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 导语先行

2011-08-15 00:49全辉娥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导语

全辉娥

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成功的导语,如同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如何巧妙地利用导语,使其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导语设计的方法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我从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种常用的导语设计的方式,以实例陈述如下。

一、细摹情境,调动情感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直接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使他们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

例1:有一次在指导写“感悟亲情”这一话题作文题时,我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声回答:孝敬父母。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联系过去和现在自己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亲。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去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例2:八下第6课《雪》,我设计的的导语是这样的:雪,是大自然在冬天赐与人间的圣洁礼物,人们对雪的喜爱,对雪的赞美,留下了无数吟诵风雪的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梅花傲立雪野争当报春使者的南国雪景,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原野一片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描绘的是塞外严寒的飞雪,但在诗人眼中却是梨花飞舞的暖春景象。鲁迅很喜欢雪,他少年时代在江南(绍兴)生活,后来搬到北京居住,他写了一篇散文诗《雪》,让我们来欣赏鲁迅笔下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

这种方式的导语设计,情感渗透到教学中,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温故知新,对比释难

用温习旧的知识,引导新的知识内容作导语,这样的导语设计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衔接得更紧密。另外,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比较导入法主要是从两篇课文的不同点从旧课过渡到新课。

例3: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的导入很有代表性,她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例4:设计《阿长与〈山海经〉》的导语,我让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然后引出说故事者长妈妈即阿长。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普通女工,鲁迅没有为自己的母亲写过专门的纪念文章,却在46岁时,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长妈妈写了一篇专门纪念她的文章,这样的题目特别吗?因为《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而作为文盲的阿长怎么会与这样一部名著联系起来呢?学生带着对美女蛇的故事的兴趣,带着这样的疑问激起了学习的欲望。

三、故事谜语,趣味导入

故事、寓言、猜谜等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针对初中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或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与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5:课文《旅鼠之谜》的导入,我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大多看见过老鼠,但对于北极的旅鼠却从没看到过。而老鼠和旅鼠外形上的差别可能只是在形体大小、身体颜色。于是,我就设计了猜谜活动。谜面是:尖嘴巴,尖牙齿,长着两撇小胡子,夜里出来偷东西,就怕猫儿来收拾。学生很快就猜出谜底“老鼠”。但我们今天要解开的是北极旅鼠身上至今未能解开的谜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例6:我还听过一节这样导入的语文阅读课,给我启发很深。上课教师带着两支钢笔和两张纸,愉快地走进教室,然后叫两位同学在纸上写两句话,一位同学握笔写个不停,而另一个同学左画右画总也写不出来,着急的说:“老师,钢笔没有墨水怎么写”?“是啊!是啊!”老师向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赞同,便因势力导地讲开了。“同学们,你们不是常说作文是憋文,提起笔写不出来吗?与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只没有墨水的笔写不出来有什么不同?”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个个皱眉沉思。忽然一个同学像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高兴的说:“钢笔写不出,那是因为没有墨水,我们作文写不出是脑子里没有‘墨水’”。“同学们答的真好,作文写起来困难,是因为平时书读得少,记得少,就像笔管没吸墨水一样,怎么写得出来呢?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作文就一定能写好”。然后,教师亲切的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是”同学们有力的回答,充满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于读写之间的比较抽象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个有趣的实践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析题明文,补述背景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导语设计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补述背景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

例7:我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百草园玩乐,在三味书屋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例8:在教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导语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导语
三味书屋
阳光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