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渗入语文课堂

2011-08-15 00:49汤敏英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汤敏英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可见,早在人类启蒙时期,言、声、舞都同出一源,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韵、词,也富有美妙的音乐性。

古往今来,诗歌、词赋与曲都能唱,而且许多散文也充满了浓郁的节奏与旋律。因此,发掘语文的音乐因素,很有潜力。我们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如不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很难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灵魂:语文应该是一门给人愉悦的课。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只是单纯地对文中字、词、句、语言进行分析,这就失去了语文原有的魅力。“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学艺术以其特殊的魅力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感受。教学不单纯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识活动,而且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乳交融的渗透和贯穿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如何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其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我认为恰当的把音乐渗进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让音乐与语文结缘,不但可行而且必行。在新课标下,笔者大胆尝试了语文教学与音乐的相互结合,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强弱、节奏变化,使人获得丰富、生动的感受,易于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知道,每首歌都有一个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一个情感基调。课堂亦然。导入新课的音乐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制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因此,当新课开始时,用一首美妙的曲子引入,制造一点适宜的气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课文,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给学生先放上一首古曲《十面埋伏》,让学生体会万马奔腾,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在教学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先放钢琴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那种爱情的浪漫与结局的悲哀,使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教《长亭送别》时放一段《梁祝》,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的凄楚气氛,使学生感受着情人离别的痛苦进入诗的境界。上《荷塘月色》时,放一曲弦乐《春江花月夜》,使学生沉浸在暗香浮动的静谧氛围中,迅速进入散文的意境。适当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增强感知力;广远的意境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心驰神往。眼睛似见其行,耳朵似闻其声,如亲临其境,增强了教学效果。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音乐渗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

卢梭说:“音乐包括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的确,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搞一些配乐朗诵或清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味。特别在散文与诗歌教学中,配乐朗诵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理解分析时,如对此文光从字词句解析就太枯燥,我在课堂中选用《命运》这首钢琴曲,音乐激情澎湃,扣人心弦,再加上贝多芬坎坷的人生经历,从音乐与散文的结合中进入意境,品味作者情感。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高中语文第四册)要理解林黛玉的谨慎小心,播放了一曲《枉凝眉》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黛玉进贾府时的心情。这种例子还很多,如在上《琵琶行》中引入琵琶曲《阳春白雪》,让学生体会“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处,在上《一剪梅》时,随口唱上一曲同名歌曲。音乐是形象的思维,对音乐的欣赏更需要将跳动的音符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艺术的魅力,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靠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大大发展、拓宽思维,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尤其是经过老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就更能促使学生思维向广阔性发展,充分挖掘课文所表现的深远内容,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用音乐阐释文中情感,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行动的驱使者。学习是主动的认知行为,笔者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记忆力达到最佳,也使笔者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因而更易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许多音乐家都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乐曲的高低起伏表露出来,这是语言文字所难以替代的,这种情感只有通过听者与音乐产生交汇时才能感悟出来的。这正如很多文学作品,作者表达的情感蕴藏于字里行间,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么,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便会有“余音悠长,绕梁三日”的功效。如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课小结时,笔者加入了一首班得瑞的“自然之音”,音乐中有鸟叫、虫鸣;有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山泉的叮咚声。让人回味秋的清、净、悲凉,即使闭上眼睛,头脑中也会出现秋花、秋草、秋叶、秋蝉、秋风、秋雨的形象。在教学《雨霖铃》一词的终了时,笔者以邓丽君的同名歌曲收尾,用舒缓,悠闲的歌曲重温主题,画龙点睛,巧留余韵。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恰巧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的热情,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音乐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试想学生听着柔和、优美的音乐,品味着歌词,心中便又涌现出文中的内容,而这些正是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感受,文章的意境才会更加绵长、醇香,令人久久不忘,这样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姻缘关系。音乐带给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独特的表现力,更取决于它带给学生的感染力。音乐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低落的学习兴趣;可以填补他们理解上的空白;可以自由放飞想象的翅膀;可以不经意地把握朗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他们接受了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语文会有新的天地,学生的情感也会在愉悦中升华。这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增添语文的无穷魅力。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让音乐渗进语文课堂,发挥情感旋律在语文课上的功效,从而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一定会使你的课堂更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