将其删除。
在该《国富论》中译本中,译者在很多地方对原文进行大量的删减,使得译文的篇幅大量减少,除了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之外,也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三)编
原文:Exportation was encouraged sometimes by drawbacks,sometimes by bounties,sometimes by advantageous treaties of commerce with foreign states,and sometimes by the establishment ofcolonies in distant countries.
译文:奖励输出的办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退税;第二,发给奖励金;第三,同主权国家订立有利的同上条约;第四,在遥远的国家建立殖民地。
译者在此处进行翻译时,运用了变译方法中的“编”。如前所述,编即编辑,是将原作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加完美。比如此处的原文,是很典型的西方作者的写作习惯,全篇大块,不分主次。译者在处理时,考虑到汉语的行文习惯以及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舍弃了原文的形式,而是将原文内容进行了顺序排列,使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
不足:功能目的论也要忠实于原文,原文是松散轻松幽默的风格,经作者变译之后没有了原文的风采,原文中四种方法交替出现,灵活运用,既将原文意思翻译出来了,又保持了原文的风格。
虽然该中译本的封面上标明是全译典藏图本,但在书中,译者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变译”,变译方法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笔者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全译与变译相互交织,互为补充,既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译者在译文中所进行的“变译”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特定的目的。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H315.9
A
1673-0046(2011)04-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