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万芳,李娇菊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建水 654300)
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 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现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今后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共97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所涉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患者一般情况9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男53例,女44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从出生3d~91岁不等。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例(%)]
2.给药途径 9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采用静脉给药有76例,占78.35%;口服给药13例,占13.40%;肌肉注射5例,占5.15%;外用、吸入、皮下各1例,各占1.03%。可见,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
3.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引起97例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共12大类49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中药制剂,抗精神病药物和维生素与矿物质类并列第三位。不同种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分布情况见表2。
4.引起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物 9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45例是由19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头孢菌素类引起的病例数13例,占28.88%;氟喹诺酮类有9例,占20.00%;青霉素类有7例,占15.56%;林可酰胺类有6例,占13.33%;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抗病毒类各有3例,各占6.67%;硝基咪唑类有1例,占2.22%。
5.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引起的1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11例,占91.67%;外贴1例,占8.33%。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是冠心宁注射剂(4例)和生脉注射剂(4例)
6.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97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大多是过敏反应,尤其是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皮疹、荨麻疹等;其次为免疫系统的损害。详见表3。
表2 不同种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分布
表3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及其临床表现
7.治疗与转归 9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治愈比例66例,占68.04%;好转30例,占30.99%;死亡1例,占1.03%。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凝药品并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或好转,其中2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1例年龄52岁的女性患者,是因头孢曲松钠粉针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经抢救后好转出院,另1例年龄72岁的男性患者,是因血塞通注射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所引起的心功能衰竭,经极力抢救无效死亡。
8.不良反应评价 97例不良反应中:肯定11例;很可能46例;可能39例;待评价1例。药物不良反应因果评价中,评价“肯定”的标准是“再次用药不良反应会再次再出现”,而临床上一旦怀疑发生不良反应往往不会在同一患者身上使用该药,所以很可能和可能的结果较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人的情况,医生74人、护士20人、药师3人。从上报人统计结果看以医生护士为主,原因主要为,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后,症状较轻的患者,护士更换液体后不须对症进行处理,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症状会自行好转,症状较重的患者,停用液体后,医生采用抗过敏、对症进行处理后,症状基本都会得到改善和好转。
讨 论 1.加强对老年人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 从表1可看出,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年青人高,是因老年人由于各重要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排泄、代谢、分布及其作用与年青人有较大差异,又往往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据报道,所有住院患者中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1]。因此给老年人用药时,应遵循老年人的用药原则:(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2)掌握好用药的最佳剂量,老年人的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大、对年龄大、体重轻、一般情况差的老年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剂量,尽量避免长期用药,疗程宜短,以防蓄积中毒;(3)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如健胃药、胃肠解痉药宜在饭前服等;(4)加强用药监护,为了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医师在给患者用药时要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仔细查看病情、了解其肝肾功能状况、慎重选择药物。药师在发药时要详细交代药品的用法、用量、药效、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确保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有效。
2.给药途径与药品不良反应 调查中发现9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78.35%,其他给药方式发生较少。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作用迅速,而且静脉滴注给药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4]。另外静脉给药基本在医院进行,若发生不良反应易引起注意,口服给药在院外进行较多,即使有药品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易被患者忽略。
3.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从表2中可见,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占比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这与临床上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密切关系,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从而造成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增多,还造成大量耐药致病菌的产生,导致一些耐药菌群在体内迅速繁殖,成为许多重病患者或难治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临床应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按明确的指征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中药注射剂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从表2中可见,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位居第二。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多。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含有许多大分子物质,大剂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能导致过敏反应[2]。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的患者,轻者有皮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另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也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用药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合用,而且不同生产厂家及不同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剂纯度也不尽相同,不同批次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明显,其反应类型也会千差万别,故在用药时,应尽量选择使用同一厂家的药品。药品说明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法定依据,但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缺项较多,对重点说明项的内容研究较薄弱[3]。这也使得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缺乏指导依据,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牟洪.我院2008年和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 (9):41-43.
[2]刘壬通.某基层医院161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1,21(6):80-381,388.
[3]徐艳萍,王新,栾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0):52-54.
[4]梁增杰,邓增潮,李林.本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分析[J].今日药学,2011,21(4):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