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

  • “神圣的俄罗斯”之争
    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后来定居美国。同一年,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派普斯出版了《旧制度下的俄国》(Rus s ia under the Old Regime )一书。两人原本素不相识,不约而同地反对美国对苏缓和政策,后来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敌人,而这本书是点燃矛盾的导火索。派普斯并非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出生在东欧的犹太人,一九三九年为了躲避欧洲的战乱和反犹运动,随同家人迁居美国,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后来成为哈佛大学俄国史教授、俄罗斯

    读书 2024年1期2024-01-12

  • 《古拉格群岛》手稿历险记
    孙越作家索尔仁尼琴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套公寓里。2006年12月时,他身体不好,我便带上一包乐陵小枣去慰问,在一间四壁满是图书的屋子里,将小枣交给他夫人娜塔莉亚。她带我去书房,我简短地向索尔仁尼琴问候致意。之后,我们又回到那间满是图书的屋子坐下,谈起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和出书等往事。1962年,有过被流放经历的索尔仁尼琴趁着宽松的“解冻”期,于国内发表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发表后,不少粉丝给他写信讲述各自在流放地的生死亲历。索尔

    看世界 2021年20期2021-11-02

  • 野火与蚂蚁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我把一段朽木扔进火中,却没有注意到里面长满了蚂蚁。木头开始噼啪燃烧,蚂蚁倾巢而出,绝望地四下奔跑。它们沿着顶端跑,被火焰烧着,便扭曲了身体。我伸手捡起木头,把它丢到一边。许多蚂蚁得到机会,逃到沙地上或松针里。但是,真奇怪,它们却逃不离这堆野火。它们征服了自己的恐惧后,立即又回来,做圆圈的奔绕;某种力量吸引它们回到已被遗弃的家园。不少蚂蚁爬回正在燃烧的木头,在上面乱跑,终于被烧死在哪里。(顏元叔 译)

    散文诗世界 2020年12期2020-12-29

  • 小狗
    [俄]索尔仁尼琴文 颜元叔译在我们家的后院里,一个小男孩把他那条名叫夏里克的小狗拴了起来。从小雏狗起,它便是一团被锁着的绒毛球。有一天,我帶给它几根鸡骨头,还是热的,而且很香。那小男孩刚刚解开皮链,放开那条可怜的小狗,让它在院子里奔跑。雪很深,像羽毛。夏里克兴奋得像一只兔子,先是用后脚跳,接着用前脚跳,从院子这头跳到那头,一来一回,把嘴巴插进雪里。它向我奔来,全身毛茸茸的。它对我跳起来,嗅嗅骨头,走了,肚皮拖在雪地里。我不要你的骨头,它说,只要还我自由…

    小星星·作文100分 2020年11期2020-12-23

  • 俄罗斯与诺贝尔文学奖(之四):索尔仁尼琴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著名作家、诗人及历史学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因为对时代弊端的大声疾呼与作品中的强烈批判,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的一生是“异见者”的一生,他总是在不断地提出反对意见,批判一切他认为有必要反抗的趋势和主义。在人们习惯于贴标签分队站的时代,他从不属于任何一支队伍,也因此,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抨击,却又得到不同人群的支持。曾应召入伍参加过卫国战争并两次立功受奖的索尔仁

    留学 2020年5期2020-04-19

  • 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
    罗斯文学与政治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刘文飞**本文是对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俄国作家之一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的概括描述和具体分析,通过对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廖娜的家》《第一圈》《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红轮》等代表作品的细读,归纳其创作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艺术性调查”“微型散文”“两段式短篇小说”“节点式系列长篇”等体裁进行介绍,旨在揭示其创作的整体风貌,界定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文学 劳改营文学

    俄罗斯研究 2020年4期2020-04-18

  • 名家"不计较"
    末》上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跌落》一文,断言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已经跌落。文史专家蓝英年先生读到了这篇文章后,认为何满子的观点过于武断,就写了一篇批评文章《也谈索尔仁尼琴》。在这篇文章里,他对何满子的论点逐一进行了驳斥,还在文章中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最好不要发表高论。”何满子生于1919年,蓝英年生于1933年,两人相差十四岁,几乎可以算是两代人了。因此,以晚辈自居的蓝英年事后觉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最好不要发表高论”这句话有些不妥,认为自己对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2期2020-02-16

