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清华
浅论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诸清华
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把政治思想教育的重任全部托付给政治课。实际上,通过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同样可以塑造人类灵魂,塑造民族灵魂,塑造筚人灵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大学语文》教科书就是一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方面:其一,注重人生的道德价值;其二,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其三,民族共同利益至高无上,这是爱国主义的渊源;其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五,勤劳节俭的美德。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而与一般意义的政治相比,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有潜移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的影响,不带有说教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它是通过张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正反面的对比中,对高尚人格的赞美与歌颂的过程中,将人们引入高尚的情感世界,引导人们用优秀作品中的光辉形象对自己进行人格反省、扬弃,以作品中的崇高形象作为自己理想人格楷模,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当今社会的宗教淡化,战争威胁,技术异化,人与人的疏离使得当代人普遍陷入精神困惑和迷惘之中,信仰危机,道德失落,自我感、意义感、归属感的丧失乃至人的必态失衡和个性扭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而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我们军队产生一定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带来挑战。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决定了它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神圣使命,因此,它必须同其他相关学科一起接受这种挑战。
大学语文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文学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它使人们欣赏美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可以说,文学的社会作用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大学语文在美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广博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倾向和爱好。健康、广博的审美趣味是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条件。培养健康、广博的审美趣味,就要多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因为作家敏锐的审美眼光,能将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描绘出来,并使之升华,使美的更美;同时,作家也能将生活中丑恶的事物揭露出来,并加以深刻的鞭挞,使丑的更丑。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好教材。同时,每个人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很有隈的,接触美的事物也必然是有限的,而文学作品却向我们展开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作家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无限丰富的审美情趣,这必然会扩大学生审美视野,培养学生多样性的审美情趣。
(二)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欣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的综合体现。审美感受离不开一双审美眼睛。发现美的眼睛,是在同外部世界美的事物的相互交流中培养出来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大量接触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是主体在感知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中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表现了人类最丰富、最生动、最奇妙的想象。审美理解力,主要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把
握审美形式的特征,通过审美形式,准确深刻地理解审美内容的能力。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大学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优秀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及其最高表现形态,表现了人类的审美理想,含容了美的原则与规律、形式与范畴等等。可以说,美育的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范例,艺术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可以带给人们现实美的创造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欲。有人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没有想象力的人,就不能成为创造型人才。显然没有想象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军人的要求。想象的培养有多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是其中一条较重要又有效的途径。大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其中有不少作品展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诸清华:河北省承德市护理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