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舒
(叶向舒: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生在读。)
电影是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渠道,但语言的差异使得翻译在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电影的适时翻译体现着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这也是电影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电影的正确、传神、恰当、适时的翻译,极大地推动了电影的国际化进也加速了文化的国际化。
当前,在电影翻译中所采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归化翻译的方法。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要尽可能地挖掘目的语的表达潜;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其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对于电影翻译而言,源语言与目的语相互转化势必需要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译文流畅、地道、易懂,从而能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和电影带给观众的直观效应,从而更好地促使观众与电影,不同文化传统与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作用的最大化,达到交际上的平衡。因此归化翻译理论在电影文学的翻译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电影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因而,电影的语言本身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因此只有使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才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当国外电影引入中国时,翻译成大众化的汉语言才能更容易被中国的广大观众所接受。
例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Jack和Rose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女,一个是贫穷低下的青年画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致使Jack和Rose无论从言语还是举止上都有着鲜明的差别。因而,电影中Jack的言行举止是贴近社会底层,是口语化、非正式的,而且是略带粗俗的。如在电影中,Jack有过这样一句话:“I have been On my own since 1 was fifteen.”在电影的翻译版本中是这样翻译的:“我十五岁就一个人闯了”其中,“闯”字就译得很到位。
归化理论中平衡理论强调译文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在电影中,不同文化的相互传译应当以电影观众本身的反应和接受度为标准。因而对于电影的翻译应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再现,即西语中化。
例如在影片《珍珠港》中有这样一段: Danny:My dad is going to kill me. Come on! Rafe:Yes.We flew.在电影中将丹尼的那句话翻译成了:“我爸爸不会轻饶我的,快点!”这一情节指的是其中小丹尼和雷夫误将飞机开了起来,而丹尼知道父亲脾气暴躁,故而很害怕,因而用了kill一词.Kill一词的本义为“杀”,对于美国人而盲,他们性格幽默,常常在用语上有夸大其词的习惯,所以在这里kill用得很随意,并没有什么杀戮的意思,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杀”是很忌讳的字,这段文字强调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惩罚,因而在中国人的习惯中不能说“杀”。所以,在此处电影将其翻译为“不会轻饶”的意思。这样既能表达出原义,还符合中国人的语言、感情习惯,能够为中国的观众所接受。
电影能为最大多数电影观众所接受是电影作为文化消费商品与作为艺术的基本功能特性。奈达在归化理论中着重强调“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即达到交际作用的信息才是有用的。而电影语言的交际作用反映到生活中就是要能融入生活,为大众所接受。
例如以电影《花木兰》为例,该片借用了中国传奇故事的框架,加入了迪土尼式的幽默,使得整部电影在卡通电影中独树一帜。其翻译则应既有童趣又有成人娱乐。因而在台湾版的电影翻译中,译者运用了大量的通俗流行词汇。如:Dishonor On your COW.你跟你的牛会没面子。And there’s nothing you girls can do about it 你们这些娘娘腔绝撂不倒我。Punch him,it’s show men say hello.扁他人都这样打招呼。Which you mean loser? 你说我很衰?
“没面子,娘娘腔,扁,衰”等这些在时下年轻人中十分流行和常用的词汇听起来朗朗上口。这些流行词汇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赢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这样使翻译更具有通俗色彩,增强了娱乐效果,提高了影片的可观性,给观众轻松愉快的气氛。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翻译不应是简单机械地照搬原片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应在保留电影本身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商业价值得同时,有效利用翻译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策略来达到一种文化上的“传真”。
[1]王红卫.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2]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4.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