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梅在《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索尔仁尼琴晚年小说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20世纪俄罗斯历史。然而,索氏并不像历史学家那样理性地书写历史事实,而是以文学家的激情和人道主义来展现历史真相,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命运。索氏晚年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体裁、语言、叙事风格与他之前的文学创作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就题材而言,索氏晚年的小说继承了他以前的劳改营题材、革命与战争题材、农村生活和农民题材、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题材,与此同时,他的晚年创作中新出现了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现实生活的反映。就体裁而言,索氏晚年创作新创了“两部分小说”和“一昼夜中篇小说”的体裁形式,对比书写了知识分子、农民、神职人员、青年学生、劳改犯、军人、政客、商界人士等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就语言而言,索尔仁尼琴始终使用“不同寻常”的语言,首先体现于古旧性兼实验性:一方面,他的文学语言充满大量古旧的甚至已经死亡的俄语词汇;另一方面,他又对语言进行大胆创新,常常使用前缀、后缀等构词方式来生造新词。索氏文学语言的“不同寻常”还体现于民间性,他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谚语。就叙事风格而言,索氏晚年创作的基调仍旧是现实主义,因为作品中的历史事件乃至历史人物都是真实的,表现出纪实性文学特色。然而,其叙事又表现出一定意义的后现代特色。这一方面说明,新时代的文学叙事手法对索氏的创作不无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尽管索氏晚年仍旧对20世纪俄罗斯历史充满悲剧意识,但他已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愤怒和呐喊,而以老者的睿智和宽容审视过往。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观和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虽然值得回味,但也应引起慎思,需要进一步甄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