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林
摘 要:落实素质教育,应立足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根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形成的产物,在充分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学案导学;理论依据;操作程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04-03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应立足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根本。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它要求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学会知识,更应学会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这一切只有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才能完成。
“学案导学”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形成的产物。它是指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的学案为载体,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依着学案自学自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导学释疑等环节努力实现四个“统一”:1.优化师生关系,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统一。3.尊重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的统一。
“学案导学“教学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提出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即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主体。其中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条件,受教育者主体才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和核心,教育主体和教育者主体都是为受教育者主体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它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服务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二)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别人无法代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三)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排斥学生的自主、创新、发现的灌输式教学观念,主张教师的责任是全面分析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依据具体目标进行学习。“学案导学”正是把“教学论”转变为“学习论”,把“学生”和“学”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的体现。
(四)矛盾论原理。
众所周知,教学领域由诸多因素构成,如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等等,这些因素错综交叉,形成诸多复杂的矛盾,其中“教”与“学”是主要矛盾。而决定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教育成果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发展才能体现出来,而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是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的。“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五)“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学案导学”就是关注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和“学”上,突出学生意识,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基于上述原理,我们设计“学案导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师出示学案、学生明确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况——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合作研讨——学生问题反馈、教师精讲点拨——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迁移训练——师生归纳小结、进行达标测评。
教师出示学案、明确目标:教师下发学案后,通过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读的知识目标,交待阅读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学习要点、难点,为研读课文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学况: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根据学习方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要求对知识进行加工,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知识结构。此时教师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或引导、或询问。以此杜绝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有的放矢,克服懒惰、依赖思想。
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自己解决,有的自己无法解决。其中也包括教师在学案中设计的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收集,同时对问题进行分类。
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合作研讨: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质疑解答,讨论辩论,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倾听的习惯。这里要求有疑必质,寻求解答,在质疑释疑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自研、同桌讨论、小组共研、师生探讨等。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鼓励创新和发现。
学生问题反馈、教师精讲点拨:对于各组反映的难度比较大的共性问题,教师不急于点破,而是设法将问题分解,增设台阶,减小坡度,再还给学生讨论,互相解答、补充,教师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迁移训练:对于个别学生仍然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尽量当堂解决。同时根据本课内容选择、设计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在内化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生归纳小结、进行达标测评:通过师生对本节课的共同小结,使所学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达到共悟、共享的目的。通过相匹配的测评使师生明确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与补救。
通过上述操作,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教师教的特点。
备课:从以“教”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案”转变为以“学”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的“学案”。
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中心设计教案转化为以学为中心设计学生学习方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去描述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从授受式教学转化为授受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问题转。
(二)学生学的特点。
第一、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第二、摒弃记忆模仿,注重理解创造。第三、克服被动接受,注重主动探究发现新问题、新方法,形成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第四、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第五、关注学习方法,注重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第六、从单纯知识的学习转向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全面素质的提高。第七、从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定位转化,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导学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设计,不仅要熟悉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体系等,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有法可学。
探索性原则:设计的学案要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导学问题。使问题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导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导是关键,备导学案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
灵活性原则:对于操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不可能每节课都同时出现,也不可能按其环节全部机械进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
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