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贵平 (荆州市妇幼保键院儿科,湖北 荆州434000)
随着工业的飞跃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具的保有量大大增加,铅污染已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对铅的吸收率较高,造成的损害严重。为了探讨荆州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和危害,我们于2008年4月对本市城区部分3~6岁儿童进行了血铅水平的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了荆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616名,其中60人填表不合格,另89人血红蛋白 (Hb)小于11g/dl(为排除缺铁性贫血对结果的影响)被剔除。实际有效测查人数为467人。
自行设计 “环境铅污染对中小城市儿童健康危害调查表”,包括问卷部分和测量部分。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体质量与身高的测量、血红蛋白与末稍血锌原卟啉 (ZPP)测定及智商测定,其中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儿童出生、喂养、患病、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日常行为等情况。问卷部分均由每个调查对象的家长如实填写;测量部分的体质量与身高均使用上海宝山衡器厂生产的体质量镑及身高量具测得,并按1995年中国10省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衡量值进行评价;Hb的测定采用高铁氰化法测定;ZPP采用西安竹林电子有限公司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监制)生产的2001ZPP锌原卟啉血液荧光测定仪测定;智力测定采用绘人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资料呈正偏态分布。通过对数变换后符合正态分布,其P90值为0.72μmol/L (3.2μg/g Hb),由此确定荆州市3~6岁儿童的ZPP正常值<3.2μg/g Hb。本组资料共有52人ZPP超过正常值,占11.13%。
食品、居住环境铅污染对儿童铅中毒影响见表1。高含铅食品、居住环境铅污染等是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以有无铅中毒为变量,对467名儿童的性别、家庭内外环境、生活习惯、体格智力发育及患病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 (P<0.05)的因素有:经常吃膨化食品、爆米花、皮蛋及罐头食品、居住地距主干道太近 (30m以内)、家庭成员吸烟等。
儿童铅中毒的危害见表2。本组资料显示儿童铅中毒可导致智力下降,患病次数增加,日常行为好斗,具有攻击性。
表1 食品、居住环境铅污染对儿童铅中毒的影响 例
表2 儿童铅中毒的危害 例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CDC已把测定血液中锌原卟啉含量作为铅中毒筛检指标[1]。笔者通过该方法对荆州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血铅筛查,得出了荆州市学龄前儿童血铅 (ZPP)的正常值 (<0.72μmol/L),该结果与国际 (<0.72~1.6μmol/L)及国内 (<0.9~1.79μmol/L)有关资料相近[2]。从铅中毒水平来观察,本组资料为11.13%,低于北京 (68.7%)、上海 (37.8%)等大城市水平[3-4],笔者认为主要与荆州市属中等轻工业城市,机动车辆的保有量较上述城市低有关,然而受铅污染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表明,居住环境铅污染状况是影响儿童铅中毒水平的主要因素。儿童居住地距马路太近,加之荆州市尚未使用无铅汽油,汽车尾气含铅较多,使环境铅污染加重,儿童铅中毒发生率显著上升(提升达215%)。儿童经常食用含铅高的食品,同样也非常显著地增加了铅中毒的机会,进一步证明了消化道是铅吸收的主要途径[3]。另外,家庭成员吸烟也显著地影响了儿童铅中毒水平,其机理尚不明了,但国外有资料报道孕妇每天吸烟10支,其胎儿脐血铅平均较对照组升高15%[5]。
本次调查还表明,铅中毒儿童智商较正常儿童低,心理行为也较不稳定,说明低水平的铅暴露仍然会影响到儿童的各种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知觉、视觉、运动及协调能力[6]。铅中毒儿童易反复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可能是由于铅能使宿主对内毒素的易感性增高,影响机体IgM的产生,使儿童抵抗力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2]。
为了保护儿童免受铅污染损害,应大力推进无铅汽油使用的进程,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水平。由于铅防治成本高,任务繁重,基层儿童保健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准确地应用间接法 (ZPP)进行长期监测,做到多快好省地干预,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丁宗一 .保护中国儿童免受铅损伤是儿童保健的一项长期任务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6):351.
[2]沈晓明 .儿童铅中毒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3-120.
[3]何清,叶凤云,焦宏,等 .北京市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39-141.
[4]颜崇难,沈晓明,章依文,等 .上海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42-145.
[5]赵薇 .被动吸烟对儿童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115-116.
[6]刘建平,林玲,曾维钦 .儿童血铅含量对心理行为影响的探讨 [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1,16(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