  • 《玛特辽娜家》中的日常生活伦理学解读
    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玛特辽娜家》在当时的苏联引起了极大的爭议。该篇小说在塑造了玛特辽娜这个勤劳、善良、朴实、逆来顺受的劳动妇女形象的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苏联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伦理问题。本文拟通过伦理学视角对该篇小说内容进行解读,从而说明了当时苏联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他人之间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关键词:《玛特辽娜家》 日常生活 索尔仁尼琴 伦理学  一.引言《玛特辽娜家》是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索尔仁尼琴创作的短篇

    文学教育 2019年6期2019-06-18

  • 水中倒影
    索尔仁尼琴映在湍急的水流表面的倒影很难让人分辨清楚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即使水并不浑浊,即使水里没有任何泡沫—在水流不断溅起的涟漪中,在不断变换的水流中形成的倒影也是不真实、不清晰、难以辨认的。只有当水从一条河汇进另一条河,再汇聚到平静、宽阔的河口,或是滞留在水泊中,或是变成静止不动的湖,那时我们才能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岸边一棵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羽毛般薄薄的云,深沉蔚蓝的天空。无论你还是我,都是这样。倘若至今我们仍然什么也看不清楚,如果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

    传奇故事(上旬) 2018年7期2018-10-30

  • 水中倒影
    索尔仁尼琴映在湍急的水流表面的倒影很难让人分辨清楚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即使水并不浑浊,即使水里没有任何泡沫—在水流不断溅起的涟漪中,在不断变换的水流中形成的倒影也是不真实、不清晰、难以辨认的。只有当水从一条河汇进另一条河,再汇聚到平静、宽阔的河口,或是滞留在水泊中,或是变成静止不动的湖,那时我们才能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岸边一棵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羽毛般薄薄的云,深沉蔚蓝的天空。无论你还是我,都是这样。倘若至今我们仍然什么也看不清楚,如果我们无论如何也不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8年7期2018-08-11

  • 水中倒影
    索尔仁尼琴映現在湍急的水流表面的倒影很难分清楚,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即使水并不浑浊,即使水里没有任何泡沫——在水流不断溅起的涟漪中,在不断变换的水流中形成的倒影,也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辨认的。只有当水从一条河流进另一条河,再汇聚到平静、宽阔的河口,或是滞留在水泊中,或是变成了静止不动的湖——那时我们才能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岸边一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羽毛般薄薄的云,深沉蔚蓝的天空。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会是这样。倘若至今我们仍然什么也看不清楚,如果

    现代妇女 2018年3期2018-03-15

  • 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的历史和生命书写
    1期撰文指出,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20世纪俄罗斯历史。然而,索氏并不像历史学家那样理性地书写历史事实,而是以文学家的激情和人道主义来展现历史真相,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命运。索氏晚年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体裁、语言、叙事风格与他之前的文学创作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就题材而言,索氏晚年的小说继承了他以前的劳改营题材、革命与战争题材、农村生活和农民题材、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题材,与此同时,他的晚年创作中新出现了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

    学术交流 2018年7期2018-02-20

  • 水中倒影
    〔俄〕索尔仁尼琴++张建华 译映在湍急的水流表面的倒影很难让人分辨清楚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即使水并不浑浊,即使水里没有任何泡沫——在水流不断溅起的涟漪中,在不断变换的水流中形成的倒影也是不真實、不清晰、难以辨认的。只有当水从一条河汇进另一条河,再汇聚到平静、宽阔的河口,或是滞留在水泊中,或是变成静止不动的湖,那时我们才能在如镜的水面上看到岸边一棵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羽毛般薄薄的云,深沉蔚蓝的天空。无论你还是我,都是这样。倘若至今我们仍然什么也看不清楚,

    读者 2018年4期2018-02-02

  • 名家“不计较”
    末》上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跌落》一文,断言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已经跌落。文史专家蓝英年先生读到了这篇文章后,认为何满子先生的观点过于武断,就写了一篇批评文章《也谈索尔仁尼琴》。在这篇文章里,他对何满子先生的论点逐一进行了驳斥,还在文章中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最好不要发表高论。”何满子生于1919年,蓝英年生于1933年,两人相差十四岁,几乎可以算是两代人了。因此,以晚辈自居的蓝英年先生事后觉得“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最好不要发表高论”这句话有些不妥

