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斌,骆锦昆,刘 艳,沈 莹,兰雪姣,刘珍职,蒋 萍,魏 梅
(1.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江西九江332000;2.原福州军区32160部队,福州350000)
青霉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肿胀及疼痛等临床症状有较明显的改善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青霉素静脉滴注用药,疗效更加显著,其作用远大于未用青霉素者。为此,本研究对应用青霉素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5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探讨治疗类风湿的更佳联合用药途径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1990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风湿科门诊的类风湿患者500例,其中男120例,女380例,年龄范围9~76岁,平均41岁。诊断标准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标准。排除过敏、孕妇、肿瘤、结核、糖尿病、皮肤病、高血压者,以及有心、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者。入组患者均停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皮质激素类药至少2周。将5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和症状程度等方面均无特别较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雷公藤片30 mg,每日3次,甲氨蝶呤片30 mg,每周1次;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64~80)×105U,每日1次(先皮试)。两组各连续用药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判标准 以1991年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症状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好转:关节疼痛减轻,功能基本恢复,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或略有偏高,类风湿因子转阴。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改善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对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8.27,P <0.01)(表 1)。
表1 两组疗效观察比较 [例(%)]
患者,女,24岁,教师,2010年6月7日就诊。主诉:左右手掌指关节肿痛,伴双手抬举困难1月余。病史:一年前有手脚关节疼痛的病史,但不肿胀,疼痛症状时好时发,劳累、感冒及气候变化时略有加重,但未曾诊治。由于近期病情加重而就诊于某部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并按类风湿常规治疗,给予芬布芬、雷公藤及甲氨蝶呤片等口服近1个月而未见改善,且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掌指关节开始出现肿胀及握拳困难的现象,周身关节也有酸胀僵硬感,并伴夜间盗汗及口苦症状。经同校老师推荐,来本院求诊。
检查:左右手掌指及腕关节肿胀明显,尤以中指、无名指及食指为甚,握拳困难。按压双手指关节、肩关节和膝踝关节疼痛明显。双手上举不能,下肢做上下蹲运动困难。舌淡红,苔黄厚,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1 mm/h,类风湿因子34 U/mL;心电图显示心肌劳损(某部队医院检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以消炎去风、清热除湿、活血止痛为原则。青霉素64×105U配0.9%氯化钠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雷公藤多苷片30 mg,每日3次,饭后口服。医嘱:停用其他医院治疗类风湿的所有用药。注意保暧,避风寒,禁下凉水。多休息。疗程:按此法连治2周。
二诊:经上2周治疗后周身关节酸胀、肿痛及晨僵基本消失,上下蹲自如,双手抬举正常,建议按以上方法巩固治疗2周。三诊:巩固治疗2周后,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9 mm/h,类风湿因子13 U/mL,心电图正常。医嘱:停诊并坚持口服雷公藤多苷片3个月。随访:2011年1月随访一切正常。
青霉素是一种有机酸,能和多种金属结合成盐。为广普抗生素类药。临床上内外科主要用于各种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及螺旋体感染等[1]。适应证多为敏感菌所致菌血症及败血症、猩红热、丹毒、肺炎、脓胸、扁桃体炎、中耳炎、蜂窝织炎、疖、痈、急性乳腺炎、心内膜炎、骨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梅毒、淋病等。
青霉素除对上述有菌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外,对无菌性炎症(如腱鞘炎、肌肉劳损、骨性关节炎、肌腱炎、肌纤维炎、滑膜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伤、骨伤后遗症以及各种软组织风湿病、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的疼痛、肿胀及僵硬等症状,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由此认为,青霉素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机制主要起决于它的抗菌消炎及清洗血液的功能。而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体内(如皮肤毛发、肌肉腱鞘、骨髓神经、关节韧带、脏腑血脉等器官)是否藏有类似于炎性物质(如瘀血肿块、水肿结石、寄生虫类、肿瘤异物)、酸性液体、化学残留物以及各种细菌及目前尚不明了的某些病菌等,这些寄附于体内的不洁物质是否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关节肿胀、疼痛及僵硬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主要表现,导致这种关节肿痛和僵硬的主要原因目前尚不明了,但各家有不同之学说。如中国医学有感受风寒湿痹之说,西医有免疫功能底下之论。由此认为,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肿胀、疼痛及僵硬的症状主要为细菌、病毒及不明有害液体浸入人体所为[2]。如A组链球菌、EB病毒以及不明有害液体对正常人体的骨骼、脏器、血管、皮毛、肌肉的侵害,从而使受害部位的血瘀形成,血液运行流动迟缓阻滞,关节部位间质水肿酸碱度失衡,血细胞纤维蛋白沉积,致使关节滑膜产生炎性反应而出现关节部位淤胀、疼痛、粘连及僵硬[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在常规疗法(雷公藤、甲氨蝶呤)治疗类风关节炎的同时联合青霉素治疗,其疗效远大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普通疗法。故认为,青霉素作为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联合辅助用药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1]樊德厚,王永利.中国药物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2.
[2]胡晓斌.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2:59-60,99-100,102-107.
[3]胡晓斌,汪小云.少年痛风个案医议[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