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主流旅游刊物选题内容特征比较研究:以2007-2009年4种旅游学术期刊为例

2011-08-09 01:01张凌云赵瑞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刊学报选题

张凌云,赵瑞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随着旅游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近年来旅游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大量的旅游研究成果中,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展现载体,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思想交流及探讨研究的平台。通过对目前国内所有的旅游相关学术期刊在影响面、认知度、认可度等各方面的考核,我们选取了《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前身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下半年改为《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以下简称《二外学报》,刊载的论文是以外语和旅游两大专业领域为主,逢单月出版旅游专刊)作为研究对象,并以4种期刊在2007-2009年登载的共1 833篇论文为文献来源,通过对选题内容进行指标分层体系划分,分析4种旅游刊物在选题内容特征上的异同,并从中窥见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一、论文选题内容的分类方法概述

本文在考虑旅游学科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论文选题本身的特点,从理论到应用、宏观到微观,对论文选题进行分类,形成9类一级指标,同时对一级指标进行再次的逐层分解形成二级和三级指标,共分解成53个指标,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选题内容三级指标分类体系

续表1

按照以上选题内容指标层次的划分,我们对论文选题的内容归属问题采取关键词和中心词定位的方法,若论文选题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词不明确者,则通过阅读其摘要最终确定其选题类别。

二、各期刊统计概况

从2007年到2009年,4种学术期刊共计登载论文1 833篇,其中旅游学刊(月刊)以746篇论文高居首位,其次是《旅游论坛》613篇、《二外学报》(仅指旅游专刊)243篇和《旅游科学》231篇(表2),但从 3年的总体趋势来看,除《旅游科学》保持相对稳定之外,其余3种期刊在登载论文数量上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以《旅游论坛》和《二外学报》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以2007年登载的论文数量为基准,《旅游论坛》2008年下降12%,2009年下降17%,而《二外学报》2008年下降了11%,2009年下降了19%。在刊物每期文字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论文篇数的减少,说明了平均每篇论文的文字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里我们选用统计学上的均方差指标以说明九大类选题分布的均衡状况。均方差越小,表示离散程度越小,九大一级选题分类越均衡,选题越相对集中。因此从表2的均方差可以看出,《旅游科学》和《二外学报》的选题分布较为均衡,选题内容相对集中。相比之下,《旅游学刊》和《旅游论坛》的选题分布则较为分散,选题跨度较大。

表2 2007-2009年4种期刊一级选题指标分类统计

此外,在九大一级指标划分的基础上,统计了每一大类占九大类的总体比例的状况,4种期刊3年选题的平均一级指标比例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2007-2009年4种期刊选题一览表

从表3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业研究、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企业研究这四大选题在各期刊中的比例都在10%以上(除《旅游论坛》的旅游业研究比例为8.3%以外),这表明,目前我国的旅游研究的焦点与重点都集中于这四大选题上,其中《旅游学刊》和《旅游论坛》的论文选题的内容归属定位较为一致,其变动幅度较小;而《旅游论坛》则倾向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发展问题,占到了其登载论文总量的30%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二外学报》偏重于对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研究,但对旅游企业的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旅游目的地研究的论文选题有下降趋势。

三、各期刊选题特征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各期刊的选题特征差异,我们比照二级和三级指标进行层次分析,在以下部分,除特殊说明外,所注的百分比均以各一级指标为统计单元。

(一)《旅游学刊》选题特征分析

通过对《旅游学刊》的二级至三级的选题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旅游学刊》的选题特征突出表现为选题广泛、时效性和理论性较强。所划分的三级指标,《旅游学刊》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因此,其选题分布与其他3种期刊相比较为均匀;时效性在旅游产业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安全和旅游信息服务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旅游政策法规,由于2007年底我国实施了新的假期制度改革,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旅行社条例》,因此 2008-2009年分别集中登载了旅游立法、休假制度改革的相关论文,在2008年18篇中,有12篇涉及旅游立法,主要探讨了我国立法的条件、现状困境等内容。在2009年13篇中,有10篇探讨了假期制度改革实施一年来对旅游的影响以及对假期制度改革的优化建议等;理论性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学刊》对旅游理论研究的长期关注,虽然近年来略有下降,但总体来看仍占据40%的重要份额,且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和旅游经济,将近占到其所登载的旅游理论研究文章总量的50%;另一方面其理论性强主要表现在其所登载的文章重视思维逻辑分析,即文章的思辨性。运用模型、数据统计分析的文章较其他3种期刊,虽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占其自身期刊的比例比较少。因此,总体而言,与论文刊载数量比较相近的《旅游论坛》相比,其选题分布较广且较为平均。