    杂文选刊 2017年10期2017-10-18

  • “关键是,要活过斯大林”
    传播了它,后因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进入史册。但就是索尔仁尼琴都承认,他受过的古拉格之苦,跟沙拉莫夫不可同日而语,沙拉莫夫所在的科雷马是通称“古拉格”的众多苏联劳动营里最恐怖的一个。1929年沙拉莫夫就曾被捕,罪名是企图公开一封列宁的密信,三年劳役之后他被释放,但在1937年斯大林发动“大清洗”时他再次“落网”,在科雷马,他度过了整整十七年。索尔仁尼琴的话更有分量一点,“整个劳动营生活把我们拽进了残酷和绝望之中。是沙拉莫夫,而不是我,触及了这残酷和绝望之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7期2016-11-01

  • 索尔仁尼琴想到的
    足。我第一次读索尔仁尼琴先生的作品是在《新语文读本》上,那是他写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当时,他谈了对艺术的态度:为人类而艺术。在那时,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还很肤浅,以为他只是像涅克拉索夫那样,为底层人、为受难者歌唱,但直到我读完他的成名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看完《古拉格群岛》的序言,又查找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之后,才对那篇感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用笔诉说,他的每一个文字,都饱含着他所受到的同时也是无数人所受到的切肤之痛。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的那

    作文·初中版 2016年9期2016-10-08

  • 外媒视野
    迷惑。俄国筹备索尔仁尼琴百年诞辰2018年是俄国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筹备工作已经开始。“索尔仁尼琴年”纪念组织委员会7月5日宣布,届时将在80个不同地点举办活动,包括在首都为作家立像,在莫斯科的特维尔大街和梁赞市新建索尔仁尼琴博物馆。作家遗孀纳塔利娅·索尔仁尼琴娜说,“他曾被禁止在莫斯生活,尽管如此,我们遭到驱逐之前,还是住在特维尔大街的一套宿舍楼里,我们的儿子都是在那儿出生的。这间房子存有亚历山大一些重要的纪

    出版人 2016年8期2016-08-19

  • 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43002)索尔仁尼琴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李小驹(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和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品都完成于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本文明确了索氏“早期文学创作”概念,并探讨其早期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以及对中国文学的现实意义。索尔仁尼琴; 早期文学创作;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是20世纪后半叶苏俄文学最重要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4-04

  • 从革命之子到阶下囚:战争塑造索尔仁尼琴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此时正被关在苏联监狱里。每天早晨和夜晚,不远处会传来一阵阵铜管乐器的演奏声音,一些进行曲被反复演奏,传到正站在铁窗内倾听的索尔仁尼琴和其他囚犯耳中。这是什么节目?囚犯们无从得知。他们只依稀听到传闻,外面的社会正在为6月22日——纪念卫国战争爆发四周年的红场大阅兵忙碌着。“欢乐的声音对背叛者有何意义?”曾经的卫国战争踊跃参与者、今日的囚徒索尔仁尼琴哀叹道。他的起伏命运并非个案,几百万苏联人有着类似的际遇。“用作基础的石头只能在下头呻

    凤凰周刊 2016年4期2016-02-19

  • 谎言、真话与悲悯的孤独者
    月12日,作家索尔仁尼琴由苏维埃最高当局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他成了一个没有身份和户口的人。漂流在外的作家坚定地写道:“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同样是在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中国作家在“文革”高压下,或随声附和,或保持缄默,或隐于地下,没有人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长期的身体禁锢,逐渐导致精神上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奴役,甚至是自我羞辱。而且这种自我奴役和羞辱,

    青春 2015年10期2016-01-13

  • 谎言、真话与悲悯的孤独者
    月12日,作家索尔仁尼琴由苏维埃最高当局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他成了一个没有身份和户口的人。漂流在外的作家坚定地写道:“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同样是在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中国作家在“文革”高压下,或随声附和,或保持缄默,或隐于地下,没有人敢于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长期的身体禁锢,逐渐导致精神上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奴役,甚至是自我羞辱。而且这种自我奴役和羞辱,

    青春 2015年10期2016-01-13

  • 一种良知索尔仁尼琴
    一种良知索尔仁尼琴□ 杨耕身索尔仁尼琴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宽容,而不得不半生漂泊。先是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监狱中度过八年,接着又遭到流放。1962年他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但是随着赫氏下台,小说遭到批判。此后他的作品都无法在苏联公开出版。1967年他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散发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1

