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陈 洁
读写融合 润物无声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江苏 陈 洁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作文都以其显赫的分数在试卷上独领风骚,吸引着无数老师和学生的眼球,考试是一支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我们的教学内容。于是许多老师会舍近求远地寻找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读、背,对学生进行作文写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让学生进行仿写。这固然是可行的,但我还是觉得这样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割的方法不可取,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吃力不太讨好。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特定的基本任务。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多次运用,又能更好地促进吸收。语文教学应力求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密切配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两者做到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提高。
我认为,教材文本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直接的课程资源,理应得到我们的开发和利用。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这样就形成依据文本,进行有效指导,培养写作习惯,强化写法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即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在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要从标题开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优秀的标题能为我们理解文章打开一扇窗。同样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懵了,不知该从何下手,要不然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这一情况,我常以教材文本的题目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培养学生写作审题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如学习课文《济南的冬天》,我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语,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冬天,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修辞语的限制作用,让学生明白作者所要描绘的冬天是带有浓郁的济南地方特色的。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学生也就明确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了。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题目很简单,关系也非常清晰,我请同学去掉修饰语,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前者更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也更具有人文情怀。再如《白杨礼赞》,很显然标题的中心要落在“礼赞”上,那么作者要赞颂白杨的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生审题比单纯地教给学生一些分析作文题目的技巧更为直观、感性,学生更明白易懂。同样在分析作文标题“情满校园”时,学生也能迅速抓住关键词“满”来准备写作。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对文题的反复仔细推敲、研究,慢慢地使学生养成对作文题目的含义、要求等反复推敲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切不可拿到题目就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切不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去挖掘题目的深刻的内涵;切不可生搬硬套,弄得题目与内容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审题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文章的选材对于写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学生就是由于缺乏选材意识,写作时逮到什么写什么,详略不当,才导致作文得分不高。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对于习得作文选材的能力尤为重要。选材就是要选择符合中心思想的材料。
首先,选材要恰当。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选材,作者通过选取父亲为其买橘子而爬月台的背影来展示深沉的父爱,再联系学生对习作中的材料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现象加以比照,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把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挑选出来,理解文章所选的材料要能为表现中心所服务,即选材要恰当。
其次,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裁剪,即剪裁。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喜欢堆砌材料,贪多求全,详略不当,忽视了材料的典型性。这一点若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有效指导强化,学生便能由“学得”变为“习得”,进而“悟得”。如《社戏》一文,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中,最让你难忘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那里的人、那夜的景、那里的情,并不是那夜的戏,从而发现作者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下功夫,选取典型,以点带面。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来详写?这件事与表现中心有何关系?……久而久之,便能使学生悟得能为表现中心所服务的材料要详写,与表现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要略写,甚至不写。
通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强化选材意识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精心选材的习惯,逐渐提升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这是决定文章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关键。
构思,就是对文章的框架进行营运、思考、构建。教材文本多是布局严谨,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的典范。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式,还是分总式,还是总分式等?是采用空间顺序,还是采用时间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反复强化指导训练,让学生养成写作时对文章的整体进行认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切实做到思考不成熟不动笔,不编好提纲不动笔,没有明确的主题不动笔,从而培养学生写作时心中要能先有“图纸”,然后再依据“图纸”“建屋”,不七拼八凑,不临文敷衍的构思能力。这是决定文章完整的关键。
以上审题、选材、构思等写作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艰巨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绝不是仅靠每学期的几节学生作文讲评课便能习得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讲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故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坚持依据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审题、选材、构思等写作习惯的培养,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由“学得”变为“习得”,进而“悟得”。这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需要每个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积极挖掘文本,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才得以完成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靠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但如果不动笔练的话,写作能力也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良好的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把握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补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如对《皇帝的新装》的续写显得尤为摇曳多姿,一会儿是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会儿是个勇于改错的皇帝,一会儿又是个糊涂的皇帝……在学生多彩的想象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如学习《端午日》,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描摹场景的写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再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仿照这一写法描摹第二小节“捉鸭子”的场景。学生依据要求,各自展开写作:
有的写:比赛开始了,我迫不及待地扔掉手里的东西,脱去鞋子,顾不得脱衣服就跳进河里,如丛林饿虎般扑向鸭子。那鸭子原本呆呆地,突然嘎的大叫一声,使出浑身力气往前扑了一大段。于是我就来了个狗啃屎,浑身都是泥浆,手里连根毛都没抓到。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还有的写:看哪,河中到处是人,到处是鸭子,只见十几个健壮的小伙子悄悄向一只鸭子围拢。鸭子可能有点受惊了,呆在原地一动不动。1-2-3—准备——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群人在泥地里如瞎子摸象般乱窜,而鸭子却在包围圈的外面逍遥自在。我不禁哈哈大笑,旁边的一个小孩大声嚷着肚子疼,让妈妈给揉揉。
相比以往学生的作文中多数是直接描写场景,内容单一的情况来看,此次学生在作文时懂得在正面刻画渲染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侧面描写加以利用,使其发挥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感。由此可见,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依据文本、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确实是有成效的,尤其是中下等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长足发展。
在这些常态化的片段训练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主要要做到思想认识上的到位,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述。在字数的要求上,根据具体情况,从30字到50字再到100字左右都可以。这样的写作训练方式灵活多样,不会成为学生的写作负担,学生也很乐于完成这样的写作。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的训练也就因此而变得灵动而高效起来了;对于学生而言,作文的表达能力也在这“润物无声”的常态化的片段训练中节节拔高。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操作,我觉得,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教材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坚持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这对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