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己渡人

2015-05-14 09:08王伟
知识窗 2015年6期
关键词:苦力境遇囚犯

王伟

1945年2月,27岁的苏军炮兵连大尉连长索尔仁尼琴因与大学时代朋友维特克维奇在通信中调侃取笑斯大林,结果在战火纷飞的东普鲁士前线被逮捕,继而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投入了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埃基巴斯图兹劳改营。

劳改营高寒荒远,生存条件恶劣,无论大学教授,还是地痞流氓,只要到了这里,一律住进四面透风的木屋,日夜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冷酷无情的看守甚至有权在囚犯拒绝出工时开枪。囚犯们非但要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待遇,还要日复一日违心地检讨自己揭发他人,最后依然劳苦冻饿而死,死无葬身之地。

绰号“海象”的索尔仁尼琴尽管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可是身体单薄羸弱,形象木讷呆板不受看守待见,根本经受不住营养不良和苦力劳动的折磨,很快就得了胃癌。妻子纳塔利亚得知消息后彻底绝望,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莫斯科大学高级讲师索莫夫的追求,写信与索尔仁尼琴一刀两断。

没有人怜悯,也没有人探视,无依无靠的索尔仁尼琴就像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然而,劳改营的日子依旧,境遇没有丝毫的改善,索尔仁尼琴想要脱离苦海,要么死去,要么逃跑。既然病魔没有索走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试着逃跑呢?对于索尔仁尼琴而言,他的身体逃不出劳改营,他的生活却能逃出劳改营,他铁了心决不妥协,用自己的方式对抗非人的迫害。

囚犯的伙食很差,每天配发的都是难以下咽的黑面包,索尔仁尼琴就在干农活时捕捉青蛙、捡拾鸟蛋,带回来夹在两片面包间,小心翼翼地在外面裹上纱布,用熨斗烘焙出“私人定制”的三明治。劳改营地处草原深处,每年都要加工上万吨马料送往骑兵部队,囚犯每天工作15小时累得直不起腰,唯独索尔仁尼琴轻快地哼着小调,连铡草节奏也是四四拍,将枯燥乏味的苦力活变成了快乐优雅的音乐会。囚犯不能享用茶叶,索尔仁尼琴一到晚上就用松针煮汤,陶醉地欣赏袅袅的雾气,如痴地嗅吸清新的气息,然后砸吧着嘴有滋有味地喝下肚,如同品尝珍馐美味一般。偶尔有高官前来劳改营视察,看守事先会给每位囚犯发一份报纸,装模作样地组织所谓的学习,索尔仁尼琴身为囚犯被剥夺自由言论的权利,便将报纸倒过来,高高地举在面前,发出自己无声的抗议。

从劳改营释放出来后,索尔仁尼琴笔耕不辍,发出对国土热爱的记述和苦难人民的呼声。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让当政者甚为尴尬,屡屡对其封杀和抄家,最后连苏联国籍也被剥夺了,但这并不妨碍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这天,他终于等到自己祖国的认可,普京总统亲自为其颁发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在有生之年赢得了“俄罗斯的良心”的称号。

强者渡己,圣者渡人。一个濒死的囚犯顽强地活了下来,不仅以90岁高龄善终,而且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索尔仁尼琴到底说了什么、写了什么,其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境遇,渴望自由、积极生活都应该是我们笃信不疑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苦力境遇囚犯
“背篼”生存处境微探
我为工作狂
从《满韩漫游》“苦力”形象转变看夏目漱石的中国观
走近土著
帽子谜题复杂版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