    中外文摘 2015年5期2015-11-23

  • 到底谁活得更长久 ——浅读李飞骏《遗腹子——致索尔仁尼琴》
    《遗腹子——致索尔仁尼琴》◎西沈宫读完诗的第一段,我想到了一个题目,到底谁活得更长久?索尔仁尼琴比前苏联的存在长了17年。这个曾经被他抨击、开除他的公民资格并将他驱逐出境的苏维埃政权,已于1991年宣告解体。遗腹子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名词,暗示了索必将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知道,很多西方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

    新诗 2015年2期2015-11-17

  • 遗腹子 ——致索尔仁尼琴
    遗腹子 ——致索尔仁尼琴◎李飞骏一个诞生于十月革命的遗腹子注定是一生的流亡者他作为长寿作家静静地死在祖国的家中比开除他国籍的苏联多活了17年他是一头公牛顶倒了俄罗斯的橡树给整个苏联文坛留下了真空他的牛角曾经硌痛了斯大林的权杖他把冗长的俄罗斯文锻造成短剑与牢狱盛开的帝国对峙一句真话,如闪电剥开披着真理外衣的狼皮让肥硕的勃列日涅夫倒吸一口冷气古拉格群岛的犯人让叶利钦、普京两位俄罗斯硬汉为之折腰整个俄罗斯的橡树为之折腰也让同病相怜的中国诗人为之折腰中国大大小小的

    新诗 2015年2期2015-11-17

  • 诗歌的良心 ——读李飞骏的诗《遗腹子——致索尔仁尼琴》
    《遗腹子——致索尔仁尼琴》◎宫白云张黎曾在我的一篇评论李飞骏的文章里说,李飞骏是“一个诗人竟成一家派别”的诗人。我深以为然。做为新批判现实主义代表诗人的李飞骏,他的诗歌是独一的,他独特的思维、嗅觉和眼光及尖锐甚至尖刻、狡黠智慧的语言,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别人想模仿也模仿不了。他打通了民间写作与学院写作的界限,打破了诗歌与杂文的藩篱,创建了独一无二的诗歌文本。他独特的飞骏体,不但丰富了诗坛文本,而且以口语化开意象的文本特点独具风骚。除了思想性之外,他的诗歌还

    新诗 2015年2期2015-11-17

  • 大师的内疚
    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在与朋友的通信中讽刺了斯大林而被捕,被捕后的第二天,他和一群囚犯被押送着步行去某处营地。这些囚犯中,有6名俄国士兵,还有1名德国平民。索尔仁尼琴被捕前的身份是俄国军官,随身带着一个箱子,押解队队长让他自己扛着箱子走,但他想:“我是一名军官,在这群囚犯中地位是最高的,怎么能扛着箱子和空着手的6名士兵及1名战败民族的平民一起走路呢?”于是,他便对押解队队长说:“我是军官,让德国人替我扛箱子吧!”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命令那个德国人扛起了

    小品文选刊 2015年9期2015-09-10

  • 索尔仁尼琴的内疚
    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在与朋友的通信中讽刺了斯大林而被捕,被捕后的第二天,他和一群囚犯被押送着步行去某处营地。这些囚犯中,有6名俄国士兵,还有1名德国平民。索尔仁尼琴被捕前的身份是俄国军官,随身带着一个箱子,他自己扛着箱子走,但他想:“我是一名军官,在这群囚犯中地位是最高的,怎么能扛着箱子和空着手的6名士兵及1名战败民族的平民一起走路呢?”于是,他便对押解队队长说:“我是军官,让德国人替我扛箱子吧!”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命令那个德国人扛起了箱子。那个德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6期2015-06-12

  • 渡己渡人
    炮兵连大尉连长索尔仁尼琴因与大学时代朋友维特克维奇在通信中调侃取笑斯大林,结果在战火纷飞的东普鲁士前线被逮捕,继而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投入了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埃基巴斯图兹劳改营。劳改营高寒荒远,生存条件恶劣,无论大学教授,还是地痞流氓,只要到了这里,一律住进四面透风的木屋,日夜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冷酷无情的看守甚至有权在囚犯拒绝出工时开枪。囚犯们非但要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待遇,还要日复一日违心地检讨自己揭发他人,最后

