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研究生培养谈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1-08-15 00:43王军会李雷鸣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教学

王军会,李雷鸣,车 诚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从中外研究生培养谈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王军会,李雷鸣,车 诚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借鉴国外教学式培养模式的理念,针对中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应构建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过程强调学习小组的系统学习、深度学习,并对团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该模式适合在中国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推广。

研究生教育;团队学习;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不断扩招带来的超常规发展,使得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问题广受关注。近10年来,对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上。[1]以往的研究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的分析、模式类型的总结,侧重借鉴国外模式,但尚未提出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有效模式。[2]55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种。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常以学术型和应用型划分。本文从中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构建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着眼于团队学习的培养方式,从日常教学与团队成员自学入手,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一、国外典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评价

研究生教育从德国诞生至今,先后形成四种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即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

(一)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评价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博士生教育,其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学徒式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为目标。在德国,博士研究生一般没有课程或学分的要求,而是要求博士生作为导师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和讲座内的助教,直接参加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活动。[3]83在德国博士生培养中,导师指导占据核心地位,作为博士生导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助手或合作者,博士生的招生入学、科研经费、日常管理、论文撰写、评价考核均由博士生导师本人负责。[4]202师生之间是一种师徒关系,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与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促进学生在助研与助教中形成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学术信念。但是,这种模式培养目标单一,侧重培养理论研究能力,不能适应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逐步改革,培养目标转向培养纯理论型科学研究者与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人才的双重目标。

(二)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评价

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美国把早期源自英国的学院制与19世纪自德国引进的讲座制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形式化、标准化与专门化,设置专门研究生院,通过规范的教学和科研来培养研究生。专业式培养模式追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提供社会服务的双重目标:培养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人才,满足人类科学探索的需求;培养实用性和实践性人才,满足社会非学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4]203从培养过程看,专业式研究生培养过程更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并重,研究生培养一般遵循入学申请及考核、课程学习及学分要求、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等基本流程。研究生培养进行大量、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实行学分制。从组织管理看,专业式培养模式建立以研究生院为核心的专门负责研究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并形成了包括校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教学小组)等自上而下的一套机构。[3]84在导师设置上,美国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指导方式,很多副教授甚至助理教授都可以参加到导师团中指导博士生。[5]

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科研并重,培养目标多元化,以规范的研究生院制度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设置导师指导团不仅有利于集体智慧的生成,而且有利于学术繁荣。这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需求。

(三)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与工业界组成联合体并建立了著名的硅谷。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也称教学科研生产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于美国,传入日本后得到发展。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企业与大学的优势互补与联合,将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资金、设备和研究需求形成最佳结合。其培养目标是造就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不仅包括理工类研究人才,也包含财会、金融管理、法律等文科类人才。[3]84在培养计划上,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基础学科、基础应用学科以及应用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生产一般发生在教学之后或与教学同步进行,且研究生科研一定要结合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多由企业提出或研究生深入企业调查与导师共同商定。[6]在组织管理上,协作式培养模式要求大学与企业联合实现研究生管理,共同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事宜,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大学和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师生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导师与教师分别来自大学与企业两个系统,共同安排研究生的修业计划与课程教学。[3]84

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的变革,注重产、学、研的一体化,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开发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使大学与企业通过联合实现了共赢。

(四)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评价

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课程硕士也属于此类。这是一种继本科之后的高级课程学习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对科研与论文的要求并不高,但特别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有着强烈的实践意识,从而形成了与强调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学位不同的强调实践职业的专业性学位。这种专业性学位最初主要集中在硕士层次,后来逐渐发展到博士层次。其中,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影响最为突出和典型。[3]83教学式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特定的非学术性职业领域中从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类似于特定职业领域的专业化资质培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实务性问题、开展实践的各种技术性训练,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领导能力、调配能力、沟通能力、临床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案例教学法是其主要的授课方式,实习实践也是其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在组织管理上,它十分重视吸收如行业协会、宗教管理机构等社会机构参与专业学位的教育。在考试制度上,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价制度,分为课程成绩评定和综合成绩评定。

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专业性和实践性,与强调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学位相辅相成,满足了工商业等部门对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中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学者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但不管是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还是构成要素,以及培养模式的分类等重要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看法。从培养模式的内涵看,有泛化论、狭义论、结构论、过程论等的争论;从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看,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体系说、环节说、指标说等等;[7]从培养模式的分类看,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单是以名称计就有16种模式,如果考虑到近似因素,经过合并也有10余种。李盛兵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依据的重视和研究,他分析总结指出: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可以把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划分;以学位类型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模式;以培养过程中的活动要素即教学、研究和实践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以组织要素划分,可以划分为学校型、学院型、跨校型、以学科为基础的跨校型和虚拟研究生院五种。[2]56

一般认为,学徒式和专业式是中国研究生培养的传统模式,近年来也在试点推广协作式和教学式。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中国学者共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学者的另一共识就是目前中国研究生培养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当前,中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课程设置看,研究生课程设置范围较窄。学位课程为必修课,选修课程通常也偏重本专业且选择面窄,开设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较少。这种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狭窄,适应能力较差,不利于其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对应的是,西方高等教育近期改革趋势是建立网络化的课程结构,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8]

从教学方式看,填鸭式教学仍占主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较少或实施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研究生数量骤增,使得研究生教学呈现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学往往采取大班课堂讲授形式,以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较少,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学校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讲座、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学术报告等环节,但由于配套措施不到位、学生不积极配合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明显。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多元化改革效果不明显

