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萍[贵阳医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贵阳 550004]
庞德《神州集》意象研究
⊙乐 萍[贵阳医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贵阳 550004]
庞德于1915年发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神州集》为东西方诗界和译界所注意,随着近年文化的国际交流,又引发了新的讨论。庞德不仅在翻译创新和诗歌创作方面有所贡献,而且通过满腔热情地吸收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和现代性,推动和丰富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同时也过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对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庞德 《神州集》 意象
20世纪初的意象主义运动标志着英美诗歌进入了新的阶段。意象派诗人不满于维多利亚后期沉闷的诗歌形式,努力探索一种新的技巧,推崇一种不矫揉造作,只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在欧美诗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他在革新英美传统诗歌,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时,十分重视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中吸取营养。美国诗人庞德作为伦敦现代派诗人的领袖,一生热爱中国的古文化。早期译作影响最大的是《神州集》(Cathay),1915年在伦敦出版,风靡所至,使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形成了对西方诗坛有影响的意象派。庞德在1913年接受美国著名的东方学家费偌罗萨遗稿时并不识汉字,但是他所翻译的《华夏集》出版后在英美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庞德因此而获“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发明者”的称号①。庞德对中国古诗的接受和创新,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诗集的历史特点、文化语境以及当时的诗学状况。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创始人,在艺术上向中国吸取营养并从事创作。庞德重视意象,不仅在自己的翻译中突出意象,而且还模拟中国古诗叠用意象的方法写诗,中国诗的简练、含蓄,庞德也在赞赏之余进行模仿。庞德的英译古诗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诗独特的意象,同时还运用了在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并置结构。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借助了中国诗歌简短、含蓄、意象突出的风格来革新旧体诗学。庞德发现中国古诗反映了他意象主义的主张:“不说教,不做情感的宣泄,只把事物呈现出来。”②他深入剖析和研究中国诗歌的“意象元件”,在翻译的过程中,突出了诗歌的意象,从而为意象派一反后期浪漫主义那种抽象、感伤、矫揉造作的抒情诗找到了依据和武器,同时摒弃了西方诗歌的夸饰型风格,不做感伤性的发泄,隐而不露,克制陈述。
中国古代诗人将自我融入大自然之中,通过对事物、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其中蕴涵着道家思想深厚的哲理。庞德在当时对中国诗歌的选择和翻译也是对二元论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的一次有力的宣战。意象主义正是吸收了中国古诗的突出的意象以及简洁、含蓄的风格而发展成熟的;同时,中国古诗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也冲破了西方柏拉图式哲学思想的境界。意象是中国古诗意境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单位,所谓“境生象外”。庞德在译诗过程中抓住细节,突出意象,正是以这种方式寻求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对应,将原作的思维方式进行浓缩提炼,再传达到英语中去。所以,庞德对原作的忠实是对原作“气氛”和“意境”的再现。
关于意象表达,庞德强调“语言的活力”,他说“词语之间能传电,能产生某种品质,它们在文本的位置能产生一种活力的结合”③。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产生的“活力”。这种思想表现在庞德在某些词和诗句的翻译中,逐字直译,创造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将诗分为三类:声诗、形诗和理诗,认为只有形诗,即把意象浇铸在视角想象中,可以不差分毫的翻译出来。因此,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对抽象概念不感兴趣,他注重的是形式、零星的意象和个别的细节。他刻意保留并突出原诗的意象,不仅是基于意象主义的特殊要求,也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意象是可译的,是可以被人类所共享的;同时,意象的突出也提高了诗歌的视觉性,使读者感应其中的空间或色彩的玩味,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由于中国文字之艰深、诗词铸语之凝练、意境造设之深邃、情感蕴涵之强烈、音韵和美之妙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④,所以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再者,“诗所表达的或婉妙或豪宕又舒展自如的情绪以及那些似有若无只能意会的诗意和韵味,很难想象能用另一种语言铢两悉称地传达出来”。庞德采取了“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策略,用自由诗译诗,以意象、“语势”为尚,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文中,模仿汉诗句法,打破英文句法,释放“语势”;运用跨行等技巧,增强意象视觉性,释放“语势”;创造新的节奏,建立新的联系,释放“语势”。庞德在翻译上注意细节和单个的词。这些细节不但是印在纸上的黑白字体,而且是雕刻的意象——仿佛在石头上。例如庞德在《神州集》中意象的体现。如将“万壑度尽松风声”中的“松风”译为“pine-winds”,“摧轮不到羊肠苦”中的“羊肠”译为“roads twisted like sheep’s guts”,“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译为“smoke-flowers”,“东山白首还归去”中的“白首”译为“white-headed”,“芳树笼春栈”中的“芳树”译为“sweet trees”。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文中进行大胆修剪。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庞德译为:“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在此,庞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诗的意象,并运用了中国古诗常见的意象并置结构。突出意象的句子还有“荒城空大漠”译为“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惊沙乱海日”,庞德译为“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庞德是西方意象运动的发起人。意象派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和韵律,并注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华夏集》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充满了典型的庞德风格,一些语言学因素,如语法和句法,都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诗歌中严格的韵律则并未全部保留。基于此,通过分析庞德的《神州集》,解读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发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关键词的联想意义、运用含蓄手法和韵律以及意象叠加,并在文中进行大胆修剪。翻译过程中,他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翻译纲要,即为意象运动提供支持,打破维多利亚时代浮华文风,并给笼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阴影下的西方人民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他的目的是要借助翻译手段创作出优美的为诗歌爱好者所接受的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他的策略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而不受原诗字面意义的约束进行诗歌再创作。同时,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尽管这并非庞德的创造,然而这对庞德以后的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原诗歌中各种因素的保留与舍弃都是和庞德的翻译纲要一致的。
《神州集》大胆改革英语句式,保留并突出原文意象,无疑为英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典故则略去不译,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在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⑤。同时,他还认为翻译服务于文学,“翻译为诗歌艺术提供模式,正如给鬼魂注入血液一样”。汉诗英译采用“异化”法可以让汉诗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诗独特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象美,丰富英诗的创作手段。前人的努力已经产生效果了,庞德(ezra pound)翻译了王维、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结成《神州集》(cathay)出版,大力推介中国诗歌,创立了美国的“意象派诗”。真正让中国古典诗歌走出国门,饮誉西半球诗坛的是美国诗人庞德译的《神州集》,“它不仅是庞德的第一次的真正的成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第一次真正的成功,自此以后,中国诗成了大众瞩目的东西”⑥。
①② Nolde,John:Ezra Pound and China,The National Poetry Foundation University of Maine Orona,1996,P26,P31.
③ 郭建中:《美国翻译研讨班和庞德翻译思想》,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期,第48页。
④⑤⑥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中国翻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期,第57页,第58页,第59页。
⑦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1] 丰华瞻.庞德与中国诗[J].外国语,1983(05).
[2] 王军.艾兹拉·庞德与中国诗[J].外语学刊,1988(01).
[3] 胡泽刚.庞德的启示[J].外国语,1991(02).
[4] 刘军平.庞德的翻译思想[J].外语与翻译,1995(01).
[5] 张柏然,许钧.译学论集[A].北京:译林出版社,1997.
[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01).
作 者:乐 萍,文学硕士,贵阳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编 辑:张玲玲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