(二)《旅游科学》选题特征分析

近年来《旅游科学》的选题从年序上,不论是九大一级指标间的分布,还是一级指标内的分布,与《旅游学刊》和《旅游论坛》相比,都较为稳定,一级指标间的变动幅度在4.9-7.5之间,各一级指标内部的变动幅度在2-4之间。就具体选题内容而言,《旅游科学》所登载的文章特点突出表现在对论文中应用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方法的青睐。这在旅游影响研究、旅游企业研究、旅游市场研究和旅游者研究四大选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年均不低于60%、旅游企业研究占50%,且呈上升趋势,旅游市场研究年均不低于80%、旅游者研究年均不低于70%,其文章结构大都采用建模、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数据分析、验证、总结模式,在数据采集上,多数应用问卷调查、访谈、网上搜索、报道文本等方法,数据分析方面,多数运用SPSS、Eview等数理分析工具软件进行各种回归分析、方差检验等,或应用其他理论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虽然在总结部分都或多或少谈到研究的局限性,例如问卷设计上存在不足、问卷的数量、访谈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研究范围和时间的限制等等,但是都缺乏对研究局限的控制和改进说明,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程度的估计说明;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虽然运用构建的或引入的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但缺乏对其适用条件等限制因素的说明。一些学者也开始对现有的一些模型就方法论进行探讨,如张凌云和庞世明等[1]、张骁鸣和薛丹[2]、王起静[3]为目前旅游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比较和述评。此外,林涛[4]的论文应用视觉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作者对纸质免费信息从类型、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并就我国快速发展的都市旅游业中如何满足游客对信息的新需求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细节着手,由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其研究方法值得推崇。

此外,《旅游科学》在选题上也呈现出服务本地(上海旅游业)的特点,选题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刊物的属地性,这在旅游产业研究、区域与地方旅游研究及旅游类型研究选题二级选题指标分类表现得非常显著,例如在关于旅游产业研究的10篇文章中,有6篇涉及旅游产业关联度及产业融合等问题,在关于区域与地方旅游研究的19篇文章中,有11篇涉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等问题,在关于旅游类型研究的12篇文章中,有4篇涉及会展旅游,这些都与上海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的特点相吻合。

(三)《旅游论坛》的选题特征分析

《旅游论坛》的论文数量较大,选题主要表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一级指标间,居首位的大类(旅游目的地研究)占到了30%以上,但其余的各类分布较为分散,体现出兼容性较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旅游论坛》融合了《旅游学刊》偏重理论研究与《旅游科学》侧重实证研究这两种特征。其中理论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旅游理论的研究,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但与《旅游学刊》不同的是,其基础理论的比例不仅低于《旅游学刊》,而且由2007年的44%下降到2008年的41%,再到 2009年21%,与跨学科研究中的旅游文化、旅游影响比例持平,且旅游经济的文章数量比例年均保持在10%左右,而对其他跨学科的理论探索文章也保持在10%以上的比例,其中涉及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休闲学、旅游人类学等。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与《旅游科学》着重关注对旅游企业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的文章不同的是,《旅游论坛》则将重点放在对旅游企业服务理念、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例如李庆[5]、任明丽和高小华[6]以及刘传喜和宋保平等[7]所做的相关研究。在旅游影响研究、旅游者研究、旅游市场研究方面登载的论文,70%以上都采取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获取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样也存在缺乏对研究过程的“质控”说明或对问卷基础和前提的研究。

此外,《旅游论坛》还较侧重微观操作性和旅游教育。例如在旅游政策法规中,与《旅游学刊》着重研究旅游立法、旅游假期制度不同的是,它更倾向对旅游税、景区景点的著作权、公民的基本旅游权利、游客教育立法等问题的关注。在旅游类型研究中,与其他3种期刊相比,其包含的旅游类型的门类是最齐全的,涉及的旅游类型每年在5-8种,例如2007年涉及的旅游类型研究的文章共16篇,其中乡村旅游5篇、生态旅游3篇、社区旅游 2篇、红色旅游2篇、体育旅游与都市旅游各1篇,其他类型1篇;2008年,除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和都市旅游外,还增加了节庆旅游、遗产旅游等。《旅游论坛》对旅游教育的选稿量也比其他3种期刊更多,其相关文章每年都不低于10篇的刊载数量,如王越[8]、张海琳[9]、胡海胜[10]、卞显红[11]、旷永青[12]、陈钢华[13]等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旅游专业课程教法和教学改革。着重关注旅游专业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素养、就业能力及就业观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多个方面,在旅游教育论文中,将近一半的作者都来自刊物的主办单位。

