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摘 要:素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学生个性为支点,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用个性唤醒素质教育的时候了。
关键词:个性;个性培养;素质教育;建议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46-02
一、由一个圆和《哈利波特》想到的
在着笔本文之前,我联系母校学生会在该校高、初中班级各随意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是在黑板上画定一个圆,要求被测学生用纸笔于一分钟内在圆的基础上作画。
测试结果:初中学生有82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纸上除了圆还有其他线条或颜色),而高中学生只有45人完成。在深入了解后得知,交空白卷的多是初三和高三学生。我们暂且先将这个问题放下,看看完成了问卷的同学究竟画了些什么。
为了更好地表明测试结果,粗略的统计如下:
说明:线条型即指通过简单线条勾勒图画,如在圆外圈线使之成为花朵之类;色彩型即指利用光线颜色特点作画,如将圆画成球状、各类运动球类等;独特型指将圆作为图画的一部分或画出带有抽象意识的图画,如将圆作为车轮的小汽车、作为灯泡的路灯、眼睛的眼球等等。
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在线条型与色彩型创作的人数比例上和高中生并无太大差异;关键是独特型创作的初中生比例几乎是高中生的4倍,而交白卷的只是高中生的三分之一。这给我带来一个思考:高中生比初中生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见闻也相对广阔,可为什么对独特型的创作会毫无头绪,对一个简单的想象力空间发挥束手无策呢?难道说接受教育越多,其思维受抑制越大?
说到想象思维,我被最近观看的一部美国电影《哈利·波特》所震撼。该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接受魔法学院学习的历程。其中描述的事件、物质、背景等都具有独特意识,例如猫头鹰送信、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西洋棋成为战斗场等等频频引起观众惊叫和鼓掌。当我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心头不禁浮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无法制作出这类影片?
什么东西具有让人震撼的特质?许多人说是创新。我认为个性发挥着更根源性的作用。
让我们再回到测试结果,根据美学学者意见,线条型的创作一般趋向大众化,多在幼年童年时期就潜移默化地具备了。例如花朵、太阳、烧饼、碗面等;色彩型相对比较高级,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线条型进行完善;独特型则是灵活多变思维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不定和持续的,带有强烈的个体色彩。由此不难看出高中生趋向大众创作比较多,也就是说学生个性发挥能力比较低。它与我们的教育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二、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
在了解个性培养和素质教育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对个性和素质进行学习和了解。
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身心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个性包括:(1)自主性。即指对自我认识和根据客观实际和自身实际来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活动,以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权利。其发展目标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价值取向。(2)能动性。即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外来刺激所表现的一种自爱、积极和主动的特性。其发展的目标为竞争意识、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等。(3)独特性。即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非一致性。其发展目标是形成特长学科,培养特殊兴趣,创造特殊成果。(4)创造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内在潜能。其发展目标是灵活性、创新性、开放性、批判性。
综上可知,个性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仅仅开设一两节第二课堂活动课是绝对不可能将个性培养起来的。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正因为人各有其独特之处,才使人类社会千姿百态。
那什么是素质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是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但是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反映在脑力与体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能丰富个体发展,使之具备更适宜的成长土壤,更好的奠基石,更有利于个性培养。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个性培养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并形成个性特长。
这正是为了使学生更自觉地、更充分地、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因为,个体的培养于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素质教育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学生个性为支点,在弘扬人的主体性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
三、当前教育的盲区与个性发展受抑
正如前所提及的,我们接受教育层次越高为什么使个性发展越受抑制?当我们刚进入课堂学习时接受的一个影响颇大的规定——回答问题要先举手!这个规定是能使课堂纪律得到保证,但是它确是个性抑制的先导。试想,从举手到被点名而悄然消失。不积极主动地发表自身看法将导致个性发展空间的缺乏,形成附和跟随的习惯。越到年长,其习惯越占上风。由此可见,在接受教育的最先期,个性的抑制似乎已是一个定时炸弹。
再次,教师的授课并无广阔的思维空间,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主动性,更枉谈个性的发挥。为什么初中生对圆的想象比高中生丰富呢?因为初级教育理论深层次的知识比较少,越到后面,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知识越明显。好比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圆会浮起许多物体,但是高中生面对圆会产生脑袋空白现象。所以,以目前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如何在保有其与生俱来的灵敏的个性思维基础上让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现今教育面临的难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人多方观点对学生思维进行开拓以及不能对学生的看法给予公平、公正评价也是当前教育的盲区。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只跟准一个模式,甚至带上过多的个人意见与色彩,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影响学生的创造思维,更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教育的盲区绝不仅仅是以上三条,但是它的存在却不容置疑。如果盲区不被冲破,素质教育的发展前途不容乐观。
四、个性培养的建议性思考
个性培养绝不等于单纯的智力开发!个性发展离不开智力的发展,但只有智力开发是如何也不可能使个性形成。惟有从根本上理解个性,重视个性、尊重个性、致力培养个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给学生思考空间,以利其探索、研究、讨论;不做破坏性批评,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创设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潜力;能容忍学生失误,从引导角度出发,不作指责;实行集体的共同作业和个人独立作业相结合,并激发创新思维等等。
首先应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角。这里所讲的思维视角,主要是指对事物变化发展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时时注重个体思考,才有个体发挥的空间和可能。个性的培养尤其体现在独特思考能力和方式的锻炼;其次,要培养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坚持。有时候脑里闪现的思考亮点停留时间很短暂,必须锻炼思维表达能力和方法;另外,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输入,哪有输出?”任何形式的个性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面上的。知识的积累绝不仅仅是从读书识字开始的,而是包含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甚或说哪些是积累中的基础积累。
个性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用个性唤醒素质教育的时候了。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