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学徒式、专业式是主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需求的增加以及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教育部大力支持发展专业性、应用性研究生学位教育,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开始试点协作式、教学式等新培养模式。但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目前以专业式为代表的单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就业,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过多或能力有限,指导效果不能保证

中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近些年研究生连年扩招,导师指导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有的导师带几十位硕士、博士生。大多数导师都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忙于科研或行政事务,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与此相反,也有部分导师对学生过分关注,从论文选题到撰写、答辩,事无巨细全方位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自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外,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生团队意识淡薄,人际沟通能力较差

当前,中国研究生多为“80后”,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强烈,个体价值取向明显注重个人奋斗,团队协作意识比较淡薄。有些研究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任务,不积极主动去做,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与国外相比,中国教育理念不注重团队学习,学生从小在学校里受到的团队合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没有机会在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中交流思想、提高批判思维及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报告演讲的机会较少,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

三、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除传授知识外,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研究生比较,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9]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自学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团队合作训练较少,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研究视野不够宽广。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中国人文社科类特别是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可尝试采用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团队学习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Reg Revans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组织学专家对其重点研究并推广应用到企业、学校等各类组织。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经过不断对话与讨论,共同学习,产生集体智慧并培养集体共识,使组织发挥最大效能。团队学习理论传入中国以后,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尝试以团队学习作为改革突破口,取得了良好成效,如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立足国际科研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的学习型研究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0]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构建合作型团队机制,培养创新性人才群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部分研究生团队学习的实践等。[12]2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部分研究生导师在硕士生指导中尝试建立学习团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导师将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学习讨论,每位研究生将导师布置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向大家汇报,其他研究生和导师参与讨论。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式需要看更多的书,讨论中可以互相启发,促使研究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国外大学团队学习教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图书馆的圆桌和小椅子、对面摆放的沙发以及带投影和数字传送功能白板的小隔间都是为了方便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团队学习而设计的。

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团队学习为突破口,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是:

(一)培养目标

团队学习比个体学习效率更高,更有助于开展深度学习,团队成员能够根据各自的知识背景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互相交流、借鉴和激发,对事物形成更清晰、客观的看法。团队学习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如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方面的局限,可拓宽研究生团队学习的内容,除包括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研究方法、读书报告等学术方面的内容外,还可包括社会热点探析、名家座谈、企事业单位现场考察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安排引导研究生突破专业背景局限,放宽视野,关注社会实践,思考社会热点问题。此外,研究生每周的学习例会可由学生自己组织并轮流主持。

(二)培养过程

团队学习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过程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报告等都是团队学习的形式;在课后学习中,将研究生每4~7人组建成学习小组,在一定的管理机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社会实践方面,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商道大赛等全国性模拟或实战比赛,也有研究生与实习实践单位员工合作组建团队,完成商业计划书、企业品牌推广方案设计、社会实践报告等任务。

团队学习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主讲陈述,二是开放式讨论。两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前者适合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后者更适合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等。[12]24-25学校和导师应为团队学习提供相应的配套条件,如为学生小组讨论提供场所,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此外,还可创建QQ群等虚拟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习小组内部及各小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导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团队学习进行检查和指导。研究生导师应对研究生团队学习提供适度的指导,参与团队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过程讨论及学习效果评价,但不能包办一切,团队日常组织管理应交给研究生负责。导师从原来对个人的指导转变为对团队的指导,需要掌握团队指导技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培养评价

对团队学习应进行考核评价,并将其纳入研究生日常管理体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小组每月制定学习计划,每周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团队学习活动,每次活动的学习内容要提前放到网上,小组成员提前准备以便在集体交流时深入讨论。对小组活动应进行考勤,对学习、讨论内容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总结并整理上网。同时,可建立团队知识库,收集团队学习的成果,如精彩故事、案例分析、热点分析等。各小组之间每月彼此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另外,对小组成员参加学习小组的活动次数、学习计划、学习总结、学习成果等要进行考核,并将个人表现及团队学习成效作为研究生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总之,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借鉴了国外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念,能够解决中国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值得在中国应用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推广。

[1]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9):16.

[2]李盛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J].教育研究,2005(11).

[3]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

[4]余勇.浅析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5]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1):216.

[6]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4):127.

[7]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5.

[8]马克·泰勒.终结我们所认知的大学——美国大学的重塑[J].肖地生,译.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4.

[9]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34.

[10]李树茁,等.基于国际科研平台的团队学习型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14.

[11]文秋芳,等.构建合作型团队机制,培养创新性人才群体——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6,3(2):11.

[12]邢以群,姚静.研究生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

[责任编辑:赵 玲]

A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eam Learning from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WANG Junhui,LI Leiming,CHE C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Shandong 257061,China)

A t abroad,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includes apprenticeship type,professional type,cooperation type and teaching type.In China,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is usually classified into academic type and application type.Based on logo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eaching type ab road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of postgraduates’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set a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eam learning.This mode aims to foster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focuses on systematic and deep learning of learning team s,and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team learning periodically.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eam learning is suitable to popularize i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widely applied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in China.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team learning;trainingmode

G643

A

1673-5595(2011)02-0098-05

2010-11-08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SDYY09021)

王军会 (1976-),女,河南滑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雷鸣(1970-),男,山东莱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教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V eraW an g
导师榜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