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几个基本功

2011-08-15 00:45:37梁振中
大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音乐系史论调性

梁振中

谈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几个基本功

梁振中

专业设置决定学科性质,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自己视唱练耳、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史论、讲课实践等几方面基本功。老师在课堂上也要根据这一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记得央视青歌赛时一位评委曾经在点评时指出:歌手们音乐基本功、基本素质的还显不够,要继续不断加强学习。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喻宜萱曾在其文章《声乐漫谈——培养学生重视音乐素养》中谈到:“许多学习声乐的青年学生,音乐知识和专业基础都相当差。……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发声上,声音好、音量大、高音棒,似乎就万事大吉了。至于音准、节奏、旋律、歌词内容等等几乎都不考虑或欠考虑,这种状态如不及时改进,任其发展下去,势必成为一种机械的、盲目的学习,最终难以成才。……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扎实地打下较全面的、可靠的音乐专业基础。”笔者所在的音乐系(主要是音乐教育专业)自建系以来不断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学院、音乐系经常性地做音乐系学生音乐素质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学生网上评教、院系领导与学生代表座谈、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举办各类声乐、器乐、理论创作比赛、微格教学评比等。通过调查分析,根据我院音乐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从应视唱练耳、作品分析、音乐史论、讲授音乐课等几个基本功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作品分析的基本功包括旋律法分析、和声分析、调式调性分析等。笔者曾给我院音乐系的同学做过一次讲座,主要就讲了声乐作品的分析方法。旋律学是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之外的第五大件。(赵宋光等老师也曾经这样呼吁。)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合理,然而许多作曲学生的作业、作品旋律僵硬、牵强告诉我们,旋法、律法纳入作曲教学并成为作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要的。我们系虽然没有作曲专业,但是四大件是必修课程,因为它关系着学生基本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演奏、演唱民族音乐作品分析旋律是第一要务。民族唱法讲究行腔、润腔,也就是对于旋律的揣摩、装饰,对于音量、音色的拿捏、控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和声和调式调性分析能使演奏(唱)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比如用钢琴演奏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时的感觉是不同的,因为中国作品大多采用合乎自然的五度相生律或纯律的律制。严格意义上不同律制钢琴的调音要有所区别,用十二平均律的音律演奏中国作品会产生听觉上的不适。作品的调式调性不同所表现的含义也不同,大调色彩明朗、小调色彩暗淡,和声大调、旋律大调色彩逐渐靠近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色彩逐渐靠近自然大调。民族调式中五种调式也有所区别,宫、徵调式明朗,羽、角调式色彩色彩暗淡,商调式介乎于中间。演奏(唱)作品要正确把握音乐的色彩,当调式调性发生改变时要体现出音乐的层次。大部分大一点的器乐作品都有调式、调性对比,其中奏鸣曲式对此最为讲究:主部、副部调性对比,展开部分别展开或者插部对比,再现部副部调性回归。现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也采用了许多器乐创作思维,常见的有近关系同对比主音大小调,如《重归苏莲托》、《大地飞歌》、《叫我如何不想他》等;远关系调性对比,如《在银色月光下》、《海恋》等。

重视音乐史论的基本功。有不少音乐家都讲过:技巧是有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对于音乐理解有许多层次:音乐、艺术、文化等。真可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想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含义,就必须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去解读。所以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要学习中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美学等史论课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音乐史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音乐发展的脉络,看到历史进化过程中,那些音乐被淘汰了,那些音乐保留了,这些音乐有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而促进了音乐的发展;看到不同民族、国家、肤色之间的音乐如何相互影响,如何进行沟通;看到中华音乐文化的优势,他要如何走向世界。青歌赛评委曾点评一位歌手,让他暂时不要唱普契尼的作品,多唱一些罗西尼的作品。可见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作品的演绎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而定。在西方音乐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站在了古典之巅,代表着严谨和规范。海顿确立了交响乐队编制。莫扎特的歌剧和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好的作品。他写了近二十部歌剧,其中不少看来都是最伟大的。他的钢琴协奏曲之纯净优美,音乐旋律性很强,不少主题都是由钢琴“歌唱”出来的。他能用乐器跟你聊天、说话,能准确表达人的心理,能让你安心倾听,而又不会吵烦你。贝多芬则是磅礴大气,集古典浪漫与一身,成为古典的终结者,浪漫的开创者。他的奏鸣曲尾声被称为第二展开部,他的交响乐几乎无法被超越,他的钢琴奏鸣曲被成为钢琴文献中的“新约全书”。而在中国,由于记谱法的原因,演奏家们或根据师傅的口传心授或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进行着发挥。我们的历史上没有产生歌剧,却有《六代乐舞》、《相和大曲》、《燕乐大曲》,有世界四大戏曲之一的中国戏剧。西方音乐是教会音乐和民间俗乐两个分支,中国音乐是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条线索。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韵味”、“和而不同”、“意境”、“传神”,而古希腊哲学家则表示“美是和谐”。加强对音乐史论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

讲授音乐课的基本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独特的基本功。对于所学学科的准确定位是学习者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好各门课程后,音乐教育实践成为关键。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写教案、制作课件、粉笔字练习,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将来接受用人单位检验的准备。纸上谈兵都是假,实践运用才是真。也就是说上课是音乐教育专业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的展示。需要强调的是:高师音乐学生讲授音乐并不是仅仅给中小学生教会一些技巧和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促进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所以高师音乐教育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教学素质开始,要狠抓演讲、备课、粉笔字等基本功。借用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便显得更为必要。级以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为纲,逐步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高其体验与操作能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讲课正好反映了他们的说、奏、唱、写、组织等综合能力,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的基本素质。

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所有学生要想在今后的激烈就业、择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狠抓所有与之相关的专业课基本功:视唱练耳、作品分析、音乐史论、讲课技巧。人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重视这几个基本功,一切教、学都服从这个重点,音乐教育的学生便能有的放矢、大有可为。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项目课题(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项目编号ZK780。

[1]詹士华,陈言放.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困境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4.

(梁振中:陕西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2007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获得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系史论调性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黄河之声(2021年13期)2021-08-15 00:52:01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下)
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教授怀特纳博士访谈录(上)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40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