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华
公示语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素质,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国家名片。其翻译的好坏牵涉来华人士生活的各方面,也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笔者对成都市的公示语翻译调查后发现状况差强人意,亟待重视。
2010年笔者勘察了成都的几大景点,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几大公园,浣花溪、人民公园等,天府广场及周边,一环路内的街道及交通标识语。据收集的资料:调查范围的公示语约57%有英文标识,31%采用汉语拼音。存在问题之一是缺乏系统和规范性:有些公示语是双语标识,有些是汉语加音标,有些译文中夹杂拼音,有些翻译还存在多个版本,如“值班主任”在双流机场被译成“Check-in Supervisor”和“Manager on Duty”。其次是语言层面错误,包括拼写和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误、乱、漏译。其中常见语法错误包括缺少冠词和介词、词性误用等,如把“小心碰头”译成“attention your head”。中式英语在百花潭公园就有一例:“水深危险,请勿戏水”译成“Do not dangerous, depth of water”。最后是文化层面错误,如 “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中的“老”被译成“the old”。中国文化崇尚尊老,老人被认为有智慧、有经验;可“老”在西方则是衰朽残年。上述译文对成都的形象会产生负面影响,探其根源并找到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包括发起者或委托人、译者、原文生产者、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使用者。以成都公示语为例,该过程涉及公示语翻译主管部门、译者、标牌制作者及接受者,其中主管部门是原文作者,译文发起者,又是译文使用者,标牌制作者为笔者根据公示语需制作张贴特性添加。从这四个环节整体考虑便可确定翻译中问题的根源。
公示语翻译存在错误并损害城市形象,说明有关部门仅把公示语翻译看成达到国际都市标准或应付国家政策的装饰。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便让翻译中介负责此事;公示语经过翻译制作后,各单位没审核便立即使用,使用时还缺乏监督管理。这种重视程度不够会产生连锁反应:客户要求不严导致翻译机构不负责,制作人轻视此事,公众意识也会不强,最终导致事态无人逆转。
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要保持语内连贯(译文须符合目的语表达方式,能被受众理解)和语际连贯(译者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取决于对原文和其目的之理解)。可见目的论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译者须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翻译策略。其次,文本只有被读者理解才有意义,译员须拿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的译文。黄友义曾提出外宣要坚持三贴近,其中两个贴近都跟读者有关: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公示语英译的读者是来华汉语不够好的人,有的英语是母语,有的英语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其英文程度参差不齐。为使受众正确解读公示语,译者应作必要调整,创造符合译文习惯和读者期待的译文。此外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因此译者应以文本主要功能来决定翻译策略,将原文本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可见译者若对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功能未加考虑,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导致公示语翻译错误。
布朗认为翻译质量由翻译目的、价格和完成期限三因素决定[6]94。上文已从目的角度探讨并指出主管部门对公示语翻译工作重视不够,找缺乏专业人才的广告公司以减少开支,这些公司根据委托方的出价和资料直接制作,加上完成期限的压力,制作不仔细导致错误产生。此外人们都认为译者对这些错误难咎其责,这助长了制作单位粗制滥造,变相导致翻译每况愈下。
翻译过程的各环节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公示语接受者也不例外。公示语汉英翻译接受者包括所有的译文接触者。首先国人能发现翻译的不妥和错误,其次外国友人使用译文感到困惑时会求助,当事人只尽力帮助,因为运行机制不完善,他们缺乏公众意识,无向相关部门上报意识。长此以往,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状态导致翻译错误石化现象。
处理好各环节的衔接是解决公示语翻译问题的关键,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和翻译质量是关键之关键,主管部门的责任是重中之重。
主管部门应让各环节协作起来使公示语翻译规范化。首先要制定一个标准来统一规范,使公示语翻译有章可循,如需不需提供汉语拼音,哪些需提供译文等。其次设立专门翻译资格认证机构,建立专业公示语翻译队伍;设立译文权威审定机构,译文确定后方可使用。同时审核校正原有英语公示语,确定参照性译文。最后增加信息反馈环节,鼓励受众反映翻译错误。
首先翻译工作者要基于公示语不同文本类型,了解其特定语言特点,然后根据汉英语言的差异,梳理译文使之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其次英语公示语有规范、标准和沿袭性,翻译时须对汉英文化中在相同场合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遵循借译原则。比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翻译、发布的国家公共标志语提供了应用于道路、旅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标准汉英翻译规范,译员应严格参照执行。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该差异充分体现在公示语中,若未理解文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就不能很好完成原语到译语的转换,因此译者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将受众文化习惯放在首位。如某些公示语针对本国公民需求和行为特点设置,则只应考虑是否该翻,如“商品售出,不退不换”。再如, “禁止入内”、“禁止喧哗”若译成“Don’t go any further”,“Don't make noise”则语气较重。第一句可用“Staff only”,委婉表明非工作人员请勿入内;第二句可用“Quiet, please.”,简练又标准。
公示语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存在错误或失误在所难免。只靠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机制及翻译人员提高素质则成效有限,公示语翻译的规范要靠市民参与和努力才能达成。市民英语水平提高就能真正营造良好的语言和人文环境,使外国友人轻松地生活、工作和游玩。
公示语错译、误译会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给国际友人带来不便,影响城市精神面貌和形象。因此公示语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应通力配合,全面整顿公示语翻译,使其真正起到国际桥梁作用,从而提升文明程度,改善国际形象。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J].中国翻译,2005.6.
[3]张美芳,王克非.译者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