    知识窗 2015年6期2015-05-14

  • 作家“不受尊重”是个伪问题
    。狄先生说到了索尔仁尼琴死后的哀荣,说他令后人敬仰和尊重是因为他的 “著作和生活可作为整个俄罗斯的道德指南”。不错,索尔仁尼琴揭露了黑暗,维护正义,追求自由,是所有作家的楷模。“为苦难而生”(林贤治语)的索尔仁尼琴在被驱逐之后,批判矛头直指美国的民主、技术、艺术,而桑塔格(美国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对美国本土批评,并不亚于对索尔仁尼琴,而她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是“他对西方一无所知”。另一位“持不同政见者”,他当年的盟友萨哈罗夫早就指出,索尔仁尼琴的身上

    文学自由谈 2015年5期2015-03-21

  • 水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水中的倒影[(俄)亚·索尔仁尼琴]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

    文苑 2015年20期2015-01-03

  • 呼吸
    [俄]索尔仁尼琴夜间下过小雨,此时仍有乌云在天上徘徊,不时还轻落几滴雨。站在一棵花已凋谢的苹果树下,我在呼吸。不仅这株苹果树,就连四周的草地,都在雨后挥发芬芳,一股莫名的甜蜜气息充盈着空气。我用整个肺叶在汲取这气息,用全副的心胸在感受这芬芳,我在呼吸,在呼吸,时而睁开眼,时而又闭上眼,我也不知道,哪样更好。如此呼吸,呼吸于此地——这也许就是自由,唯一的,却是最珍贵的自由。对我来说,世上任何的佳肴,任何的美酒,甚至连女人的吻,都不如这空气,不比这充满了花香、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1期2014-03-05

  •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唐宝民索尔仁尼琴是一个麻烦不断的作家。1945年,他因在和朋友的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被捕,在劳改营度过了八年暗无天日的苦役生涯。从劳改營出来后,他又被流放到了哈萨克斯坦。索尔仁尼琴曾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地下写作,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在揭露极权主义的残酷本质,所以当局把他视为危险人物,想方设法加以迫害。因此,许多人担心受到牵连,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但苏联著名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斯拉瓦·罗斯却主动找上门来。1967年春,斯拉瓦到梁赞州演出,听说索尔仁尼琴也住在这座城

    百家讲坛 2014年17期2014-02-11

  • 麻烦的朋友我不嫌
    唐宝民索尔仁尼琴是一个麻烦不断的作家。1945年,他因在和朋友的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被捕,在劳改营度过了八年暗无天日的苦役生涯。从劳改营出来后,他又被流放到了哈萨克斯坦。索尔仁尼琴曾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地下写作,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在揭露极权主义的残酷本质,所以当局把他视为危险人物,想方设法加以迫害。因此,许多人担心受到牵连,像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但苏联著名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斯拉瓦·罗斯却主动找上门来。1967年春,斯拉瓦到梁赞州演出,听说索尔仁尼琴也住在这座城

    百家讲坛 2014年14期2014-02-11

  • 索尔仁尼琴的道德光芒
    ◎ 大 宋对索尔仁尼琴的熟悉,主要来自他对专制主义的反抗,但对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完全来自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这一点,似乎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因写信批评斯大林被捕,在服役期间被关进他后来称为“古拉格”的苏联集中营。他在传记中写道,被捕的那天,是认识到悔改并走向神的开始;他的第一间牢房,是他的“情人”,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的内在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最后找到上帝。在蹲监禁和做苦力的双重煎熬下,祸不单行,他又得了腹腔癌。但真是

    躬耕 2013年2期2013-11-16

  • 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大墙文学”比较研究
    22)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大墙文学”比较研究康 晨1,杨 华2(1.辽宁大学 日本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6;2.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苏“大墙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上个世纪的劳改营为背景,描写了一批因政治运动而被劳改之人的命运。两位作家特别关注了劳改犯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劳改营里人性的善良之处,中国作家从维熙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圣人”式的善良——似真金般,不论身处何境都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意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2013-03-22

  • 呼吸
    索尔仁尼琴夜间落过一场小雨,此时仍有乌云在天上徘徊,不时还轻落几滴。我站在一棵苹果树下,一棵鲜花盛开的苹果树下。我在呼吸。不仅这棵苹果树,就连四周的草地,都在雨后挥发芬芳,一股莫名的甜蜜气息充盈着空气。我用整个的肺叶在汲取这气息,用全副的心胸在感受這芬芳,我在呼吸,在呼吸,时而睁开眼,时而又闭上眼。我也不知道,哪样更好。如此地呼吸,呼吸于此地——这也许就是自由,唯一的,却是最珍贵的自由,一种被监狱从我们身边夺走的自由。对我来说,世上任何的佳肴,任何的美酒,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2年3期2012-03-22

