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特 手法高妙
——孟浩然《春晓》赏析

2011-08-15 00:49邓仕刚谭志永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刺激物春景孟浩然

邓仕刚 谭志永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春天美好的景物很容易诱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春是传统题材;古人写春时或描春色,或状春物,大多与富有春季特征的自然景物分不开,所以从视觉入手描绘春景抒写春情是传统写法。但孟浩然《春晓》一诗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写法,它不从视觉入手描绘春景,而从听觉着笔写各种声音,让读者缘声求景,由听到想,因想而见:由听到的声音想到与声音有关的景物,从而达到写春景抒春情的目的。德国美学家克罗奇说:“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孟浩然在 《春晓》中所写的听觉意象——各种声音——就是“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

诗的首句宕开一笔,写诗人春睡香甜,酣眠晚起,以致天亮了还不觉醒。此句看似与诗的主旨无甚关联,平淡寡味,实则匠心独运,内涵深刻。因为它既写出了诗人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趣与处境,使下文品春的闲情逸致有了前提条件,又为次句用听觉写春景作了铺垫:诗人虽然因为酣睡晚起而无法及时目睹春晨美景,但是躺在床上可以耳闻屋外之声,于是次句便很自然地转入写春晨鸟鸣之声:处处啼鸟,远近应和,清脆婉转,悦耳动听。可以想象,这当然会使贪睡于卧榻之上的诗人心花怒放、心旷神怡……次句这样写,既承上交代了酣睡醒来是因清晨屋外的鸟鸣,又以听觉意象作为刺激物,把读者的想象力于不经意间调动起来了,使审美再创造同步进行,让读者的视线由屋内转到屋外,将听觉意象转变为与之相关的视觉意象,把耳闻的鸟鸣之声转化成与鸟鸣有关的景物画面,领略到了那绝妙的春景:百鸟争相啼鸣于枝头,百花带露怒放绿叶间,花丛中彩蝶飞舞,蜜蜂成群穿梭……生机盎然的春景都在“啼鸟”的鸣叫声中自然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第三句进一步紧扣听觉,回忆在自己纵情酣睡、闲适怡人的春夜,听到风雨飘飘洒洒的声音,于是听觉再次发挥功效。虽然看不见刮风下雨,但是风雨声响传入了耳鼓,使读者的想象力再次被风雨声引领着进行审美再创造,那“雨急风骤”、花叶飘摇的夜景,那如烟似梦般的意境,均得以再现。末句以揣测想象收篇,表达诗人对春花的惦念之情。诗人轻声地问自己:经过昨夜那场风吹雨打之后,该有多少枝头的花儿残落地面?读者的想象力又一次被听觉调动,审美再创造又一次进行,风雨侵袭后的春晨,一副落英缤纷、绿叶满地的画面传递一片惜春深情。所以,全诗选择声音这个特殊的视角来关照“春晓”时刻的大自然,体现出了诗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相通,真可谓是“听取春色一片”!

施补华在 《岘佣说诗》中讲:“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这首诗正是这样,诗人选取了春晨梦醒时刻刹那间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情景和片刻感受进行听觉描绘,但又决不铺展开去,只是把耳闻之声抛出就将读者推向想象再现的境地,让读者通过诗歌所写的声音进行审美再创造,将鸟声、风声、雨声这些极富春季特征的听觉意象还原为跟这些声音有关的视觉场面,从而写出了“春晓”时刻绝妙的春景,体现出了诗歌的张力,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技巧。作者关照春的视角可谓独特,描写春的手法可谓高妙。

猜你喜欢
刺激物春景孟浩然
春景
舟中晓望
春天·春景
春晓
人间春景
李春景摄影作品选
喷嚏为啥两三个组团来?
春晓
浅谈犬的注意力训练
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