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062]
《金色笔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樊晓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062]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总体表现出对传统叙事的热爱,然而,《金色笔记》却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繁复、难以简单界定的作品。本文试通过对《金色笔记》在叙事结构空间化、戏仿拼贴、自我指涉以及梦与意识流手法的探析,阐明多丽丝·莱辛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以及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方面的探索。
《金色笔记》 后现代主义
多丽丝·莱辛自1950年发表《野草在歌唱》登上文坛,至今已发表了50多部作品,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演说中,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瑞典学院成员皮尔·瓦茨伯格将其作品的总体叙事风格界定为“继承了19世纪伟大的叙事传统”,表现出对传统叙事的热爱。而《金色笔记》作为莱辛的代表作,却在继承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采用多种后现代主义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不仅从内容上,更是从形式上应和了作品“分裂到整合”的主题。本文试通过对《金色笔记》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质的探析,阐明莱辛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叙事的继承与超越,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尝试和探索。
叙事结构空间化
在许多现代、后现代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往往呈现出某种空间属性,并因之成为一种作者所建构的艺术空间以及所由此产生和感知的现实空间的隐喻形式。在阅读时,它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在反复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寻找联结点,最终从知觉上完成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莱辛曾说:“这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非常认真的小说。本书的关键就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①而这部结构高度严谨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呈现的空间化特征,不仅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超越,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叙事结构模式的探索。
故事外叙述者在“自由女性”第一部分结束、“五本笔记”的叙述开始时曾说:“安娜似乎机械地将自己一分为四。”②即作者在“自由女性”的外叙事的框架下,以故事内主人公安娜的名义,从处于并置关系的黑、红、黄、蓝四个内叙事层展开叙事,最后用“金色笔记”为这四层并列叙事作结,同时也对“自由女性”安娜的结局加以提示。结构图如下:
四本不同颜色的笔记独立可以形成完整的故事,分别说明安娜的政治生活、作家生活、情感生活、现实生活;“金色笔记”在四本笔记的最后,把四本笔记统一起来,说明安娜从一分为四的分裂状态中愈合,逐渐走向和谐统一。这样五本笔记统一起来,又形成完整的叙事层,补充说明“自由女性”的外叙事层。从内叙事层到外叙事层,并在五本笔记的内叙事层中,相互之间互相牵连,形成纵横交错的关系。甚至在五本笔记的内叙事层中,还包含着更多更小一层的叙事层,在这些更小一级的叙事中,有剪报粘贴、梦境记录、意识流记录等,多种文体、多种叙事模式并用,环环相扣,互相阐释,共同说明安娜生活经历的各个部分,以及安娜从复杂的现实生活、分裂的精神世界生活,最终建构秩序,获得安宁的过程。这一作品突破了作者以前常用的线性叙事模式,代之以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模式,因而具有了鲜明而突出的空间化叙事特征。莱辛犹如工程师建构宫殿,在作品中刻意营造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作品从结构上的碎片化、混乱,到最终统一整合,映射出主人公安娜从精神分裂到最终建构秩序完成精神统一的过程,从而从结构上对应和阐释了作品的主题。
戏仿、拼贴与自我指涉
传统叙事或主流叙事往往通过一统化、等级化的叙事秩序的确立,达成对理想、真理、道德、完美人格、崇高价值的表达与诉求,而戏仿、拼贴、自我指涉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则以碎片化、悖谬等形式打破叙事秩序,撕裂情节,颠覆和嘲讽现实,消解价值和意义。《金色笔记》的总体叙事宗旨和风格是在探索人性的基础上,探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叙事策略和方法上,作者精心选用戏仿、拼贴、自我指涉等大量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并通过这些后现代主义技巧的隐喻性表达,应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戏仿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被许多作家所采用。莱辛在《金色笔记》中使用戏仿手法,并非进行简单的滑稽性模仿,而是试图达到消解、颠覆被模仿对象,营造混乱和碎片化的效果。《金色笔记》在“自由女性”部分,叙述了现代女性安娜和摩莉探索自由之路的故事,安娜和摩莉分别是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尤利西斯》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蓝色笔记”记录1954年9月15日,安娜即将与迈克尔分手之际的一天的活动和思想,是对《尤利西斯》内容上的戏仿;“金色笔记”中,莱辛大段记述安娜的梦与无意识,“蓝色笔记”中又叙述马克斯太太分析安娜的梦,是对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戏仿;摩莉的儿子汤姆敌视父亲,依恋母亲,以及自杀瞎眼,则是对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剧情的戏仿。莱辛在作品中大量运用这些戏仿手法,以消解传统的婚姻观、自由观,隐喻四分五裂、混乱的现实世界。
