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地遵守教规者
——马特辽娜形象解读

2011-08-15 00:51◆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尼琴索尔仁谢尔盖

◆李 娟

(黑龙江大学)

永远地遵守教规者
——马特辽娜形象解读

◆李 娟

(黑龙江大学)

马特辽娜是索尔仁尼琴塑造的一个忠实信徒形象。马特辽娜与人为善,以别人的快乐为满足,默默承受苦难,在苦难的磨砺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从而进入一种浑然苍茫的大爱境界。这一形象是作家早期作品中人物体系的一个支撑点,在她身上完整地保留了对基督的信仰,通过这一形象也表达了作家的宗教思想,只有恢复东正教信仰,才是拯救俄罗斯民族灵魂的途径。

博爱 慈善 忍耐精神

浓厚的宗教意识,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公元988年,俄罗斯接受基督教洗礼。这一选择决定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俄罗斯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明的特点。拜占庭——罗斯基督教构成古罗斯文化的核心,是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宗教意识渗透到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影响到俄罗斯民族精神、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宗教对俄罗斯文学有着深远影响,宗教主题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19世纪的俄罗斯经典作家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都创作了宗教题材的作品。在20世纪大的工业化的背景下,物欲膨胀压制着精神的发展,精神世界不断缩小,道德底线不断下滑,这时对宗教的信仰被看成是对人类心灵的拯救,成为人类精神复归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尤其表现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马特辽娜的家》中,马特辽娜与人为善,以别人的快乐为满足,默默承受苦难,在苦难的磨砺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从而进入一种浑然苍茫的大爱境界。马特辽娜这一形象是作家早期作品中人物体系的一个支撑点,在她身上完整地保留了对基督的信仰,通过这一形象也表达了作家的宗教思想,只有恢复东正教信仰才是拯救俄罗斯民族灵魂的途径。

马特辽娜勤劳、善良、不抱怨、舍己为人。“在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中马特辽娜·瓦西里耶夫娜·格里高利耶娃的家就是基督俄罗斯的主要支撑”。马特辽娜与俄罗斯古代圣徒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在很多方面相有共同之处,《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传》的作者叶皮凡尼列举了一些圣者的高尚品德:“勤劳、忍耐、内心平静、温和少语、谦逊、不怒、不耍手段……不发怒,不争吵,不抱怨”这些品德在马特辽娜身上几乎都有所体现,泰然自若,内心平静,纯洁善良,乐于助人,默默地忍受苦难和接受死亡,这些品质不仅仅是基督的精神也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

一、马特辽娜的博爱精神

博爱精神是东正教的重要特征,东正教较多地保留了早期基督教的上帝之爱的传统,一直遵循“爱上帝,爱邻人”的教义和“上帝是父亲,人人皆为兄弟”的精神。马特辽娜处处舍己为人,吃饭的时候总是把最大的土豆留给伊格纳季奇,自己则吃小的。马特辽娜生活十分清苦,她的早餐只有没削皮的土豆或者大麦米粥,大麦米最便宜,大家都成袋地买来喂猪,而这种食物却出现在马特辽娜的餐桌上,但她从不吝啬款待他人,轮到她给牧羊人派饭时,她就要大肆铺张一番。“她到乡村供销合作社买来些鱼肉罐头,又想方设法弄来砂糖和奶油,而她自己是吃不上这些东西的。”(姜明河等译,2000:155)就连当养女和女婿来拆她的房子拉走木料的时候,她还是盛情款待了他们和工人们,甚至还酿了私酒给他们喝。

马特辽娜不仅善待周围的人,她还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动物和植物。出于侧隐之心她收留了一只跛脚猫,她把屋里光线最好的地方让给了橡皮树,对于马特辽娜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马特辽娜的家就如一个宇宙的缩影,那棵马特辽娜珍爱的橡皮树犹如森林的缩影,夜晚蟑螂发出沙沙的响声犹如远方海涛的喧响。所以马特辽娜的爱已经不再是狭义上的爱,她的爱从人扩展到自然界,从而可以延伸至对宇宙的爱,这是一种博爱精神,是基督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马特辽娜的忍耐精神

马特辽娜是一个慈祥平和的人,她说话“像是童话中老祖母的絮语,低沉而温暖”(姜明河等译,2000:149)。在小说中8次写到了马特辽娜的笑容,这一微笑和圣徒谢尔盖的微笑极为相似,《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传》的作者写道:“当他想微笑的时候,他笑得总是那样神圣与矜持”,这种笑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面目特征,而是人物内心的一种反映,心静如水表情必然自若,“人一生的精神造诣塑造的不仅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肉体躯壳,尤其是面部,所有偶然的特点都是从脸部流露出来的,它逐渐变为圣洁的面孔。”马特辽娜的内心平静如水,她超越了大喜大悲的情感状态,她的喜悦是淡然的,她的痛苦也是无声的。内心的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外表的棱角就会逐渐消失,面容就会逐渐接近和蔼神圣的圣像。她的笑容是对人心灵的净化。即便是惨死火车轮下,马特辽娜的面容依然没有改变,“马特辽娜在棺材里躺着。她那残缺的、畸形的遗体上盖了一条干净床单,头上裹着白头巾,不过面部还完好无损,不像死人,像活人一样安详。”(姜明河等译,2000:176)马特辽娜的惨死与安详的面容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马特辽娜平静的内心,她是那么从容地接受一切,包括死亡,她的心境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而与圣徒更为接近。

在小说最后,作者写道:“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她身旁,但却不明白,她就是那种遵守教规的人,俗话说得好,离开了这些人,村庄就不会存在。城市也不会存在。我们的整个地球都不会继续存在。”(姜明河等译,2000:183)虽然在旁人眼里马特辽娜傻里傻气,穿着总是马马虎虎,做起事来也是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但是她的精神品格正是作家向往的,也是当时世界所缺少的。当人的精神与道德受到物欲摧残的时候,信仰是唯一能解救灵魂的途径,只有心向基督,才能实现人类精神的复归。

[1][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译.俄罗斯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俄]索尔仁尼琴著.姜明河译.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3]БычковВ.В.Русскаясредневековаяэстетика- века.[M].Москва:Мысль,1995.

[4]Урманов А.В.Творчество Александра Солженицына[M].Москва: Флинта: Наука,2009.

[5] Давыдова Н.В.Читаем 《Житие Сергея Радонежского 》Епифания Премудрого[M].Путь на Маковец,1993.

猜你喜欢
尼琴索尔仁谢尔盖
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伊·索尔仁琴
皮夹里的相片
狙击手
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助阵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
巨变
真勇敢与假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