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慧
(山东省胸科医院,济南 250013)
患者女,35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 20 d且尿hCG阳性于 2000年 6月 28日入院。患者居住东营市河口区,发病以来全身无明显不适,无发热、出汗,无腹痛、腹泻。既往体健,自诉 1个月前体检诊为子宫内膜炎,后行青霉素静滴治疗 5 d。体检:外阴阴道经产式,宫颈浅Ⅰ度糜烂,子宫后位,宫腔8 cm,刮出内容物少许;肉眼见内膜少量,漂浮大量黑色活动寄生物。病理检查:肉眼见内膜组织灰白、质脆,内可见多条长条形虫体,夹杂少许黏液。虫体长 0.5 cm,直径 0.1 cm。镜下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密集,部分腺体呈锯齿状,间质内见淋巴及浆细胞浸润。最终诊断: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蛲虫感染。
讨论:蛲虫常寄生于大肠内,有时见于小肠、胃或消化道更高部位内。雌体受精后向肛门移动,并在肛门附近的皮肤上排卵,随即死亡。蛲虫在皮肤上爬动引起痒觉,搔痒时虫卵黏在指甲缝,后被吞下,然后入肠,生活周期 15~43 d。蛲虫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黏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蛲虫虽不是组织内寄生虫,但有异位寄生现象,除侵入肠壁组织外,也可侵入生殖器官,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若虫体进入腹腔,可导致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常被误诊为肿瘤和结核病等。本例无其他寄生虫病史,镜下结合形态,考虑为是蛲虫感染。研究显示,家庭和集体机构中的蛲虫感染者应同时接受治疗,以免相互感染;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