在“自由女性”这一《金色笔记》的外框架叙事层,作者设置了故事外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者,但聚焦的中心却是安娜;同时还通过故事内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观照安娜的行动和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之后部分,安娜作为故事内叙述者的叙事,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把主人公不同内容的生活片段,依次拼贴于自由女性的叙述之中。此外,更有日记、书信、新闻报道、简报、书稿以及对时事的记载等多种文体,貌似凌乱的拼贴在五本笔记中。作者以这种拼贴的方式,刻意制造情节的断裂和逻辑混乱,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艺术文本。读者只有在反复阅读,找到各处联结点,并把内、外叙事层完整而严密地结合统一起来,才能领略到作者刻意制造的由混乱、分裂而最终完整统一的旨趣和匠心。
自我指涉与“自我揭秘”是元小说常用的创作手法。所谓元小说,即作者自曝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解说小说创作过程的小说。“它为了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疑问,便一贯地把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人造品的自身的位置上。这种小说对小说作品本身加以评判,它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甚至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③莱辛在“黑色笔记”中,通过安娜作为内叙事层叙述者的身份,评价自己的作品,叙述对小说和艺术的看法;更在“黄色笔记”中,安娜记录了编写小说《第三者的影子》的过程、对写作的认识,等等,这种自我指涉、“自我揭秘”手法的使用,使小说具有突出的元小说特征。
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碎片化、混乱感,在消解传统叙事的严肃、价值、意义的基础上,隐喻现实世界的破碎、荒诞。然而,莱辛并非为了解构而解构,当她在运用各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时,又通过隐藏在各部分的联结点,通过各条线索,把所有的碎片连起,最终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完美演绎出作品混乱分裂而最终统一的主题。
梦与意识流手法的使用
梦与意识流手法不仅是意识流等现代主义作家的常用手法,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也屡见不鲜。因为人们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思维和意识不停地流动,或回忆过去,或想象未来,或虚构现实,因此,日记体裁就成为驰骋意识流手法的最佳乐园。小说中,莱辛正是通过安娜记日记的方式,通过不同颜色的笔记,伴随着安娜意识的流动,把读者分别带到不同时空。在笔记中,莱辛更是通过安娜梦境和意识流动的大段具体描写,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四分五裂,投射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混乱分裂。
“黑色笔记”中两次写到安娜的梦,一次安娜梦到鸽子,于是回忆到在非洲马雪比旅馆附近射杀鸽子的情景;一次是“黑色笔记”最后一部分,安娜记录梦到“要拍摄一部有关马雪比旅馆的那群人的电视剧”,最后说到“而我所‘记得的’也许并不真实”④,“自从我做了这个梦,我再也记不起玛丽罗斯是怎样转动她的眼睛的,或保罗是怎样哈哈大笑的。一切都记不起来了”⑤。关于非洲的经历是造成安娜精神分裂的根源,安娜带着理想主义的信念加入共产党小组,在现实中却对种族隔离、党内斗争等无能为力,从而陷入虚无迷茫中。“红色笔记”中安娜梦到一张漂亮的网,后来成了苏联地图,继而扩大侵蚀到周围的国家,世界连成了一片,最终却还是崩裂成了碎片,由此象征安娜政治理想的破灭。“蓝色笔记”记录的安娜的梦最多,内容也五花八门,关于缺乏情感的梦、关于非洲生活的梦、手中的笔变成枪、安娜变成士兵等,通过这些梦,反映了安娜的精神状态。“金色笔记”则大段都是安娜的意识流的记录,暗示安娜从失去写作能力、精神状态的混乱分裂、不清楚现实与虚幻的差别,到最终整合自己,从失败、颓废、失望中重新获得自我,走向新生的过程。
莱辛通过安娜梦境与意识的流动,映射现实世界的四分五裂、混乱与荒诞。然而现实是无力改变的,人在理想破灭的失望中,明知无路可走,还必须像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推石者”一样,为了那个明知不可实现的终极目标而继续前进。
《金色笔记》对传统叙事的继承和超越,对后现代主义叙事模式和写作技巧的探索运用,都展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艺术建构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精心设计,布局完美,集中反映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混乱、分裂,以及作家对未来人类真正和平的向往。《金色笔记》是莱辛文学创作的里程碑,也是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
① Roy Newquist.Counterpoint[M].Chicago:Rand Mcnally,1964:418.
②④⑤⑥ [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2,559,559,316.
③[美]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94.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龙迪勇博士论文:《空间叙事学》,2008年。
[3][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
[7]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版。
[8]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9][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主编:《当代叙事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作 者:樊晓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