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研究

2011-08-15 00:42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11年15期
关键词:西园雅集文人

⊙田 丽[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郑州 450044]

《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研究

⊙田 丽[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郑州 450044]

《西园雅集图》最早传为李公麟所作,表现的是苏轼、米芾等的雅集活动。自北宋始创以来历代摹本不断,成为古代士人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而文人学者对它的关注多集中于其中的风雅男性,对画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关注不多。本文试从图像学的角度探究画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清代画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内涵。

图像学 《西园雅集》 女性形象 清代

《西园雅集图》最早传为北宋李公麟初创,描绘的是北宋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李公麟、秦观等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家举行集会,吟诗、作画、写字、谈禅、弹琴。米芾并作《西园雅集图记》对画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全画士人、童子、仕女共十六人,其中仕女两人均在场景一中,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后有女奴”。本文从图像学角度研究画中这两女子在历代摹本中的形象演变,并重点分析清代画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内涵。

一、历史的嬗变:宋、元、明《西园雅集图》中的女性形象

1.宋:局外人

《西园雅集图》最早作于北宋,画中的女性是最受排斥的,她们是男性活动中的局外人。画中女性出现于场景一,捉笔而书的苏轼与其观书者三人都紧紧围绕着桌子或立或坐。他们的身体前倾,目光都向着苏东坡,四人的位置、姿态、神情围成了一个紧密的圆圈,王晋卿与李端叔之间尤为严密,在这圈内是男性文人的世界,女性不再其内。且女奴身体直立,目光前视,与身体内倾目光投向圈内的王晋卿、李端叔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从人物的位置安排还是动态神情看,北宋时本图中的女性完全是被排斥于男性雅集活动圈外的局外人。

2.元明:渐入局中的女人

宋代《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局外人地位在元代有所改观。在赵孟 《西园雅集图》中,苏轼据桌而书,观书者仍有三人,但赵画中的桌比宋画长许多,因此原来由四人组成的包围圈在这里就松散多了。但这并不是说赵画中的包围圈毫无严密之处,恰恰相反,在桌右角观画的两人挨得很近,此处所形成的圈很严密。但画家并未把女奴放在这里,而将她们放在了最稀疏的位置。在画面上苏东坡坐在桌子长边偏右的位置,他与坐在其左的观书者的距离就较大,此处也是男性文人所组成的包围圈中最稀疏的地方,而女奴正立于这里。从画面上看,女奴所处的位置显然已非常接近男性文人所组成的局。但四位男性文人均紧密据桌而坐,这将站立于桌脚的女性又拒之于外。

从画中女性的姿态来看,赵画中的女性身体向圈内微倾,目光也投向了圈内。宋画中直立、远观与男性圈毫不相干的女性在这里通过自己的动态、目光已渐入局中了。

元画中的女性还在圈外徘徊,明画中的女性已完全走进了圈内,成为与其中男性相融合的人物。如明代画家尤求的《西园雅集图》中宋元男性所组成的圈子已被打破,其中一名观书者坐在桌角边,身体朝向外侧,已远离这一男性圈,只是头转向内侧,保持着与圈内的联系。并且在宋元画中埋头而书的苏轼竟也提笔抬头离开凝聚这一男性小团体的桌子,使这一男性圈更为松散。画中桌子也如元画中是长宽不等的桌子,苏轼也如元画中偏于一侧。但与元画不同的是,明画中的苏轼不是坐在离另一观书者近的一边,而是坐在了离女奴近的一边。苏轼与那位侧身而坐的观者相视交谈,而女奴正处于两者之间,无疑起到了连接两人的作用。至此,明画中女性已完全走入了由男性文人所组成的圈内,而成为了其局内人。

二、清:自成一局的女性

在宋至明漫长的历史中,画中女性经历了艰难的磨砺终于由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变成了参与其中的局内人。但在清代她们又从局内走向局外自成一局,实现了历史的转变。

清代画家王云的《西园雅集图》中的两女性并未侍立两侧无所事事,而是手持画卷观看。她们侧向男性圈,身体未向男性圈做丝毫倾斜,而是向自己手持的画卷内倾,全神贯注。如此决然独立的格局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清代画家王瑞凝的《西园雅集图》,画中女子远离男性圈而立,不同于元明绘画中紧挨男性文人,也不同于宋画中被排斥于局外。她左手抬起,右手平举,头部微倾,没有注视挥毫的苏轼,而将目光投向下方。她华丽的衣服、无比的美貌、超然的神姿仿佛一位女神,那样与众不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睛于全画。虽然整幅画中只有她一名女性,却很独立,她就是一局。

清代石涛《西园雅集图》中的女性不但自成一局,还吸引了男性文人加入。画中两女子展卷观画神情专注,独立成局。更可贵的是,一名原属于男性文人圈的男子侧向两女子,急于融入其中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坐于桌一角,与坐于对角的两男子相距甚远,且那两名男子相距很近紧密交谈,使这一男子完全不在这一圈内。他已脱离了男性文人圈而转向女子文化圈。

《西园雅集图》中的女子虽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圈,但仍处于大的男性文化圈的包围之中,并未形成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雅集活动,但这一点在清代《随园女弟子卷》中得到了实现。《随园女弟子卷》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清一色的女性文人,她们抚琴、题诗、作画,完全是男性雅集的翻版,这是一次女性真正独立意义上的雅集画卷,她们是主角而自成一局。

