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罗马的松树》曲式研究

2011-08-15 00:45:37辛杰
大家 2011年5期
关键词:曲式乐段乐句

辛杰

交响诗《罗马的松树》曲式研究

辛杰

作品曲式结构克服了传统 、外在集成性组合关系打破了方整性与封闭性;四个乐章音乐上都具有不可逆转性;三声中部和插部性写法混合运用为作品主要特点。

《罗马的松树》 曲式结构 复曲式

第一乐章,波尔格斯别墅的松树 复二部曲式

复二部曲式的出现与音乐内容表现有关,当情节从“第一种感情状态”发展到“第二种感情状态”并且发展结果不允许返回到开始时,其表现各阶段感情状态的音乐又大于单一部曲式规模,复二部曲式便生成了。第一乐章就是这样,音乐在情节的分阶段陈述时体现出质的变化,不再回到开始的状态。

第一部分无再现单二部曲式。9小节短小引子后进入主题,第一乐段结构5+5。之后六小节重复引子的材料,还有10小节的在一个短小动机上的重复、模进和逐步切碎。这一短小动机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出现的音乐材料。这共16小节的音乐作为连接段。B乐段材料与A乐段主题材料形成对比,B乐段尾部背景声部中三连音的材料律动被截取进行模进作为连接段落的开始,连接段落20小节。由于这一乐章注重乐思的连贯性发展,第二部分并没采用并置对比开始,而是采用第一部分主题的材料来进入并加以扩充,这就与第一部分在主题上构成密切的联系,随之而来派生出新的材料c,这时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材料c和A乐段主题材料同时并存。随着音乐不断展开最后两种材料融为一体形成这一乐章中第一个高潮。19小节的连接和6小节的引入后音乐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簧管和英国管同时陈述派生自材料c的重复性的动机并构成乐句,之后小号声部在之前6小节引入部分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陈述,形成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D乐段的结构是一个带有展开性的对称式的复乐段,第一乐章在对D乐段第一乐句材料的不断反复分解以及音乐上推向又一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地下墓穴附近的松树 带有很强再现意味的复二部曲式

第一部分无再现单二部曲式,A乐段先由引子意味的材料引入,在乐章的主要主题陈述一小节后又插入三小节引子意味的材料,之后完整的主要主题开始陈述,第二乐句传递到弦乐组,并在长笛和大管声部得到重复,形成一个9+7的乐段。B乐段材料为新材料,与A乐段的主题材料相对照。第二部分采用了新材料c和第一部分的a、a1、b材料相结合。c材料自身通过不断向上四、五度模进将音乐推向高潮。中心部分完全采用了材料B乐段的材料与材料c相结合。乐章高潮后的回落部分延续着c材料,同时结合A乐段的材。第二部分在发展的同时紧密与第一部分的材料结合,与第一部分既有对比也有统一。考虑到作品的比例平衡,第二部分完整出现了第一部分中的所有材料,调性也没有回到主调,为了不使作品有一个与前后不成比例、短小的中部,这一部分只能算做带有再现意味的复二部曲式,而不是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吉亚尼科罗山冈上的松树 缩减、动力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乐章开始三小节引子。第一部分单二部曲式。A乐段是平行式的复乐段,B乐段材料派生于A乐段的节奏音型,B乐段是发展性的结构,通过在一个动机上的重复、模进、分裂来展开并推出再现,但只再现了A乐段主题一个乐节后就进行了变化。

中部的写法不像传统插部那样,从调性到主题结构均不稳定,而是一个结构清晰、调性分明的中部。材料与第一部分的材料形成对比,结构为复乐段。出于插部性体裁中部音乐的戏剧性和流动性发展需要,该中部除了主题材料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外,在乐队织体中加入了引子中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材料,并且这一材料一直贯穿到再现部,并导致动力再现。

再现部只再现了一个乐段,为缩减再现;在速度、织体等方面做了很多变化,两乐句间也添加了滑彩性的连接,故又为动力再现。尾声呼应引子的材料后又回忆了A乐段第一乐句,在朦胧中结束。