  • 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
    婚姻走过第一圈索尔仁尼琴最初的情感经历比较简单。那是在大学时代,在俄罗斯的顿河河畔罗斯托夫,索尔仁尼琴就读于大学的数学物理系,纳塔利娅·列舍托夫斯卡娅就读于同校的化学系。那时的索尔仁尼琴身材又高又瘦,外表显得木讷呆板,还有个令人尴尬的绰号——海象,但他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对政治和文学如痴如醉,一心想写出一部描写革命史的惊世之作。他为了将纳塔利娅追到手,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文采飞扬、情真意切的情书,令她内心大受感动。在索尔仁尼琴身边的许多朋友中,对纳塔利娅心生

    读者·校园版 2011年8期2011-05-14

  • 呼吸
    〔俄〕索尔仁尼琴夜间下过一场小雨,此时仍有乌云在天上徘徊,不时还轻落几滴雨。我站在一株苹果树下,一株鲜花盛开的苹果树下,我在呼吸。不仅这株苹果树,就连四周的草地,都在雨后散发芬芳,一股莫名的甜蜜气息充盈着空气。我用整个肺叶汲取这气息,用全副心胸感受这芬芳。我在呼吸,在呼吸,时而睁开眼,时而闭上眼,我也不知道哪样更好。如此呼吸,呼吸于此地——这也许就是自由,唯一的,却是最珍贵的自由。对我来说,世上任何佳肴,任何美酒,甚至女人的吻,都不如这空气,不如这充满了花

    读者·校园版 2011年4期2011-05-14

  • 滚滚红轮不归路
    能出齐。美国的索尔仁尼琴专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担心它将永绝于英语读者。在今年1月的一次采访中,他说,此书根本不可能赚钱,因为发行收入连支付翻译费用都不够。这部巨大无比的小说几乎是非文学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反文学。你很难想象,一个20世纪的小说家,会用一种比19世纪更倒退的方式来写作。我们常说的“有血有肉”的主人公的缺失,或许还称不上最大的弊病,要命的是它过度的铺陈和稀见的情感。如果能穿越时空,如果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还活着,并且年轻,而我有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6期2010-05-14

  •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的历史际遇与知识分子式的历史思考
    5)思想与人物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的历史际遇与知识分子式的历史思考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索尔仁尼琴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作家和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在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品德与个性。他以其曲折艰辛的历史际遇以及深邃致远的历史思考,在 20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索尔仁尼琴;持不同政见者;俄罗斯;新斯拉夫主义在 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索尔仁尼琴 (A.И.Coл жeн и ц ы н)以其鸿篇巨制及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4-11

  •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弥漫着俄罗斯,索尔仁尼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位秉持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本可以在国内享受大师待遇。然而,漫天的冰雪冰封不了苏醒的良知,索尔仁尼琴给朋友写了封长长的信,抨击时政。从此,关押、流放伴随着他的后半生。1974年,索尔仁尼琴在妻子的陪伴下流亡西方。56岁的索尔仁尼琴刀刻般的脸上,没有忧郁和悲伤,流露的只是悲悯和深邃。从互联网上,我看到了索尔仁尼琴离开祖国后的照片。眼镜后面,索尔仁尼琴目光灼灼,有力的手,坚定地握住一个小小的笔

    读者 2009年5期2009-10-23

  • 索尔仁尼琴比我们多出些什么
    。这使我想起了索尔仁尼琴。8月5日刚好是他去世一周年。他缺少刘震云这样娴熟的艺术技巧,但比刘震云多的则是信念和气魄,不唯荒凉与寒冷。1970年,索尔仁尼琴因“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称赞说:“俄罗斯的苦难使他的作品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闪烁着永不熄灭的爱火……中心人物便是不可征服的俄罗斯母亲。”索氏的作品若撇开俄罗斯大地和俄罗斯精神谱系,不过是一堆报告文学素材。索氏首先是一个穿越了冻土、监狱和黑夜的人,他深深

