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彭雪妮
浅谈张群,孟禄丁《在新时代
——亚当夏娃的启示》
徐江 彭雪妮
20世纪80年代前期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积累与准备时期,当时的各种艺术思潮都反映出了国内现代艺术的种种迹象,现代艺术的一些风格倾向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青年画家的作品中逐渐显露出来。1985年4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张群、孟禄丁创作的大型油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虽然没有获奖,但它引起的风潮却使之成为这届展览的一个标志,进而成为中国新潮美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发端。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是特定历史文化下的艺术经典,是80年代具有艺术使命感的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作,它表达的是年轻一代人挣脱传统的桎梏,获得思想解放的渴望,似乎也是在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它是里程碑,也是分水岭,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篇,也是另一旧时期的结语。
《在新时代——亚当闇夏娃的启示》是85新潮美术中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作品。85新潮美术有很多作品,有很多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有很多成果,但是,如果要找一件作为85新潮美术标志的作品,一个象征性图像的话,我想这件作品最合适。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以《圣经》中的故事作为典故,描绘了两个顶天立地的人物----亚当和夏娃;他们一正一背,手中拿着红苹果出现在画面的两端。而象征封闭之门的龙门石窟则被两人踏在脚下。在远方,一个手中托着装满红苹果的盘子的时髦少女迎面走来,她身后的太极盘已经打破,画面中青年男女、苹果、故宫大门和背景的敦煌山崖构成了冲破禁忌的语义和主题。这象征了觉醒了的现代中国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同时暗示了传统正在瓦解。该画虽然取材与西方神话,但画中的想象与元素都是中国的,因而构成了一个富裕想象力的世界。
《在新时代——亚当和夏娃的启示》是文革以来的艺术传统基础和对西方艺术接受综合的一种产物。它不仅充满了象征意味,引导着人们去破坏旧有的秩序来创造新,还充满困惑,具有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味道。从、作品的构图上来看,是一种具象的图像构图方式。艺术家在对此画的解释中说过:“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艺术打开一条不同于过去的创作途径和揭示一种新的观念。这张画就是采用超时空、多视点、多透视的表现手法,把宗教神话与现实联系起来,阐明一种哲理;也试图启发人们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评价生活。而我们也希望象亚当、夏娃吃禁果那样,对过去有所突破。我们想念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新价值。”从这段话中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艺术家在创作画时采用超时空,多视点,多透视的手法来展现作品超现实主义风格画。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开拓性力作。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观念意识还处于萌醒时期的那个年代,尽管这幅油画并没有明显的政治问题,但是由于画面上出现了男女裸体。因而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同时它又具有文化意识的超前性,从今天看来,这幅画的艺术风格或者内容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相对于二十年前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而言,这件作品在当时却引起普遍关注,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层面,它在评选中引起争议,可能主要是画面中两个等人大的男女裸体,直观上触及了那时尚未开放的性话题,所以,引起普通民众的兴趣和新闻界关于文化开放的关注。另一方面是艺术层面,人们关注它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这也或许也是艺术家原初构想的出发点。从附中开始,艺术家多年严格而枯燥的写实训练,以及单一的艺术再现生活的教条,使他们年轻而渴求自由的心灵受到抑制,与他们自己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产生冲突。艺术为什么必须是写实主义风格,为什么必须客观反映现实。在《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中,艺术家尝试用视觉的方式表现人的文化意念,表现哲学的思考。由于观念的改变,题材的需要,表现形式选择了超现实手法,使艺术家要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自由的释放。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是特定历史文化下的艺术经典,是80年代具有艺术使命感的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作,它是里程碑,也是分水岭,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篇,也是另一旧时期的结语。
(徐江: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影视技术学院,副院长,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副,系主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彭雪妮: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传媒艺术系硕士学位,现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风水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