第四乐章,阿庇耶军用大道旁的松树 复二部曲式

开始是定音鼓、钢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拨奏奏出的八分音符律动的一个节奏音型作为引子,这个节奏音型十分重要。

第一部分为单二部曲式,A乐段三句式的乐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同时第二乐句这个对比性的乐节材料对后面的音乐有着预示作用,因为乐章的第二部分就是由这一材料发展壮大的。B乐段是对比性的乐段,材料与第一乐段截然不同,第一乐句为乐节间的变化反复,第二乐句通过对其头部材料的不断具有变奏性的反复,是第二乐句不断延伸,并且尾部开放。

第二部分为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C乐段材料为第一部分第二乐句第二个乐节的材料,三个乐句平行(每句开始在跳进音程上有些略微差别)再不同的调上陈述。第一、二乐句之间Be.(B)用派生的材料进行补充,第三乐句尾部也是通过这一材料的加以扩充的。D乐段材料派生于这一部分第一乐段材料,二者有密切的联系。D乐段在再现前可明显的划分出两个乐句,并且这两乐句平行,再现处只再现了C乐段的一个乐句。尾声为这一部分的延续,C材料动机不断被分裂、重复,在辉煌中结束这一乐章。

特点总结:

第一,四个乐章在音乐的构建上都具有不可逆转性。不可逆转性分别从织体贯穿、音乐材料的展开、乐曲情绪的发展三个角度得以体现。除第一乐章外,第二乐章第二部分新材料c是一个短小性动机,它与A乐段材料相结合,通过声部上对其的不断壮大,最终推向乐章的高潮。第三乐章中部音乐的戏剧性和流动性发展需要,在织体上加入了动荡的、戏剧性高潮的律动。从中部一直贯穿到再现部,并导致再现部动力再现,从这个角度看也呈现出音乐发展的不可逆转性。第四乐章第二部分是在材料c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发展,派生出材料d并最终形成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与第一部分相比,使两部分能够连接在一起的除了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中对材料c的预示外,最主要的是自始至终背景声部八分音符的节奏律动,这一律动随音乐发展织体上不断加厚壮大,力度上不断增强,将音乐推向高潮。从音乐材料的发展和乐曲情绪的发展角度看,同样呈现音乐发展的不可逆转性。

第二,声中部和插部性写法的混合运用。复三部曲式的中部一般分为三声中部和插部性中部两种。三声中部是一种与第一部分相对比的新的呈示性结构,这首先表现在它有自己清晰完整的曲式结构,主题相对稳定,结构相对也比较完整;其次表现在它的主题、速度、织体以及体裁等方面,均与第一个基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插部性的复三中部一般是指用在慢速度的、抒情性或哲理性的,以及含有某些戏剧性因素的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写法。它的特点在于,其中部通过插入一个新乐思,而后进行展开性加工处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由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已不再严格按照古典传统处理体裁与结构关系的方式,如在许多抒情性的、非歌舞性体裁的慢速复三部曲式中部,也可能采用类似三声中部那样“曲式清晰”或“基本清晰”的音乐结构手法,而不再像传统插部那样,从调性到主题结构均不稳定。这就属于三声中部和插部性写法的混合运用。第三乐章中部就是这样,从体裁上看属于传统抒情慢速度的插部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类型。但是乐曲中部自身是一个调性稳定、结构清晰的复乐段曲式,从这方面看,它也具备三声中部结构的特点。由于插部性体裁中部音乐的戏剧性和流动性发展需要,该中部在织体上加入了动荡的、足以掀起戏剧性高潮的律动。它从中部一直贯穿到再现部,并导致了动力再现。从这种扩展性音流的连贯性发展角度看,它又仍然保留有传统插部性中部写法的某些功能因素。所以第三乐章中部曲式结构的写法既保留传统又有创新。

总体来看在传统曲式结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辛杰:榆林学院艺术系。)

猜你喜欢
曲式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音乐生活(2023年3期)2023-05-30 01:47:34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 19:10:08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边缘曲式所属范畴的判断
当代音乐(2018年10期)2018-05-14 15:36:43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黄河之声(2017年17期)2017-11-23 08:24:22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戏剧之家(2014年18期)2014-08-15 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