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2011-08-09 01:01唐仲霞马耀峰马占杰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边缘入境

唐仲霞,马耀峰,马占杰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3.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

一、引言

核心-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系统提出来的。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1]。总体上,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

国内外学者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范畴。Hills和Lundgren等强调边缘区对核心区的依赖关系[2]。S.Smith将旅游区域划分为都市旅游区、户外游憩带、别墅疗养区和城郊旅游带4种旅游资源类型[3]。Murphy探讨了区域内部核心区和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4]。Weaver利用核心-边缘理论对加勒比海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5]。Papatheodorou研究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6]。在国内,吴必虎等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并构建了上海大都市区环城游憩带圈层结构[7]。保继刚等对城市旅游核心区——RBD(游憩商业区)进行了研究[8]。汪宇明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1]。严春艳等利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了广东省旅游区域结构[9]。张河清等结合核心-边缘理论探讨了南岳衡山核心与边缘旅游区域及其相互关系,并得出旅游产品开发思路[10]。黄金火等运用核心-边缘理论来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与机制,提出构建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11]。史春云等深入研究了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12]。卞显红以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为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3]。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于旅游方面的研究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变及关键影响制约因素的定量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实证研究案例较少。本文以旅游资源大省——陕西省为研究区域,研究了陕西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特征及影响制约因素,不仅具有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将为区域入境旅游合作发展、旅游竞争力提升等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此建都,有丰富的人文遗迹,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陕西发展成为海内外旅游者理想的旅游目的地。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3处,4A级旅游景区(点)18处,国家级旅游名胜区(点)6处,国家级文物古迹(点)86处。陕西省正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推动其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本研究中所用入境旅游者人数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01—2009)及各地市旅游公报,旅游资源、城市化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数据分别来自陕西旅游网、《陕西统计年鉴》、中国民航总局等。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研究不包括杨凌区。

(二)研究方法

1.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演变的研究方法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体系空间发展结构的重要理论方法,并已证实能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1)首位分布。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发现,绝大多数国家最大城市人口数是第二位城市的2倍以上,这种规律被称为首位分布规律。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借鉴首位分布理论建立旅游规模首位度来分析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不均衡度,公式为:

式中S为旅游规模首位度,P1为旅游规模第一位的城市旅游规模,P2为旅游规模为第二位的城市的旅游规模。这里的旅游规模用各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来表示,并以此来代表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水平。

(2)位序-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了欧洲5个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

其中Pi是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K 是常数。随后罗特卡、辛格、捷夫对公式进行了相应的变换如下:

对上式两边分别取以10为底的对数,可以得到下面的形式:

将(2)式运用到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中,令P为城市旅游规模,R为城市按旅游规模排序后的位次,K、q为常数。然后对各城市旅游规模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果|q|值接近1,说明旅游区域空间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如果|q|大于1,说明旅游区域空间极化过程显著,旅游核心城市发育突出而其他边缘城市不够发育;如果|q|小于1,说明旅游区域发展中扩散作用显著,旅游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通过多年|q|的对比,可以反映旅游区域极化与扩散特征,从而揭示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时空演变规律。公式中的K值为误差平方和最小条件下最大城市的理论值。在首位分布突出的情况下,一般最大城市的理论值要大大小于实际值。

2.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影响制约因素的分析方法

以2008年陕西省各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代表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水平,选取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城市化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因素,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中相关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与各因素间的相关程度,以此来探究核心-边缘结构形成的关键制约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资源优势度模型来定量评价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公式为:

式中Rj代表j城市的资源优势度;Li代表不同等级旅游资源的权重,本文的1A、2A、3A、4A、5A 级旅游景区(点)分别赋1、3、5、7、9 分 ;Nij代表j 城市拥有的1A到5A级景区(点)个数。

三、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一)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分析

1.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特征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随着区域旅游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核心集聚、边缘扩散、高度均衡4个阶段。由于资源禀赋、产业支撑与设施状况、环境氛围、区位条件等因素差异的影响,区域内少数城市具有先发优势,入境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其他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则相对缓慢。依据式(1)计算得出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表1),从中可以看出,历年首位度均大于2。说明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分布十分明显,首位城市——西安市作为陕西省旅游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在区域入境旅游发展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而其他市处于边缘地位,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集聚过程显著。2008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占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总人数的74%,对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产生巨大的支配和带动作用。从首位度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之前陕西省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相对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2004年之后急剧增加,说明西安市在近几年入境旅游发展的极化效应十分明显。西安市这种入境旅游高首位度的状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

