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见证我的专业成长

2011-05-30 02:55陈晓蕾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竖式笔算教研组

陈晓蕾

案例:

一、第一次试教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例1(不进位)、例2(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讨不进位笔算乘法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1.谈话引入:学校要举行羽毛球比赛,教练要求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三名同学,每人准备21个羽毛球。(出示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2.探究21×3的算法。

小组讨论:21×3表示什么意思?

21×3怎么算?你有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结果板演在黑板上。

3.介绍竖式。

4.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

第二个环节:探讨一次进位笔算乘法。

1.学生观察情境图,列出算式。

师:你能算出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2.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5.完成书上“做一做”的三道题。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

我的困惑:整节课很平淡,学生兴趣不高,看起来很简单的一节课我却上得很累。我预设的教学重点体现在哪里?我预设的教学目标都落实了吗?

教研组讨论释疑:例1是不进位乘法,要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列乘法的竖式;例2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的题目,需要解决让学生看到个位、积超过十时,满了几十就向十位进几。例l、例2合并为一课吋,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也没有突破。

教研组讨论意见:本节课课时容量太大,把例l、例2整合成一个课时,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走过场”,从而使教学无法步步深入。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乘法的竖式形式,要解决进位问题,又要解决算法算理,所要解决的信息量太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压力过大。

我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课时和容量的问题?首先,显然是我对教材分析不够,教材中笔算乘法一共安排了七道例题,为了分散难点,例l主要解决竖式的格式问题、从哪一位乘起和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问题,例l后教材还单独安排了练习十六来加以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例2的学习。而我在学生还没有适应乘法竖式格式时就急于教学进位乘法,显然有些操之过急了。其次,我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得不够,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这节课之前到底有多少学生了解乘法竖式,有多少学生会列乘法竖式,对于乘法的算法、算理他们了解到什么程度?我都不曾去了解,看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三年级其余几个班级作了课前调查,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将近十个同学看到过乘法笔算,大多数同学说不出算理,根据调查结果我重新确立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第二次试教

教学内容:

笔算不进位乘法 例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能用竖式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3.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的理解。

第一个环节:铺垫:口算

第二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1.谈话引入:学校要举行羽毛球比赛,教练要求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三名同学,每人准备21个羽毛球。(出示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2.探究21×3的算法。

师:21×3你会算吗?请把你的算法写在草稿本上。

(1)学生独立探究。

(2)反馈交流,展示乘法竖式的写法。

师:这种算法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列竖式的。师生共同列乘法竖式,边讲解边板书。

重点交流:3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1+21+21=63

(3)比较算法,突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尝试练习:课本第74页做一做的3道题。

4.总结揭题。

你觉得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时,乘的顺序是怎样的?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11×5= 124×2=

2.先说说计算的顺序,再计算

师:这两道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那如果是2221×3要乘几次?

3.摘苹果

4.填□:师:先填哪一个□?为什么填3?为什么填4?只能填4吗?

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学过的题竟然也难不倒你们,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观察,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数学问题。

我的困惑:学生学会了乘法竖式的笔算,却不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算理,作为教师这时该如何去引导?面对众多的算法,我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我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但事实上学生对算理体验不够,对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可见这个目标达成度较低。

教研组讨论解疑:算理的理解可以借助主题图,并要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中深层理解算理。

教研组讨论意见:对创设的情境主题图利用不够,本节课创设了羽毛球的情境图,但只是为了引出算式21×3,有些浪费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做到一图多用,如可以在讲解算理时利用图来理解每一步竖式的含义;可以在比较多种算法时利用图来比较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明白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可以在练习时利用图来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主题图,那么数学课堂将绽放新的精彩。另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教师是否处理好了对多种算法多样化的延伸?怎样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教研员柳永平老师的意见:目标设定要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必须非常清晰,建议书写表格式教案,在教师活动中要写出设计意图,并预设多种学生活动,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自如。

我的反思:在课后的讨论过程小,柳永平老师和教研组的老师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我们便接触了“学生主体地位”“情境的开发利用”“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等一些新课程理念,也常常在写文章、评课的时候写到这些理念,但一直到这一次教研课,我才真正感受到这些理念的力量,因为没有这些理念,我的课堂便总是让自己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今天的课堂也是如此。通过这节课,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自己认为十分有效的方法到了课堂上可能会行不通,这就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再三思考,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并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研活动,让我看清了学生与自己,看懂了今天的课堂,更让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以及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青年教师会变得更加成熟。

猜你喜欢
竖式笔算教研组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怎样做将格子乘法与三位数乘法笔算相结合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怎样笔算加、减法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