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霞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医院ICU,广东 中山528437)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护理,而导管的反复插入,容易刺激气道黏膜出血、溃疡,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增加。为了减轻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留置套管时间,本科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对120例有自主呼吸的气管切开术病人早期在足量补液的基础上,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病人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再进行吸痰,明显减少了吸痰次数,降低了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留置套管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现报道如下。
将120例有自主呼吸及咳嗽反射的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男88例,女32例。年龄24~90岁。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64例,呼吸衰竭28例,其他疾病28例。入院后均连续进行心电、血压、无创血氧饱和度 (SpO2)监护,同时给予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
①实验组:气管切开术病人早期,在气管切开的套管口置一块0.45%无菌生理盐水纱布,静脉足量补液[1],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病人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再进行吸痰。②对照组:持续气道湿化[2],听取病人咳嗽时的声音判断痰液量随时抽吸气道中的痰液。
两组均有自主呼吸及咳嗽反射。均采取相同肺部护理方法:翻身、拍背、吸痰,吸痰压力均为350mmHg。严格无菌操作,患者住单间病房,谢绝探视,固定陪护,陪护及医护人员一律带口罩。定时开窗通风,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地面、吸引器、床头柜、治疗车等,每日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
①刺激性咳嗽:指在气道湿化过程中,发生连续性咳嗽。②吸痰次数: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进行吸痰,对每天吸痰大于6次的人数统计。③痰液量:对每次吸痰大于5ml/次的人数统计。④气道出血:频繁抽吸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出血。⑤痰培养:经过无菌操作留取痰液标本后,结果阳性说明有肺部感染。⑥留置气管套管时间:从气管切开到下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全身情况好转,血气结果正常后拔管,其中留置气管套管时间大于7d的人数统计。
两组患者不同吸痰时机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吸痰时机结果比较 例 (%)
气管切开病人早期,保护气道黏膜尤其重要。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的重要护理,而导管的反复插入,容易刺激气道黏膜出血、溃疡,导致气道狭窄。气管切开的时间越长,黏膜受损越严重,黏液纤毛系统损伤,使其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降低,保护纤毛上皮系统的清除功能是减轻吸痰对呼吸道黏膜损伤最重要的物理性防御方法。①实验组。气管切开术早期,为了减少人为的粘膜损伤,在气管切开的套管口置一块0.45%无菌生理盐水纱布,以湿润气道黏膜,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3-4]。另外,进行静脉足量补液对气管黏膜起到湿化和保护作用,对气道没有刺激,患者感觉舒适,不会引起持续气道湿化的呛咳或刺激性咳嗽,同时能有效防止因体液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而滞留气管内,容易形成痰痂及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危险。②对照组。持续气道湿化虽然可以达到湿润气道黏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道干燥、失水、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气道湿化的呛咳或刺激性咳嗽,更容易引起气道粘膜的损伤。甚至由此引起憋闷、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升高等;由于刺激性咳嗽,把部分滴入的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使痰液黏稠,甚至形成痰痂不易吸出,阻塞气道,使吸痰次数增加,吸痰时间延长而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由于痰阻影响正常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侵入,使肺部感染率增加[2]。
气管切开病人早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很重要。为了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减少导管的反复插入刺激造成的气道黏膜出血、溃疡,减少吸痰次数是根本。实验组在静脉足量补液的基础上,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病人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再进行吸痰。吸痰次数大于6次/d有12例,占病例数的20%;而对照组持续气道湿化,听取病人咳嗽时的声音判断痰液量随时抽吸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次数大于6次/d有60例,占病例数的100%。可见实验组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吸痰次数的减少避免了频繁刺激气道的操作,减轻了气道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1]。实验组痰液量大于5ml/次2例,占病例数的3%;对照组痰液量大于5ml/次20例,占病例总数的33%。实验组痰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减少吸痰次数,使呼吸道粘膜的分泌也减少,从而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从表1中看出,实验组气道粘膜出血3例占病例数的5%,痰培养阳性3例占病例数的5%,对照组气道粘膜出血36例占病例数的60%,痰培养阳性20例占病例数的33%,实验组气道粘膜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可见持续气道湿化,听取病人咳嗽时声音判断痰液量随时抽吸气道中的痰液,存在随机性,额外增加了吸痰次数,增加了气道粘膜的损伤和肺部感染的机会。
气管切开病人留置气管套管时间越短,肺部感染及气道损伤的程度也就越低。通过以上两组患者不同吸痰时机结果比较,实验组留置气管套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即实验组较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及气道损伤的程度也就越低。
综上所述,对气管切开病人早期在静脉足量补液的基础上,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病人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时再进行吸痰,减轻了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缩短了留置气管套管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但静脉足量补液的量多少最为有效和痰鸣音音量对痰液量多少的估计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1]赵秀云,史秀宁,于振萍,等 .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87-90.
[2]黄梦娣,陈伯利,陈华萍,等 .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法的临床分析 [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7):994.
[3]刘英玲,李志钢,刘红玲,等 .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 [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4-536.
[4]张会芝.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现状 [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