    南风窗 2009年17期2009-08-27

  • 篝火和群蚁
    索尔仁尼琴我将一根枯枝扔进篝火,没有注意到枯枝中住着满满的一窝蚂蚁。树枝燃着了,噼啪作响。群蚁钻出来,在绝望中奔跑。它们在树枝上方奔跑,被火焰烧得直抽搐。我抽了抽树枝,将它放在火堆的最边缘处。这样,有很多蚂蚁就可以获救了。它们可以爬向沙地,爬向松针堆。但奇怪的是,它们并不逃离篝火。刚刚克服恐惧,它们又翻过身来,转着圈儿———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拖它们向后,返回失去的祖国!其中的许多蚂蚁又爬上燃烧的树枝,在树枝上奔走,最后就死在那儿。(聂勇摘自《文苑》2009

    意林 2009年21期2009-05-14

  • 苏俄诺贝尔文学奖四位得主命运比较
    1970年得主索尔仁尼琴。(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虽属俄裔,但1977年已加入美国国籍,以美国作家身份获奖,故不列入此文叙述之内)四人同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在苏俄的遭遇却有霄壤之别,对他们略作比较,对写作者和读者不无启迪作用。【蒲宁:漂泊至死者的“第二种忠诚”】1933年,蒲宁成为第一个为俄罗斯文学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一直到蒲宁获得诺贝尔奖,在苏维埃的读者中,许多人对蒲宁这一名字依然茫然无知。直到1965年苏联文

    同舟共进 2009年3期2009-03-26

  • 巨变
    战功的红军大尉索尔仁尼琴只因在私人通信中談论了斯大林,被克格勃查获,立即被捕,判服苦役8年,后又流放3年。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时,索尔仁尼琴获平反。其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于1962年问世,这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小说震惊全国,被誉为“里程碑”,深受赫鲁晓夫赏识。1964年赫鲁晓夫遭遇宫廷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掌权。苏联政坛在“解冻”后重又陷入“停滞”期。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受到严厉批判。他的作品在国内不准发表,只得送到国外出

    意林 2009年12期2009-02-11

  • 苏俄诺贝尔文学奖四位得主命运比较
    1970年得主索尔仁尼琴(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虽也是俄裔,但因于1977年已加入美国国籍,是以美国作家身份被授奖,故不列入此文叙述之内)。同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在苏俄却遭遇到天壤之别的命运,对他们四人略作比较,对每一个写作者不无启迪。蒲宁:妈妈,你真的那么嫌弃自己的孩子吗?1933年,蒲宁成为第一个为俄罗斯文学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一直到蒲宁获得诺贝尔奖,在苏维埃的读者中,他不仅谈不上享有如前辈巨匠托尔斯泰、高尔

    人物 2009年12期2009-02-05

  • 索尔仁尼琴 盖棺难定论
    ”这句话来形容索尔仁尼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若是反过来,说命运决定了他的性格,同样成立。八年的古拉格——劳改营生活永久改变了索尔仁尼琴的人生轨迹,注定了他此后的文学道路、作品主题,甚至思维方式和个人性格,他从此不懂得宽容,也再不会放弃,认准了死理,像牛犊抵住橡树,除了他民族先知一般的使命,什么都可以抛弃。他是新制度的同龄人,但比后者活得更长久——多活了17个年头。8月3日,几乎一辈子处于争议漩涡中的俄罗斯大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9期2008-08-14

  • 有一种良知叫索尔仁尼琴
    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8月3日在莫斯科逝世。这个流亡一生的批判者,终生的持不同政见者,竟然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寝于自家的床上。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当历史一声浩叹,这位享年八十九岁的老人永远阖上他的双目时,他在天的灵魂是否仍然注视着一切,仍然存在于“古拉格群岛”,仍然温暖并激励着所有漂泊无依的人类的良心。他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容。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在监狱中度过八年,又遭流放。1962年发表苏联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

    杂文选刊 2008年9期2008-02-11

  • 闪电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我只在书上读到、却没有亲眼见到过,闪电如何将大树劈开。这次我见到了。在正午的一场雷雨中,一道闪电的金光映亮了我们的窗户,即刻,还不到半秒的工夫,就传来一声雷响:就在离屋子两三百步的地方,也许更近?雷雨过去了。果真如此:就在近处,就在一块林间空地上。在最高的松树间,闪电却选中了一棵并非最高的椴树,为什么呢?自树梢。自离树顶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闪电沿着树干劈下,穿过了椴树活着的、自信的肌体。闪电竭尽全力,却未能到达树的底部,滑脱了?没劲了?…

    意林 2007年12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