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奶牛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47李丰成
中国牛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饲草料鲜奶存栏

李丰成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中心,青海民和 810800)

民和县于1978年后大量引进黑白花奶牛,主要分布于县城附近的川口,马场垣地区。黑白花奶牛主要是纯种繁殖,在民和县川口地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生长发育,繁殖成活,以及产奶量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很受群众欢迎,全县奶牛存栏逐年增加,1988年奶牛存栏3 213头,奶牛养殖成为民和县农牧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奶牛养殖呈下滑趋势,2002年初奶牛存栏2 318头,奶牛业发展徘徊不前。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畜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奶牛存栏逐年增加, 2010年初,全县奶牛存栏10 823头,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建基地,抓龙头,推动民和县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1 现状

1.1 奶牛生产的优势和条件

1.1.1 区位优势 民和县海拔低,气候温和,能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适宜高产奶牛的饲养。同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民和县成为我省玉米的主产区,为发展奶牛生产提供了宝贵的饲草料资源。

民和地处甘青两省交接地带和西宁、兰州两大省会城市的中间,有巨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109国道、兰西高速、兰青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对产品销售和培育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1.1.2 资源优势 有较为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玉米750万kg,加上农作物秸秆、麸皮麻渣等副产品,退耕还林(草)生产的牧草,以及复种、套种的块根、多汁及青绿饲草料,能满足奶牛生产的饲草料需求;有比较庞大的繁殖母牛群,现存栏的8 438头奶牛,年繁殖成活犊牛按80%计算,可繁活母犊牛4 800头;全县存栏黄牛、杂种母牛2.7万头,年可繁殖犊牛0.77万头。

1.1.3 市场优势 ①是民和已成为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鲜奶生产供应基地,仅每年销往西宁、兰州市的鲜奶达2 000多t;②是本县的3家乳品加工企业,其生产能力为日处理鲜奶120 t,2008年以前日处理鲜奶55 t,只占生产能力的46%,目前,只有30 t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鲜奶产量减少一半 ;③是本县每年销往县外和省外的奶牛达1 000多头。

1.1.4 技术优势 民和县奶牛生产已有30年的历史,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饲养技术日臻成熟,大部分农民都基本了解或掌握奶牛饲养要领,群众基础好。

①是牛改冷配工作已在我县进行了二十多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和民间的冷配技术员,每年冷配的牛达3700多头;②是高产奶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暖棚牛舍、饲草料加工利用等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基本普及,群众接受能力较强,容易推广。

1.1.5 社会化服务优势 2002年成立的民和县奶牛协会,现拥有会员587多名,其中奶牛养殖户583多户,在农户生产、鲜奶及犊牛销售方面起着较好的中介作用。

分布在川口、马场垣地区的19家收奶站(点),从事着鲜奶的收购、销售以及饲料供应,为奶牛户提供着许多便利服务。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民间兽医、冷配员,对奶牛户从配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许多方面,随叫随到,能及时、准确、高效的提供服务。

1.2 奶牛生产的现状

1.2.1 区域分布 民和县的奶牛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川水,岔沟、浅山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饲养,但发展较慢、数量较少。川口、马场垣两乡镇是我县奶牛的主产区,其奶牛饲养量约占全县的80%,绝大部分为高产优质奶牛。松树、核桃庄、巴州、西沟、马营等乡镇次之,大部分为高代杂交的奶牛,其生产性能相对较低。

1.2.2 奶牛品种及存栏 川口、马场垣两乡镇,因奶牛饲养起步早,经过较长时间的选育,现饲养存栏的基本上为荷斯坦(黑白花)纯种奶牛,其他地区多为黑白花与本地黄牛的杂二代、杂三代等杂种奶牛。

截止目前,全县共存栏奶牛10 823头,其中日产鲜奶16~17 kg以上,年产鲜奶5.5 t以上的纯种奶牛有6 108头,占56.5%;日产15~16 kg、年产鲜奶4.5~4.8 t的高代奶牛有1 672头,占15.5%;日产15 kg以下,年产4.5 t的低代奶牛有3 043头,占28%。从饲养规模上看,存栏百头以上的村有 10个,饲养2头以上的农户有470户,5头以上的有91户,4头以上的有360户。

我县的奶牛存栏,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变动性较大。①是随市场的波动而起伏,3~5年为一个周期,饲养量可有2 000~3 000头的增减变化;②是省内各县及省外采购量较大,每年约有千头奶牛被出售;③是受乳品加工企业的制约性较大。

1.2.3 鲜奶生产 目前,民和县鲜奶生产的统计数为8 400 t,实际产量远远高于统计数量,年生产量可达12 000 t左右,3家乳品企业目前日处理鲜奶为30 t,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一半,县城地区居民人口为4万多人,人均日消费鲜奶以0.15 kg,则年消费鲜奶2 200 t。

鲜奶生产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人工挤奶方式,污染率大,卫生条件较差。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开始起步。同时,检测出的布病、结核病牛无法强制淘汰,鲜奶质量不容乐观。

