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国家观念内涵的扩展

2011-08-15 00:44巩艳芳
中州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国家主义全球化观念

巩艳芳

论新时期国家观念内涵的扩展

巩艳芳

国家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更新。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国家观念与过去传统的国家观念相比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新国家观念内涵的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与民的关系日趋接近;二、政府的服务功能日渐增强;三、国家安全的概念不断扩展;四、民族意识涵盖的意义更广;五、旧的国家主义得到扬弃;六、国家观念蕴含着更多的开放意识。

国家观念;全球化;内涵;扩展

国家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更新。现时代,民主、法制和全球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精神理念必然深刻地嵌入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中,国家观念的内涵因之得以充实和扩展。笔者认为,新时期国家观念的内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扩展。

一、国与民的关系日趋接近

自有国家以来,就存在国与民的关系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下,“民”有不同的含义。现在通常所说的“人民”一词是近代概念。奴隶制下,“人”和“民”是不等同的,不是所有人都为“民”,奴隶不在“民”之列,“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①。国家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封建制度下,实行君主专制,国家是君王的,“朕即国家”,民皆为“臣民”、“子民”。到了近代,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洛克指出,国家的权力是人们明确的或默许的委托,这种权力应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法国思想家卢梭则鲜明地提出“主权在民”学说,与“主权在君”的观点相对立。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为深远,以至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主权来自人民”,“权力由国民代表行使”。

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其民主实现的程度如何,“主权在民”的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国家代表的不单单是某一个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国在实现民主的历程中曾走过很大的弯路。现在,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说明,人民的利益正在成为国家的最大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渐趋一致。

二、政府的服务功能日渐增强

政权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政治法理上讲,国家是全体国民委托公职人员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理应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掀起了直接以市场化、分权化、社区化为取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政府服务应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在改革中,莫不以塑造服务型政府为其要者。例如,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英国政府于1991年颁布《公民宪章》,主张施行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等改革。这些变革现已成为行政管理领域改革的国际惯例,并且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生深刻影响,比如,实行政企分开,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政府职能,使其从根本上转到为社会服务上来,等等。

有史以来,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始终是一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②,执行着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职能。而服务型政府倡导的价值取向恰恰相反:不是政府统治社会,而是社会控制政府。它体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转移,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移,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移,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移。服务型政府并不是要剥夺政府的权力,只是使政府的权力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和不受控制,使政府的权力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重新回归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必然深刻影响着国家观念的变革。这就是说,国家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由权力无限向权力有限转变。在实际运作中其主要转变有:第一,更加注意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二,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要事先听取民意,主要由民意决定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第三,必须要以社会的评价为主。政府的公共服务好坏不是政府的自我评价,而应该是以公众的满意度来作为评价其公共服务好坏的标准。

三、国家安全的概念不断扩展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也可以说,国家安全就是国家利益的保护问题。世界上只要国家存在,无论国际组织的作用如何加强,主权国家都是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而国家利益也始终是国家对外政策与行为的根源。正如美国国际政治家汉斯·摩根索在《政治学的困境》一书中所说:“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只能是国家利益。”③因此,国家利益仍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利益走多远,国家安全的前沿就应该有多远。利益所至,就必定有维护本国利益的安全问题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利益不断扩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由于军事安全事关一国的主权,因此,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主要的就是国土安全。但是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利益已远不是疆界问题。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开放的环境在使国家利益扩展的同时,也使国家利益可能受到的侵害来自更多方面。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国家利益存在,就会有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的外延被大大扩展了。国家安全观是时代矛盾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冷战时代是以军事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客体随着国家利益多元化不断增多和细化,除了政治和军事领域外还扩大到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领域,从而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安全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从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安全问题。在新的安全观念中,安全不能只理解为国土不被侵犯,而应理解为利益不被侵犯。

经济安全。所谓经济安全,其含义是保障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诸要素的安全,要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优势地位,特别是要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趋势下,当今世界的国际较量,已经不再以军事冲突为首要特点,而是在经济实力上一比高低。在经济领域,对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金融领域。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命脉,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便很容易引发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97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出问题往往更加危险,金融危机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货币贬值和股市动荡卷走一国经过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还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府更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决定因素。

科技安全。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愈增强,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捍卫国家利益、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军事装备现代化的第一要素,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支撑。科技安全非常突出地体现在网络信息安全中,计算机、通讯、卫星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载体的种类和信息表达的形式,使国家置身于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的信息世界中。信息全球化使信息媒体成为影响国家利益重要的软资源。与此同时,网络安全作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全球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对国家安全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和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现代通讯和国际互联网的建立,更使得国际文化交流的总量和速度大为增强。由于全球化是由西方少数大国所主导的,这些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以商品、信息为载体进入各国市场,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推销其文化模式,对所在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新的安全任务适时而生,这就是要保护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免遭异国有害文化的渗透和侵犯。