表1 2000—2008年陕西省入境旅游城市规模首位分布

2.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特征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旅游空间结构形态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离散型、集聚型、扩散型和均衡型。从表2可以看出:①各年回归拟合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回归判定系数都较高,说明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位序-规模空间分布很典型;②各年|q|远大于1,说明陕西省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很集中,旅游核心区的集聚发展居于主导地位,边缘区域发展较为滞后,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十分突出;③|q|总体上趋于减小,说明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核心极化作用虽然很强,但逐步在减弱,同时也表示边缘区域的发展逐步加强;④首位城市西安2004年之前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实际值远小于理想值(表2中的K值),2004之后基本都远大于理想值,这与首位分布变动态势一致。说明2004年之后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规模超过了理想规模,入境旅游发展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很显著。

表2 2000—2008年陕西省入境旅游城市位序-规模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长期处于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入境旅游发展仍呈现集聚型、不均衡性的特点。西安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核心集聚发展状况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改变,对入境旅游流的极强吸引力导致区域整体旅游发展的单核结构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制约陕西省入境旅游空间结构向高度均衡过程发展,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向均衡型转变,从而影响到陕西全省入境旅游业全面、长远的发展。因此,陕西省一方面要努力把西安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发挥核心城市的入境旅游集聚和扩散的功能,通过核心城市发展的不断积累,使其扩散效应逐步得到加强,从而带动其他城市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他城市应该加强高级别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与西安的交通通达性和信息互动,以承接西安入境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关天经济区的战略布署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力争把陕北的延安、榆林,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甘肃的天水建成入境旅游次中心城市,最终形成“大西安旅游区”。

(二)核心—边缘结构形成影响制约因素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表3),从而分析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理。

表3 陕西省入境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1.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用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14]。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资源优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入境旅游者受旅游资源吸引作用很强。陕西省各城市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尤其要重视开发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整合力度,以提升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力和。

2.区位条件。游客来陕西旅游,一般均将西安作为首选目的地,旅游流从不同客源地向目的地中心城市汇集,呈现“辐聚型”,然后以西安为基营,向二级目的地扩散,呈现“放射型”,在旅游系统网络中呈现有规律的运动模式[15]。以陕西省其他市与西安市的空间距离来考察边缘区对核心区的依赖关系,发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说明与西安的空间距离对其他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发展的影响不大,边缘区对核心区的依赖程度较小,所以各市应该积极改善旅游可进入性,提高与西安市的旅游通道的便捷性,促进入境旅游流的顺利扩散转移,以实现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双赢发展。

3.城市化发展水平。对某一城市来说,城市旅游是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发展的层次越高,将越能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1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陕西省各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仅与GDP即经济规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核心区和边缘区都应该努力提高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以为城市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交通条件。城市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与机场旅客吞吐量存在特别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等级公路里程无相关关系。说明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航空交通影响很大,入境旅游者主要靠航空方式进入旅游目的地。这是由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发展整体水平较低,还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旅游网络体系,导致公路交通方式对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有限。

5.对外经济联系。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其频繁的经济活动必然吸引商务旅游者的到来,无形之中又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从表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与对外经济联系存在特别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越强,入境旅游业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贸易带动旅游发展是广泛而持久,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的强度越强,越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

6.旅游接待能力。城市旅游接待能力是提供服务多少的表现,所以旅游接待能力的发展不仅是旅游业发展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的象征。目前旅游业买方市场的客观存在,旅游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服务和旅游形象的竞争,而旅游接待能力是体现城市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形象的重要方面。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与旅游接待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各城市旅游接待能力越强,入境旅游业发展就越好。今后各城市应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于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之中,研究了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并得出以下结论:

1.利用首位分布原理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发现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证明两者可以能够很好地用来揭示旅游。

2.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集聚过程明显,同时旅游空间结构形态仍呈现核心集聚型的特征。总体而言,核心集聚、不均衡性仍是陕西省入境旅游的最主要特征。

3.经过相关分析发现,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城市入境旅游业发展水平要想获得快速提高,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研究拓展了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范围,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受旅游数据误差的影响,本文只对陕西省入境旅游进行了研究,而对陕西省国内旅游未涉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综合研究;受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所研究时间段较短,尚需有更长的研究时期以实现对整个区域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的更客观的描述和解释;对影响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诸多因素还需要进一步鉴别和斟酌,以求对其形成的深层机理有更客观的认识,从而为区域旅游发展提出更科学的理论参考。

[1]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22(3):372-375.

[2]Hills,T.L,and Lundgren,J.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Caribean,A method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5):248-267.

[3]S.Smith,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2):254-275.

[4]Murphy P E,Andressen B.Tourism development on Vancouver Island:An assessment of the core-periphery model[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8,40(1):32.

[5]Weaver,D.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Tourism in Tobago and Barb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2):292-313.

[6]Papatheodorou A.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19-237.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44-345.

[8]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5):1-6.

[9]严春艳,甘巧林.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10]张河清,成红波.“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68-72.

[11]黄金火,马晓龙.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构建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3):51-56.

[12]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6):631-639.

[13]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67-71.

[1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马晓龙,吴必虎.西安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95-97.

[16]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1):44-48.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边缘入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非法入境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