三、清《西园雅集图》中女性形象的图像学阐释

清《西园雅集图》中独立的女性形象引人深思,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当时社会的女性观。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清朝的女性观,及其对画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1.明末遗风

清朝的女性观直接来源于明末的解放思潮。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促使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生活观、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张扬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在对待妇女态度上体现出了与传统的妇女观背驰的人文精神。反映到哲学、文学创作中则体现出了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而王阳明“心学”诸流派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文化思潮。他认为:“心者,夫天地万物之主也。”主张对以往的至贤至理都要用“我的灵明”来加以检验(王阳明《传习录》)。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泰州学派,即王学左派,其代表人物李贽,他以自然人性论批驳了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性论,是对传统教条和假道学的否定。在婚恋问题上,李贽冲决传统妇女观束缚,指责攻击卓文君“私奔”的理学家都是“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提倡“有好女便可立家,何必男儿”,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学家的“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的教条,认为“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徐渭更是大声疾呼:“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

明代中后期的意识形态、哲学观念、人性意识在清代前期仍有很大影响。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体现了不同于传统女性观的思想。《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她们都有着极强的生活应变能力和远见卓识。

清代中叶的小说更是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性格独立的女性。对女性的尊重成为清中叶通俗小说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和主题的组成部分。

曹雪芹在《红楼梦》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进步女性观更令后人惊叹与崇敬,而女性成为了此巨著的叙事中心。他以惊人之语宣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表达了对“闺阁良友”的理性认识,尊重女性的高度独立。

2.清朝复古

清朝严厉的文化政策使许多学者钻进了故纸堆的研究中,18世纪的复古思潮也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学者们重新发现了古代那些杰出的女性。

盛清最有才华的哲学家章学诚震惊于他所知的古典时代与当时现状之间的悬殊,以详尽的证据来说明失传了的妇人学而知礼的宝贵传统。研究古籍使得一些学者开始批评节妇崇拜。诸如忠诚的寡妇愤激自尽的事情,甚或是为死去的未婚夫守贞的青年女子,都歪曲了书中记载的古礼的真实含义。

3.吟诗作对

由于明末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清朝复古运动对古代才女的重新发现,女性的才华在清代备受关注,清代女作家最多。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统计,清代以前从汉代至明代的女性作者仅350人,而清代单是有诗集、词集传世的女性作家就在3000人以上。

随着才妇的不断涌现,女性创作群体开始成熟,她们相结成社,吟诗作对,女性作为独立的文学个体开始突显出来。女性诗社始于明代,大多在近亲间进行。而清代的女性诗社的独立性更明显,“秋红吟社”首次突破了血缘关系,而选择诗品趣味相投的友人结社联吟。如太清的《喝火令》中“醉归不怕闭城门”,可见与诗友饮酒言欢之尽兴,也可见两人住处相距之远。正是在这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居住便利下,这些女性诗人结社吟诗,既是对文学的喜爱又是对传统模式的冲击。

明代沈宜修和商景兰所处的女性创作群体有实无名。而清代的“蕉园诗社”则是一个典型的有名有实的女性诗社,分为“前五子”和“后七子”时期。“前五子”中二顾和林、柴、冯合刻过《蕉园五子集》。“后七子”活跃于文坛,有大量唱和之诗,还有成员出版过选集。

4.带着枷锁的舞蹈

清代一些士人的女性观已有了先进的因素,但由于传统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仍有许多局限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因其超越的女性观而令后人惊叹的曹雪芹。他在《红楼梦》中宣扬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女子的独立与尊严,肯定了女子有着与男子一样甚至比男子强的才智。在女性问题上,他已站在那个时代的最高点上了,但他也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局限性。

一方面,曹雪芹的思想中仍有女性以色得宠的意识观念。纵观大观园中的女子,从小姐到丫环,除了“傻大姐”,无一不是美女。从第七十三回看出“傻大姐”仅因生得体肥面阔,便只能干粗活,且被当做解闷的工具,这正体现了作者重视女性姿色的意识。

另一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流露了对守寡陋习的默许。在对李纨形象的描写上表现了他对守节的敬意和赞赏。李纨从小受到节妇烈女的教育,丈夫婚后便离她而去,但她却死水无澜般地生活。而作者却回避了她在心理和生理深渊中的痛苦挣扎,只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满足于现状的节妇形象。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清代的女性观较之传统的女性观已有了许多进步。女性更受社会重视,才华得到肯定,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清代社会中的女性仍是被压迫的对象,贞节牌坊的盛行,小脚的狂热改变不了女性的被动地位。持有进步女性观的男性文人仍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女性还远没有摆脱受奴役的地位,她们只是在这世纪之末跳着带枷锁的舞蹈,迎接新的曙光的来临。这也正是清《西园雅集图》中自成一局却又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1] 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 廖雯.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 朱瑞凝.西园雅集图[J].中国书画,2008,(03).

[4]谢丽倪.博学辨识英辞妙墨——王云《西园雅集图》赏析[J].文物世界,2003,(06).

[5]汤德良.《西园雅集》——文人画家的理想家园[J].东南文化,2001,(08).

作 者:田 丽,郑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西园雅集文人
一条西园北里 半部长沙风云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清溪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文人吃蛙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戊戌海棠雅集
公子家
题小松
诗梦江南,沙溪雅集
——中韩诗歌对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