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2011-08-15 00:43周新芳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农民

周新芳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东营 257091)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周新芳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山东东营 257091)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农民生态农业观念淡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农业缺乏技术支撑和社会支持等。为此,应发挥农民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选择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把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业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农民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要求,黄河三角洲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突出特色,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新型生态产业体系。2010年9月 16日,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烟台市签订《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确定以东营市为核心区域加快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说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替代农业研究运动的推动下,为了寻求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模式,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和以边疆为首的一批农业领导者,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概念,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征是:(1)综合性,即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3)高效性,即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4)持续性,即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高效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石油农业,也不同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它是现代农业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农业多功能性、经济良性循环等特性。[1]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其中包括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坚定不移地发展高效生态”的新思路下,已大步迈入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境地。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项目得到大力推进实施,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一五”期间,东营市大力加强土地开发治理,共改造中低产田50.2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项目995万亩次,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累计投资23.8亿元,在全市城乡实施了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72.4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创新,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壮大,1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达到3000多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以广饶县荣丰食用菌有限公司的“粮食—秸秆—种植—有机肥”等综合循环利用模式为典型,积极培育沼气专业村和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农村沼气用户达到5.2万户;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成骨干排水河道30条、981公里,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7处,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26万亩,建成一批平原水库和15处河道拦蓄工程,基本解决了季节性缺水矛盾;建设标准化海堤200公里,为沿海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2]

二是农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东营市共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16个农产品研发中心和40个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培训农民66万人次,每年还选派200名农业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种养大户到高校培训,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以“十大农业应用系统”和“十大农业农村数据库”为重点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综合信息网,一期工程已建成开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效果显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更加准确,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2]与此同时,东营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另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东营市还积极推进农业标准、检测检验、执法监督三大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上基本形成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赢得了战略主动性和基础支撑。黄河三角洲地区不断实施创新措施,重点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加工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目前,东营市培植起了万得福、驰中、华誉、半球、海星等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带动72%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与此同时,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地积极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健康发展。如东营市专门制定了《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组织实施“银社对接、金融支农”。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0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35家,入社农户5.4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5.53万户。[2]另外,“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地积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筑渔业、畜牧、林业、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

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一是生态工程和农业开发相结合,在黄河以北的盐碱地开发中,探索出了挖池塘蓄水养鱼虾蟹,筑台田改碱种粮果的“上农下渔”开发模式。二是走科技兴农之路,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和优良品种,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三是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逐渐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四是走企业化之路,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实行工业化经营。

二、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

(一)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推进高效生态农业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需。然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实现了转移,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企业家、产业工人。另外,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每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大批农家子弟。这样一来,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妇幼,高素质人才、致富能人和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低,面对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难以胜任,对一些新知识、新农资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知程度低,环保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差,生产仍然是粗放式经营,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缺乏应对市场经济的经营能力。这样,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应对生态农业的要求。从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区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的行为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农村面临多种污染危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多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较为严峻。一是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农业技术服务较为滞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缺乏技术指导,大水漫灌,农药、化肥漫撒,造成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超标,资源浪费,土壤污染,肥力减退。二是农村生活和生产垃圾未能集中处理造成的污染。现在乡镇上基本没有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农村的生活垃圾处于分散处理阶段,少部分村实行集中掩埋,但大部分村的生活垃圾裸露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生产垃圾更是不能合理处理,如田野焚烧秸秆,农膜、农药瓶不注意回收弃之田野沟渠,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等。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对农村造成了污染。农村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消除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农业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农业缺乏技术支撑

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技术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缺乏技术支撑。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或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二是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农民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中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3]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

(四)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农业缺乏社会支持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服务体系。一是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信贷与信息等服务。二是政府的支持还不够。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动员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发展生态农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能力培训机制,农民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三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四是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

三、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一)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正如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的:“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找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

要突破现代石油农业与自然生态农业不相容的传统观念,坚持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新理念为指导,把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与生态化生产有机整合起来,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一是坚持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原则,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保护环境,实现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生态技术和新方法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三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四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2.以结构创新为基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要坚持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兼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性的高附加值的精致型农业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一是突出抓好高效生态蔬菜、高效生态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高效林业等特色农业。二是抓好农业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工作,建立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培育、引进、推广一批新特优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

3.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实施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要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标准化高效绿色农业技术。一是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各县区应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使科技力量惠及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二是适应绿色、安全消费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的配套完善和发布实施,新建一批规模较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地区的合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

4.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使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保障农民权益和保持农村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自愿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快各县区新型金融机构、农业保险机构、贷款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扩大有效担保范围,着力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三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提升层次,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坚持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六是积极发展各种生产服务型、生活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的农村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法律、人才服务。

(二)发挥农民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应当梯次推进。在推进生态农业的进程中,要立足本地实际,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根据农民的接受程度,找准定位,让农民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角。

1.让农村党员干部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传播者、引导者和示范者

农村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落实者、组织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领导者。因此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关系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是农村党员干部要积极宣传生态理念,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传播者。现在的农村并不缺乏硬件条件,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理念。要首先对党员干部进行科技素质的培训,更新他们的生产经营理念,使他们冲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意识的桎梏,树立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新观念。然后党员干部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悉数教给农户,让更多的农民接受生态种植的理念。二是农村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以实际行动倡导绿色、环保、生态和无污染、高附加值的农业经营理念。三是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示范园区和高产攻关示范田,让园区成为宣传生态农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使园区成为培训农民、教育农民、致富农民的基地。真正发挥“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引导作用,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2.让农民企业家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动者

实践证明,采用村企结对、工商资本联手等形式投资现代农业,可以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使之朝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民企业家是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应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动者。一是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发挥农民企业家的带动作用。二是鼓励农民企业家通过个人公司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三是鼓励支持农民企业家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农民企业家的推动,必将建成一批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3.让中年农民成为传统农业的提升者

黄河三角洲地区下辖6个市19个县区,是一个农业大区,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粮食、棉花和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是这一地区的传统产业,大部分农民积聚在这些产业中,中年农民为中坚力量,因此,中年农民应是传统产业的提升者。一是提高中年农民的使用技术水平,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农产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要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向中年农民传授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施肥技术、病虫检测技术等,使之成为新技术的使用者。二是鼓励支持中年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在提升经营水平上下功夫。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促进“双增”的目的,必须尽快放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走市场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生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专业化经营的参与者。

4.让青年农民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者

青年农民是一批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他们拥有发展生态农业必备的信息、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宝贵人才。但关键是如何把他们留在农村,并通过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使之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自觉践行者。一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为农村青年办好事、办实事。如,市镇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审批、办证和贷款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给予优惠和扶持。农业部门要优先为农村青年技术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无偿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为他们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等等,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拓宽渠道,加强青年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方式,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到各村协会、农业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不断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三是鼓励支持各类农村青年技术人才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邱高会.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农业,2006(5):96.

[2]郑代玉.走进春天的高效生态农业[N].东营日报,2010-12-20(2).

[3]万宝瑞.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7):2.

[责任编辑:赵 玲]

Thinking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Yellow River Delta High 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ZHOU Xinf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the Party School of Dongy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D ongying,Shandong 25709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strategic prior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is also a major task in the Twelfth"Five-Year"period.Not only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but also some problems exist in developing the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That is,the farmers’concep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weak,and 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and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acks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and so on.So we should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farmers,and choose the development ideas for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We must combine the ad just 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e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Yellow River Delta;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farmers

F127

A

1673-5595(2011)02-0030-05

2010-11-18

周新芳 (1965-),女,山东广饶人,中共东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建理论。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黄河三角洲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