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 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 (西安 710071)
笔者从 2003年 12月至 2008年 12月运用针灸为主治疗失眠 1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 20岁,最大 75岁 ,其中男 52例,女 76例;病程最长 6年,最短 1个月。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①轻者入睡困难且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连续两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③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辨证分型:①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②心胆气虚型: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③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伴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③肝郁化火型:心烦不寐、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数。痰热内扰型:睡眠不安、胸闷脘痞、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根据穴位选取不同长度 30号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皮肤,其中头部穴位采用平刺法,肢体穴位采用直刺法,施捻转补泻法。 主穴取百会、印堂、太阳穴(双)、神门 (双)、内关(双),施以捻转的平补平泻法。随证配穴: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用捻转补法;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胆俞、丘墟,用捻转补法;阴虚火旺型加太溪、涌泉、太冲,前两穴用捻转补法,太冲用捻转泻法;肝郁化火型加合谷、太冲,用捻转泻法;痰热内扰型加中脘、丰隆、内庭,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 20min,每日 1次,10次为 1疗程。休息 3d,可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3]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证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 6h以上,伴随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 2h以上,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睡眠无改善,或睡眠时间延长不足 2h,伴随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本组 128例患者中,治愈 83例,有效43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6.55%。
讨 论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目不暝”等。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景业全书◦不寐》曰:“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也。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神失所养;或心胆气虚,神失安宁;或肾虚房劳,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抑郁恼怒、肝火上扰、心神不宁;或脾胃不和,痰湿内生,化热上扰心神等均可致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或心神被扰而失眠[2]。尤其现代人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谋求不遂,思虑太过,日久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故临床以肝郁化火扰神者多见。治疗以宁心安神,调理肝脾肾为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俞、原穴,主治神志病,取之可清心安神镇静。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之功。与神门相配为原络配穴,治疗失眠效果优佳;百会位于巅顶,入络于脑,为督脉穴,系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可调理一身气机,平衡阴阳,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中有“思虑劳伤心脾,灸百会。”的记载;印堂位于两眉之间,太阳穴位于目之两侧,均可清头目、宁神志;;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理足三阴经之经气,对阴不足而阳偏亢之不寐可益肝肾之阴,敛浮越之阳,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丘墟为足少阳胆经原穴,可疏调补益胆气;太溪补益肾阳、制约心火,有引火归元之妙;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井穴为经气生发之处,肾经属水,肾经之气由此穴如泉水般不断生发上涌,刺之可滋阴补肾;太冲为肝经之输穴、原穴,其性下降,善于疏导,泻之可清泻心肝之气火;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中脘为腑之会穴,胃之募穴,具调和脾胃、益气和血之功;丰隆为胃经之络穴,具有化痰宁神之功;内庭为胃经之荥穴,具有泻热之功,与丰隆相配共凑化痰泻热宁神之功。诸穴相合,随症配伍,相得益彰,共凑良效[5]。针灸治疗失眠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另健康教育对失眠患者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6]。在临床上针刺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习惯、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可大大提高及巩固针刺治疗的效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0,456-465.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156.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4-86.
[4] 罗永芬.腧穴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
[5] 王红玉.针灸治疗失眠 43例[J].陕西中医,2010,31(8):1056-1057.
[6] 陈思怡,赵红梅.健康教育对慢性病老年人失眠的研究 [J].陕西医学杂志 ,2006,35(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