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北京 100710)
编辑职业之初体验
李 君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北京 100710)
笔者在 2005年正式成为一名编辑,5年来经历了每位同仁都会体验的成长过程。从图书到词典、从小袖珍到大部头、从辅助选题到重点项目等等,随着工作的全方位展开而逐渐加深了对编辑职业的了解,开始切身体会到编辑工作的繁杂和图书出版的艰辛。
笔者所属的编辑部门与其他编辑单位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我们的编辑对象以大部头中英文双解工具书为主,这就对编辑的两种语言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编辑工作内容多样复杂,规模巨大,制作周期漫长,因此对这一行业的理解也尤为深刻。在此,谈一下作为编辑的几点体会:
编辑是一种文字工作,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字能力,这种文字能力既体现在母语的文字表达上,也体现在外语的运用能力上。稿件虽然已经经过了作者的润色与推敲,但还会出现错字、别字,以及用词、用语、造句等语言问题,这些就要靠编辑加工予以规范。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的统一,以及避免可能产生的歧义。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编辑字斟句酌提高文字的表达效果。通常情况下,文字写作能力较强的编辑稿件加工能力也会突出。其实,编辑虽然不是作者,不可能在稿件中长篇写作,但也很有必要提高写作能力以满足工作需要,比如撰写审读报告、选题报告,与作者书信沟通,以及回复读者来信等等,这些都能直接反映出一名编辑的写作技巧。在工作中,有的编辑往往忽视信件写作,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读者来信风格不同、内容各异,而这正是编辑体验不同风格写作的好机会。
对于一名外语编辑,图书内容的审核是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常常不经意流露在外国作品的字里行间,编辑首先要剔除和纠正这些观念上的误解和曲解。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很容易被看作老生常谈,而受到忽略,但是,一旦疏忽,产生的严重后果却难以预计。因此,增强政治素养并捕捉住所有时而突然跳出的政治性错误表达,是每一位外语编辑要努力完成的第一项任务。
检查政治错误之后,就是严把翻译质量关,多方查阅工具书。初到编辑室时,笔者编辑了一套名人故事丛书。名人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世界历史上最知名的人物,但其中涉及他们经历中的细节并非为大众所熟悉;即便是有译著或传记作为参考,各种提法也不尽相同,如何取舍是编辑面临的首要问题,稍有谬误就会贻笑大方。例如,亨利·福特创建的“海兰帕克”、博物馆和他的私家报纸;海伦凯勒著的自传;爱迪生发明的“活动转镜”;莫扎特创作的各种歌剧等等,这些必须多方寻求资料进行核实,否则译文就会令读者困扰。因为非母语语言及文化知识盲点的存在,编辑对于网络、图书、工具书、百科全书等等各种资料的查证能力就显得很必要。
编辑沟通工作往往在文字作品还未产生时就开始了,这是一种看不见、难量化,但却至关重要的工作,特别是编辑与作者和同事的关系协调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编辑工作的进程。
双语词典翻译的要求是精确而苛刻的,译者通常是某领域内的佼佼者,但在翻译工具书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工具书是书籍中的标杆,查阅正确信息的主要途径,出版社对于双语工具书的质量要求是难以想像的。译者经常在既要贴切反映英语用法,又要符合地道汉语表达这样的翻译准则间拿捏尺度。双语图书的翻译一向就有“带着镣铐跳舞”的说法,而双语词典的翻译则把这种说法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译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这种难题就需要编辑的帮助、指导和规范。在对作者、译者明确工作要求、交换意见、解决分歧时,编辑要注意尊重作者、译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既要及时平等协商,维护书籍出版中高规格的语言标准,还要体会作者、译者的现实困难;既要帮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出最高水准,又要为他们创造愉快轻松的工作氛围。
编辑与出版社其他部门的融洽合作也很重要:沟通顺畅、合作默契就等于为图书的及时出版雪中送炭;协调受阻、交流不畅就会让图书的制作功亏一篑。在一个出版社里,一本书的诞生是若干部门中无数同事共同辛苦的成果,包括美编、装帧、校对、发行、营销,还有财务。因为分工不同,编辑一己之力所能成就的只是稿件内容和文字的加工,其他方面的制作都要靠跟兄弟部门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才能得以实现。对于编辑工程浩大的工具书而言,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就更加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编辑工作效率的高低。首先,由于工具书出版耗时较长、参与者众多,如果不同部门在时间分配上出现误解,书籍就会在生产线的某个环节搁浅。但对时间的准确把握也让编辑头疼不已,因为作者、译者、生产线中的各个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不论大小轻重都会更改预设时间,而且会随着生产线的推进形成雪球效应,最初的略微改动会演变成大幅拖延。这就需要编辑对书籍的出版动态情况了如指掌,并及时做好全面的协调统筹工作。其次,在出版过程的所有工作人员之中,只有编辑在作品产生之初就一直跟作者(或译者)进行交流,随后还要完整而多次审读文稿。编辑无疑最了解作者 (或译者)及作品的风格、内容,以及读者对象和产品定位,这就需要编辑在其他部门协助制作图书时明确清楚地向其表述作者 (或译者)和读者的要求及偏好,使各个部门在协助制作图书时能与作者 (或译者)的风格和产品内容保持格调一致。当然,这也要求兄弟部门秉着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及时向编辑反映问题,主动跟编辑沟通。
编辑虽然不直接与读者接触,但也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的合理需求,引导和提高读者的阅读品味。读者总是希望价廉物美,如果编辑一味追求利润或不重视质量,就会损害读者利益,更吸引不到读者。如果编辑产品得不到读者的认可,那编辑劳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一切努力只是徒劳。因此“为读者服务”必须成为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而且还要把竭诚为读者服务落实到每个细节,比如,编辑为读者制作的图书,不仅要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方面保证上乘优秀,还要在发行方面方便读者购买、阅读、使用、收藏;教材图书还要让学生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工具书则应该让读者快捷查询、便于携带等等。有时编辑苦恼于读者“不识货”,明明是本内容很好的书却没人买,一些哗众取宠的低劣产品却有很好的销售额。笔者觉得读者如果“不识货”必有其原因,图书内容可能是不错,但肯定依然存在使读者难以认可的某些方面,比如是否定价让人望而却步,是否封面不吸引眼球,是否宣传未深入人心,是否装帧不方便藏书或使用,等等。总之,肯定还是存在某些沟通盲点使编辑没能跟读者完全“心有灵犀”。
编辑职业一直就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说法,因为编辑本身不是一个完全创造性的工作,作品的内容质量和读者的选择偏好无时不刻影响着编辑工作的成败。编辑必须保持与读者、作者的良好关系,竭诚为读者与作者服务。同时,还要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全力配合发行、营销部门把作者的成果以最有效的方式奉献给读者。
2011-03-04
李君(1978—),女,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