1.2.4 乳品加工 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3家,集中分布在县城地区,即湟乳乳制品有限公司、东垣乳品厂、河谷乳制品有限公司。3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20 t,三鹿奶粉事件后,日处理鲜奶30 t,只占生产能力的25%。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为全脂甜奶粉、全脂乳粉两种产品,年生产1 200 t左右,其中淡奶粉约占70%,主要销往广东、浙江等南方省市,做为还原奶的原料。目前我县的乳制品加工的特征是:生产设备落后、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性大,相互间竞争激烈,对外形不成合力,无法支撑和带动奶牛生产的“龙头”。

1.2.5 社会化服务体系 奶牛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功能也比较完善。现有奶牛协会1家,拥有会员580多名,有收奶站(点)19家,鲜奶冷却罐7个,低温运输罐2个,挤奶站1处,在鲜奶收购、贮存及销售方面为养殖户提供方便;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民间冷配点、草原站等,对奶牛配种、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贮存、加工以及畜牧科技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及时、准确和全方位的服务。

1.2.6 养殖效益 2008年以前农户养1头奶牛的年纯收入在3 000~5 000元之间(包括犊牛),在奶牛饲养比较好的川口、马场垣地区,奶牛养殖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或家庭收入的主产业。2007年马场垣乡金星村全村1 065户,5 200人,从1982年开始饲养奶牛,存栏奶牛710头,户均0.7头,全村全年纯收入1 438.1万元,其中奶牛收入286万元,占总收入的19.8%;人均纯收入2 640元,其中奶牛养殖收入550元,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20.8%。村民马海云6口人,3个劳力,3亩耕地,1980年开始从事奶牛养殖,2007年饲养奶牛28头,其中生产奶牛16头,全年仅奶牛纯收入达90 000元,人均收入15 000元。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三鹿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奶牛养殖生产效益大幅度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养殖效益减少一半 。已出现宰杀和卖奶牛的现象,奶牛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 奶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完整而科学的发展规划

民和奶牛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中,基本上走的是自发、无序的发展道路,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去引导、规范和扶持。2003年底畜牧局曾制定了一个规划,但不完整,也缺乏科学性。同时,就当前而言,受财力、物力及政策扶持的综合制约,业务部门制定的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力付诸实施。

2001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畜牧立县”的战略决策,在“畜牧立县”规划中,也将奶牛业列入了优先发展的产业。然而几年过去了,对奶牛业的扶持几乎还是空白。

2.2 缺乏“龙头”企业仍是制约奶牛业发展的瓶颈

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龙头”,是带动和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民和县虽然有3家乳品加工企业,但都是靠原始而缓慢的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小企业,都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质量不高、规模小的弱点。这些企业不能、也无力以自己的品牌、广告去创造开辟市场,而是以市场的需求求生存。需求旺盛时,互相之间竞争奶源,增加产量;需求萎缩时,又压缩产量,没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长期而稳定的市场。民和县奶牛发展至今的二十多年中经历的4次大的波动起伏,形不成产业化经营之路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龙头"的支撑和带动造成的。没有一个强大的“龙头”,民和奶牛做大做强和产业化经营是不可能实现的。

2.3 鲜奶质量不容乐观,标准化生产起步艰难虽然民2

①是挤奶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牛舍及挤奶员的卫生状况差,奶桶不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病菌污染的几率大,尤其是盛夏季节出现坏奶、变质奶的现象比较多;②是部分奶牛户对奶牛治病时,仍在使用抗生素,鲜奶中药物残留严重,达不到无抗奶的标准;③是每年检测出的布病、结核病牛达几十头,但大部分都无法淘汰处理,这些牛奶仍然在市场上销售,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④是做为我省的一个奶牛生产大县,在畜产品领域至今没有一项绿色产品认定证书。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在我县已严重滞后。

2.4 社会化服务功能尚待加强

疫病防治体系、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实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奶牛生产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当前除疫病防治体系比较健全,功能比较完善外,其他方面的功能尚待加强。

2.4.1 以饲草料生产、加工为主的饲草料供应、保障体系十分薄弱 全县10 000头奶牛,一年的需要庞大的饲料需求,却无一家规范的、有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奶牛户需要的饲料基本上是乳品加工企业或收奶点以料抵奶款、或小作坊式的个体饲料加工点、或农户以自产的玉米粗略加工的。饲料质量不高、营养不全面,特别是乳品加工企业或收奶站(点)都采取的是不支付奶款,而强行以饲料抵奶款,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到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和奶牛户的生产积极性。另外,粗饲草(如玉米秸杆、麦秸)的加工利用率低,有50%都是未经加工直接饲喂,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总之,饲(草)料市场目前还处于一种低级、无序、质次价高的状况。

