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摘 要:新课程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好奇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30-02
学习方式变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它改革的不是学习的某些行为性,而是整个学习的认识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一、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需树立全新观念
首先,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要为教学服务,师生应做教材的主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视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中心,甚至忽视学生学习的状态,课时限制的实际等等,为教完整本教材而赶进度。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的才智,封杀了学生的潜能。教师上课“克隆”教材、教案选上的内容,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我们应变“教教材”、“学教材”为“用教材”,还教材的本来面目。
其次,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的生命体,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研究者。我们教师不能把他们看作“容器”,“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出题你答”地给学生“塞”。他们不喜欢空洞抽象的灌输,他们喜欢生动鲜活的东西,喜欢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只有更新学生观,才能营造适于“树人”的良好育人环境,进而尊重个性,造就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我们的教学才会焕发精彩纷呈的气息。
再次,要更新课堂观。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课堂应严肃,应秩序井然。如果我们把学生看作主体,把教材看作例子,课堂形式也应变化了。它应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具有自由、平等、和谐、生动、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要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发展特点,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个性。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自由的精神,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明创造。观念的更新,将使师生获得最大的解放。别攥着权不撒,下放点权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你就会惊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传统教学只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研究学生,只重视研究教法,不重视研究学法,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研究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方法,让学生会学,正如人们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1.指导预习: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必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阅读、思索、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开始,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怎么指导预习呢?可指导学生参照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参照课文注释和预习提示,边阅读边思考,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带着同作者一样丰富的爱憎感情去读。又如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的说明文,在讲课之前,我便告诉学生学习说明文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除了理解字词外,要弄清说明对象,作者抓住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来写,说明顺序怎样?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说明语言有何特点等等。抓住这些问题,带着学生学了几篇课文后,学生很快就会入门。这样指导,会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安排学生的自读步骤。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让学生翻查字典、词典,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找出来并寻求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和读音,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生字词,而且训练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②指导学生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进而确定阅读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
③鼓励学生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中积极动脑,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所以,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三、激发兴趣,提供空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要注意吸引主体的参与,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参与兴趣。其次,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培养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方法。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传统教学观念总是担心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地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引导启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有学生活泼、有个性的求解经历。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性课文,我就和课代表商量:“你们自学怎么样?”课代表主动请缨,于是同学们纷纷帮忙,找资料,设计教案。“小老师”走上讲台,居然有板有眼,有条不紊。由于同学们参与了备课,又是“新”老师,积极配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作为“教导员”,我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探究精神,对精彩发言、突出表现进行了褒扬,对一些疏漏,一些挖掘不深、总结欠系统的地方进行了弥补、深究、条理。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它具有自由,平等,和谐,生动,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自由的,有感情,有个性,有思维,有创造的“学者”。教材成了点燃学生智慧之火的明灯。每个学生都是语文学习的发光体。我们师生互动,砥砺相长,共赏相融,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长进的天堂。总之,我们要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甚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如此,定能促进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