(四)《二外学报》的选题特征分析

《二外学报》的选题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特征。其“稳中求变”主要表现在九大一级选题分类的比例波动较《旅游学刊》和《旅游论坛》相对较小的,波动区间在6-8.5之间,因此选题内容相对稳定,而且近年来其选题的集中度相对稳妥,但从选题二级分类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小的变动趋势,例如旅游理论研究,虽然近年来没有太大的比例波动,但其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上升态势,从2007年占据旅游理论研究的21%,上升到2008年的43%,再到2009年的40%。其次在旅游企业研究中,对餐饮及住宿研究的文章从60%,一直下降到2009年的8%。相对来说,对旅游景区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研究文章的数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变中求稳”的特征主要在三级选题分类下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对旅游基础理论的关注虽呈上升态势,但对旅游体验的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分析保持一定的比例不变,每年都有1到2篇,如王帆和赵振斌[14]、李旭东[15]、龙江智和卢昌崇[16]等的相关论文。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论文数量有所下降,但在旅游类型研究方面增长较大,尤其是乡村旅游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占据明显的优势。乡村旅游的论文主要围绕其开发模式、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的互动模式,以及新理念下的乡村旅游建设问题等。并以研究北京的乡村旅游为主,作者以二外教师为主,结合北京市旅游局委托的研究课题所撰写的论文,例如邹统钎等[17][18]、唐鸣镝[19]的关于北京乡村旅游论文。此外,《二外学报》选题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旅游休闲研究的重视,如2007年刊登的郭焕成和任国柱[20]、方世敏和周荃等[21]的休闲农业论文。2008年刊载的马莹莹和许春晓等[22]、刘颖和李洪波等[23]、梁玥琳和张捷[24]、许春晓和张艳中[25]、王斌和王照丽[26]对都市休闲的研究论文。

四、结论

本文统计分析了目前我国4种刊登旅游论文的学术期刊在2007-2009年间论文选题上的几点差异特征:

1.《旅游学刊》的选题较为广泛,视野宽阔。《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和《二外学报》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属地性,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2.《旅游学刊》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讨;《旅游科学》重视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区域合作和会展旅游等;《旅游论坛》偏重于旅游学科建设、旅游教学和旅游人才培养等;《二外学报》则以北京乡村旅游和城乡休闲研究为重点。

3.这4种刊物所刊登的不少论文大多采用数量统计模型来做定量研究,其中多数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问卷处理,并简单解释结果,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用计算代替思考,而对于问卷设计(对象研究)、问卷发放(抽样技术)等环节疏于研究,忽略问卷调查的“限制条件”和“质量控制”,从而使抽样对象在典型性和代表性上大打折扣,无法用样本推断总体,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流于一般,有的只是验证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常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数量统计模型应有的作用。

[1]张凌云,庞世明,刘波.旅游景气指数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科学,2009,23(5):21-28.

[2]张骁鸣,薛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数学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6-12.

[3]王起静.事件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个评估框架[J].旅游科学,2009,23(4):57-62.

[4]林涛.西欧都市旅游免费信息的观察与思考[J].旅游科学,2008,22(3):73-77.

[5]李庆.中国本土酒店集团发展的品牌构建——对“锦江”品牌发展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243-247.

[6]任明丽,高小华.从旅行社行为角度看旅行社产品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116-119.

[7]刘传喜,宋保平,徐英.基于ZOT理论景区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权衡管理[J].旅游论坛,2009,2(4):555-558.

[8]王越.浅谈交际教学法在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13-316.

[9]张海琳.试论电子商务时代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6):941-944.

[10]胡海胜.旅游新闻教学模式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448-450.

[11]卞显红.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263-267.

[12]旷永青.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4):623-625.

[13]陈钢华.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154-157.

[14]王帆,赵振斌.国内旅游体验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18-24.

[15]李旭东.旅游体验的客体真实和主体本真[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26-30.

[16]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17]邹统钎,王燕华,从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CBD)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53-59,42.

[18]邹统钎,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96.

[19]唐鸣镝.新形势下北京乡村旅游的实践探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46-50.

[20]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21]方世敏,周荃,苏斌.休闲农业品牌化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72-76.

[22]马莹莹,许春晓,王洁.基于消费结构的都市休闲市场类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64-69,54.

[23]刘颖,李洪波,黄安民.历史文化名城休闲空间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66-69,42.

[24]梁玥琳,张捷.城市滨水空间休闲者行为规律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77-82.

[25]许春晓,张艳中.基于生活形态的广州市民娱乐休闲意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29-34.

[26]王斌,王照丽.大连市民休闲动机与行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35-39.

猜你喜欢
学刊学报选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谈诗词的选题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选题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