2.4.2 实用科技的推广普及力度不够 奶牛双轨饲养技术、胚胎移植、雌雄鉴别冻精母牛犊繁殖、整株玉米青贮裹包、机械挤奶等一批实用科技,都是目前奶牛生产中的高新实用技术,但受资金投入、成本费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这些技术在生产中的利用率很低。如整株玉米的裹包青贮,是解决奶牛青绿饲草季节性供应不足,提高产奶量的最好办法。2003年、2004年县草原站在川口、马场垣进行了推广,但由于成本较高,每公斤饲草的裹包塑料需0.08元,农户不愿接受,2004年仅裹包了15.8万kg;利用雌雄鉴别冻精繁殖母牛犊,其母犊比例可达95%以上,但授孕1头牛需成本费用500元,农户无力接受,只能依靠项目实施来推广。.4.3 收奶站(点)少,鲜奶销售经纪人缺乏 奶牛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鲜奶,一般农户饲养1~3头奶牛,每户日产20~50 kg鲜奶,要每天都送往奶粉厂,的确是一项长期而又繁杂的劳动,稍有疏忽,就会产生坏奶或变质奶,给养牛户造成损失,这种收奶站(点)少,无鲜奶销售经纪人的现象,在沟岔地区尤为突出。

3 发展奶牛生产的对策

做大做强一个产业,使之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支柱优势产业,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民和奶产业因为面对广大农户,面对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的农村,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所以,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更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但就目前而言,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尽快制定和出台科学的奶牛发展规划

依据民和县畜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奶产业的有利条件,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科学的奶牛发展规划,使奶牛生产有序、持续、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3.1.1 发展思路及目标 以发展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发展奶牛生产的诸多有利条件,优化品种结构,依靠“龙头”带动,强化社会服务,坚持集中扶持,全面发展形成规模的原则,川水地区发展高产奶牛,沟岔地区发展高代杂交奶牛,在我县奶牛饲养比较集中和条件比较成熟的川口、马场垣地区,以村为单位,选定若干个行政村,通过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或协会向农户有偿提供奶牛,回收母犊的运作方式,建立起饲养集中,数量较大的“奶牛村”,并通过辐射带动,滚动发展,利用3~5年的时间,将我县建设成为奶牛存栏上万头,标准化无公害奶产品生产和良种奶牛繁殖基地。

3.1.2 规划布局及发展计划 以民和县畜牧业区域规划布局为基础,以川口镇驮岭村,马场垣乡团结村、马聚垣村和金星村做为第一批重点扶持村,每年扶持1个村,每村500头奶牛,250户农户,通过改良、繁殖,利用4年的时间,即从2010年至2013年,将以上4个村建设成为存栏上千头的“奶牛村”。

在建立以上奶牛村的同时,通过辐射带动,滚动发展,逐步将川口镇米拉湾村、吉家堡村,马场垣乡翠泉村、磨湾子村,巴州镇祁家村、下马家村以及在奶牛发展较快的马营镇、松树乡个各选2个村,共10个村做为第二批重点扶持村,发展成为存栏超过500头的“奶牛重点村”。

尽快扶持建立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的乳制品加工“龙头”,以龙头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带动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2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一个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既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奶牛生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更显得重要。然而在民和这样一个国定少数民族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据拮的情况下,依靠地方资金的扶持发展生产,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依靠农户自我积累,显得十分缓慢。为此,在资金投入上只有三条路可走:既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县外资金、加强社会融资。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类资金的整合优化,切实向奶产业倾斜。如已经连续实施了几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每年投入资金达千万元以上,如政府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用这部分资金发展奶牛生产,是一笔数量可观的投资。

3.3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奶牛户提供便利、准确、及时的服务,解决农户在奶牛生产中遇到的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奶业生产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也是目前我县奶牛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3.1 加大畜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 要将高产奶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草料生产加工贮存等一系列实用科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普及到生产一线。同时,在生产中大力推广适合生产需求的高新技术,如雌雄鉴别冻精母牛犊生产技术、整株玉米裹包青贮技术、苜蓿草半干裹包技术、高产奶牛双轨饲养技术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奶牛生产水平,提高农户养殖效益。

3.3.2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鲜奶销售网络 根据不同地区奶牛饲养存栏的数量的鲜奶产量,以政府扶持和经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鲜奶收购站形成比较完善而系统的牛奶销售网络,为奶牛养殖户提供就近、便利的鲜奶销售服务,提高鲜奶质量和奶牛户的生产积极性。

3.3.3 尽快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 ①是推广整株玉米裹包青贮,苜蓿草半干青贮,以开发草业经济,培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度,抓好饲草的生产、加工、贮存环节,最大限度的缓解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平衡的矛盾;②是扩大套种、复种面积,通过在果园中套种、二茬复种优质牧草如燕麦、豆类或块根、块茎类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甜菜等,挖掘饲草潜力,保障饲草供应;③是规范饲料生产、整顿饲料市场。④是要积极申报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检测,优先认定奶牛生产绿色产品产地,为争取绿色产品认定或争取项目奠定基础。⑤是要制定奶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广无公害奶产品生产,严格管理禁用、限用等投入品,使生产的产品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⑥是要由政府参与,适当补贴的办法,强制扑杀检测出的布病、结核病牛,确保产品安全。⑦是积极推广机械挤奶,在降低农户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鲜奶卫生和质量。⑧是培养和打造一批品牌,以优质的品牌去开拓市场、扩大市场。

猜你喜欢
饲草料鲜奶存栏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生鲜奶更健康吗?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部发布 2017 年 4 月 400 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
生鲜奶更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