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

2011-06-12 11:01翟红印苏春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9期
关键词:水针脑性脑瘫

孙 莉 翟红印 苏春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脑性瘫痪是指从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目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瘫患病率约为2‰[1]。脑性瘫痪的类型多种,其中痉挛型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痉挛型脑瘫是指由于受损伤的脑所支配部位的肌肉紧张性增高,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影响较大,直接决定患儿回归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对脑瘫患儿肌肉功能定位配合穴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2009-12~2010-08住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收集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1岁16例,>1~3岁14例;四肢瘫11例,双瘫14例,偏瘫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1岁15例,>1~3岁15例;四肢瘫12例,双瘫11例,偏瘫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制定的标准及分型[2]。

1.3 纳入标准 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并排除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①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针剂,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7d继续下一疗程;②推拿、电疗(包括脑循环和低频电疗仪)[3],1次/d,20次为一疗程,间隔10d继续下一疗程;③Bobath法[4]:根据脑瘫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手技。边治疗边评价,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抑制手技对关键点的控制为主。促通自主姿势反射的手技(矫正反射)。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技(以叩击手技为主)。1h/次,1次/d,20次为一疗程,间隔10d继续下一疗程。观察周期3个月。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肉功能定位配合穴位水针注射治疗。以肌肉功能定位确定特定的肌肉或肌肉群为水针注射部位即位点。水针注射液的配制:生理盐水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个部位注射适量液体,操作时严格消毒。针刺角度及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决定针刺角度和进针的深浅。头部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平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位点选取:按瘫痪部位及伴随症状,头部取穴为运动区、感觉区、平衡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上肢外展受限取三角肌腹部及穴位肩贞、肩髃、肩寥;上肢屈曲取肱二头肌肌腹、旋前圆肌肌腹及穴位臂臑、曲池、内关;坐不稳患儿取竖脊肌肌腹和夹脊穴;下肢交叉取内收肌肌腹,尖足取腓肠肌肌腹及穴位承山,足内翻取胫骨后肌肌腹、胫骨前肌肌腹及穴位足三里、丰隆、公孙。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d,观察周期3个月。

1.5 指标检测与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分别运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量表中等级评价的0、Ⅰ、Ⅱ、Ⅲ、Ⅳ、Ⅴ级分别定为1、2、3、4、5、6分。CDCC智力测试评分进行评估,CDCC智力量表分为两部分:智力发育测查和运动发育测查,分别用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表示。临床疗效采用马若飞等提出的小儿评估标准[3],包括运动功能,症状与体征评价及治疗后进度评估等。参考残疾儿综合功能评定法:疗效率=(末期评定分数-初期评定分数)/量表总分×100%。(1)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2)有效:总分提高1%~19%;(3)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

1.6 统计学分析 将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并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Ashworth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Ashworth评分结果比较 ()

表1 2组Ashworth评分结果比较 ()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

2.2 2组临床CDCC比较 见表2、表3。

表2 2组MDI智力发育指标比较 ()

表2 2组MDI智力发育指标比较 ()

?

2组治疗前M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6,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 M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3,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 M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4,P<0.05);2组治疗后M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4,P<0.05)。

表3 2组PDI运动发育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P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5,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7,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5,P<0.05);2组治疗后PDI测定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3,P<0.05)。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从表4结果表明:0.5~1岁年龄段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合计为60.00%;1~3岁年龄段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合计为44.00%。两个年龄段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2,P=0.040),说明0.5~1岁患儿疗效比1~3岁患儿好。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运动障碍,中医理论认为脑是髓之海,脏腑经络之气汇聚的部位,在头部的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特定部位刺激,醒脑益智,疏通经络,以到达调整脏腑的功能。根据水针注射的神经生理学推论的假说,刺激人体特定头皮反射区(运动区、感觉区、平衡区),造成一种损伤性刺激,产生的传入冲动,传至相应的大脑中枢,使该神经元发出抑制信息,阻滞了原来病理性异常冲动,阻断疾病的病理冲动的恶性循环,同时在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灶,建立新的传到通路,使疾病减轻或治愈。将不同的药物注射在四肢特定的肌肉和穴位上(如臂臑、曲池、内关、承山、足三里、丰隆、公孙等),通过穴位的局部作用[4]和药物的局部刺激,发挥其特有的治疗作用,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发挥穴位药物注射的循经作用,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及脑部,激发和调节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滑利关节”和调整阴阳的目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2有营养神经,提高痛阈,增加关节活动度,有利于痉挛型脑瘫(CP)固定于正常姿势[5]。水针注射在特定肌肉群上的位点,通过反射弧的作用,增强其代偿功能,降低肢体的肌张力,改善脑瘫的肢体痉挛状态。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刺激量[6],脑瘫患儿一般年龄较小,幼儿本身就多动,针刺时因怕痛多不配合,不能长时间留针。刺激量小,难以调动其机体内部自我修复,故疗效差。所以必须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较强较重的刺激,使其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水针治疗针对患儿的这种特点,针刺得气后注射即可去针,既能不留针,长时间的药物吸收又能保持较长时间刺激,也是显著提高疗效一个重要原因。本临床观察可以得出脑瘫患儿治疗越早越好,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时,其可塑性及神经细胞代偿功能较强,可通过穴位刺激促进轴突的发育,故治疗疗效好。同时,脑瘫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症状明显,异常姿势固定化,继发性引起肌肉萎缩,肌腱挛缩,肌力降低,功能丧失,可逆性差,疗效差。故对脑瘫患儿应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可激发脑细胞和机体的代偿能力,减低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姿势,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而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1]李林 .手法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和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25-726.

[2]林庆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马若飞,齐有为 .小儿脑瘫的治疗和评估标准探讨[J].现代康复,1999,3(2):176-177.

[4]黄秀娟,张清华,朱锦渊,等 .高危儿新生儿早期干预的疗效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607-608.

[5]李瑞仕,冯兆才 .头针配合推拿治疗脑性瘫痪患儿下肢痉挛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4(1):385-386.

[6]袁青,王琴玉,靳瑞 .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3):209-211.

猜你喜欢
水针脑性脑瘫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PLA长丝成网水刺缠结系数和水针能量的研究
水针换卷装置在高速纸机中的应用与维护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