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明
课堂是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部分。因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向45分钟要效率,就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谈谈在物理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点认识。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如在知识点上“设疑”,以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知识的联系处“设疑”,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思路上“设疑”,以指明学习的思维方向;在应用知识时“设疑”,以强化已有知识。例如对力的认识,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力是怎样表现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为什么必须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③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④力对物体的形态改变有什么影响?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磁场可否产生电流?并用实验演示。②“切割磁感线”与“磁通量变化”两种现象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次学习与讨论,层层深入地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动量定理之前,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从高处往下跳,为安全起见,为什么要脚先着地?运输瓷器时,为什么在货物之间要垫上纸屑或海绵垫子?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先把筷子斜插入水中,提出问题:为什么筷子成了“折条”? 在讲“液化”时,我讲了两个生活例子,一是“夏天,草上的露水是怎样形成的?”二是“装有空调的汽车,在冬天,车上的玻璃内表面有水珠,而夏天,车玻璃的外表面有水珠,这是为什么?人在某处刚好看不到水中的石头,保持人、头的位置不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人看到水中的石头吗?并注入水示之。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亢奋状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由于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 例如楞次定律、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交流电的产生”时,课本用四幅图加以说明,但这些图都是静止的、间断的,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把四幅图制作成连续的影音图片,通过鼠标的点击,计算机就能按科学规律运行交流电的产生过程,其中线圈切割磁感线方向、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也都正确呈现出来,再配以声音讲解。这样既符合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的特点,又丰富了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与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许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