环境安全。环境安全问题是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深化而提出的。在环境安全问题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自然界。人类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自然过多索取,由此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又反过来使人类受到惩罚。全球气候变暖、臭氧耗竭、森林面积和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如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空气污染、酸雨及荒漠化日益严重等。另一类来自于他国。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别国,甚至隐秘地把一些工业废料如核废料运送到本土以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越境传染。环境安全关系到国民的生死存亡,不可掉以轻心。

人才安全。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价值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人才竞争大战愈演愈烈。这场竞争大战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国与国之间的直接竞争。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利用固有优势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人才。第二种表现是机构间的竞争。登陆中国的三资企业、跨国公司,以优厚的工资待遇、住房、出国旅游和技术培训为诱饵,吸纳国内人才在国内“出国”,成为外国公司的本土雇员,其实质仍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人才安全警戒系统如何,事关这个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信息、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走势,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前途。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科技、经济、信息安全固然十分重要,但掌握这些安全的关键是人。人才是固国之本,强国之源,必须在综合安全观中确立起“人才安全”的核心地位。

四、民族意识涵盖的意义更广

各民族是否具有国家观念是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能否团结统一的根本,国家观念是民族意识中的最高层次。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需要这个国家中各个民族的参与,因而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层次高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历尽沧桑而发展起来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这是对今天中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概括。“一体”是指中国各民族共融在中华民族这个社会母体之中,“多元”则是指在中华民族这个母体中又存在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一体内的多元。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对形成这个“一体”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二是中华各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生活生产日趋“同质化”。这个民族大家庭所走过的历程表明,民族团结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国家之祸、人民之祸。

毛泽东曾深刻认识到多民族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邓小平同志全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理论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论:不仅要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还要团结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也一向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的概念。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显然,这个“民族”就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总和,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中华儿女。民族意识所涵盖的意义更广,民族团结的寓意更加深远。

五、旧的国家主义得到扬弃

国家主义在本质上属于政治学范畴,其核心政治主张是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它是针对两个参照系而言的:一是以个人为参照系,指在主权国家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要以国家为中轴。这种国家主义也可称为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二是以全球为参照系,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强调的是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心。这种国家主义是由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该和约是于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的明斯特得以正式确认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它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新时代开始的重大标志。但是,该条约同时明文规定,“主权原则”不适用于欧洲以外的国家。

以个人为参照系的旧的国家主义提倡抽象的国家概念和极端的“爱国精神”,宣扬“国家至上”。而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国家”的潜台词仅是指西欧国家,而不是全世界。在国际政治中,西欧国家往往处于一种特殊的霸主地位,是协商的中心,重要问题只由几个大国秘密商议决定,不惜牺牲许多小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利益。国家主义实际上是狭隘民族主义在政治思想上、在国家观念上的一种表现。极端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者把这种团体利益极端化,主张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否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否定国际正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的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新的国家观念,已逐步将旧的国家主义的糟粕摒弃。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新的国家观念更注重公民的权利意识,注重公民的福利与自由,允许每个人独立思考,主张爱国主义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主权意识的有机融合,在强调对国家的忠诚中理性的成分更多,且更注重实质。在国际关系上,新的国家观念主张国际正义、民族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在把自己的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准则的同时也尊重他国的利益,做负责任的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国际事务。

六、新的国家观念蕴含了更多开放意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的国家观念必然突破狭隘的地域视界,更具开放性和全球视野。全球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现时代,“地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使一国内部问题的产生常伴有国际因素,许多问题的解决也往往需要寻求国际合作。且不说解决恐怖活动和金融危机等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需要国际间紧密协作,还有“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电脑病毒的爆发与传播等都是世界性问题,一些社会问题如走私贩私、毒品交易、贪污腐败等,也都是世界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需要国际联手才能加以解决。所以,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要从全球的视角审视。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建设发展中要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以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在文化上要有包容性,不要视西方文明为洪水猛兽,自我封闭。当然,全球视野也意味着我们要警惕全球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保护本土文化的民族性,不丢失自我。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6页。③转引自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理论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责任编辑:浩淼

D031

A

1003—0751(2011)02—0005—04

2010—12—20

巩艳芳,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州450002)。

猜你喜欢
国家主义全球化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健康观念治疗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论何新新国家主义的内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