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

2015-04-04 00:02梁海龙潘智然姚耿圳
陕西中医 2015年9期
关键词:九针六腑原穴

梁海龙 潘智然 姚耿圳 李 健

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 510120)



浅析《灵枢经》十二原穴*

梁海龙潘智然姚耿圳李健△

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 510120)

目的:分析《灵枢经》有关十二原穴的论述,为研究十二原穴提供参考。方法:分析《灵枢经》十二原穴的起源、五脏六腑与十二原穴的关系,阐述十二原穴的功效及临床运用,探讨原穴治病的机理。结论:十二原穴起源于五脏六腑的经络,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有“主治五脏六腑之疾”的功效。

十二原穴,指六脏(包括心包络)、六腑在对应的十二经脉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输穴,属于特定穴的范畴,自古以来受医家们重视。针灸瑰宝《灵枢经》,首篇名以“九针十二原”,提纲挈领,对十二原穴的起源、功效等进行重要描述。现举一隅之见,管窥经旨的奥妙。

1 《灵枢经》十二原穴源析

十二原穴的提出,最初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下简称《九针》)及《灵枢·本输》(以下简称《本输》)。《九针》指出:“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又指出:“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因此,五脏的原穴分别指:肺之原,太渊二穴;心之原,大陵二穴;肝之原,太冲二穴;肾之原,太溪二穴;脾之原,太白二穴;加上膏之原鸠尾一穴,肓之原脖胦一穴(即气海穴)。从《九针》记载的描述,五脏的原穴均以“太”为名,可见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但却未提及阳经的原穴。

《本输》的产生较《九针》要晚,《本输》不仅记载了五脏的原穴,对阳经六腑的原穴也详尽阐述。《本输》描述道:“膀胱出于至阴,……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本输》提出的六腑之“原”,共计6个。细读原文还可以发现,阴经的输穴与原穴合一,阳经的输穴则与原穴分立。阴经的原穴,同时是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之一,其“输”穴即是“原”穴。而阳经的原穴,因为阳经脉气较盛长,“所过为原”,故在“输”穴之后另设一“原”穴。为此《难经·六十二难》解释说:“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因此,阳经的排列为:“井、荥、输、原、经、合”,成为“六输”;而阴经则只有“五输”,即“井、荥、输、经、合”。

结合《九针》及《本输》所述,五脏及六腑所过的对应原穴,加上膏、肓“二原”,共有十一个,该如何理解呢?原来《九针》及《本输》中,仅记载了十一个原穴,也未提及心的原穴,心的原穴是用心包络的原穴大陵代之。在《灵枢·邪客》治疗心的外经病时,提出“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从部位来看,后世多认为是指神门穴,但该篇未明确神门穴是手少阴经的原穴。至《难经·六十六难》提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可以看出,《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原穴,明确地提出“少阴之原出于兑骨”,使五脏六腑的原穴由《本输》篇的十一个发展到了十二个。到了晋代《针灸甲乙经》,明确地列出了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心出于少冲……神门者,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从此正式确定了心的原穴神门穴。至《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景岳全书》等均有如下歌诀:“甲出丘墟乙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综合分析,《灵枢经》十二原应为: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兑骨(即神门)、丘墟、京骨、冲阳、阳池、合谷及腕骨。那么,“神门”是手少阴心经所过,是心经的原穴,为什么《九针》及《本输》又取手厥阴经(又称“手心主”)大陵穴作为心的原穴呢?可能是因为“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代心受邪”,因此又定心的原穴为大陵。

2 《灵枢经》十二原穴的主治功效

《九针》指出:“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该篇开宗明义,有层次地指出,原气以五脏为主,兼及六腑,通过外部原穴而散发周身。原穴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五脏六腑有病则反应与各原穴,可取十二原穴施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岐伯提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即治疗六腑病证可以取六腑下合穴。《邪气藏府病形》也指出,“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胆病者,善太息……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参合《难经》:“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综合上述并验证于临床,可发现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近代临床应用,均有如此规律:五脏病变可取原穴治疗;六腑病症用六腑下合穴治疗;五脏之原穴也用于治疗六腑病症,如太溪治疗呕吐呃逆等胃经病,太冲治泄泻腹痛等肠胃病等;井、荥、输、原、经、合等穴可以治疗经脉病证[1-4]。上述观点均符合《九针》“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的论述。

十二原穴为何能治五脏六腑病呢?《灵枢·九针》说:“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又说:“五脏有疾者,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后世认为,十二原穴实际上是全身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先、后天之原气汇集于十二个原穴,由原穴灌注于全身经脉,滋养五脏六腑。所以当五脏有病时,其经脉之气循行也必然紊乱。原气,即元气、真气、真元之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难经·六十六难》解释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结合后世医籍及文献,不难归纳出,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五脏六腑的根本,所有的脏腑经络必得原气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有赖于原气的滋养温煦,原气通过三焦,通行于十二经,然后散发到机体周身,原气在十二经留止的地方就是原穴,十二原穴成为五脏六腑经络的代表穴[5-9]。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影响气血流注及水液输布和代谢,从而调整脏腑功能。

3 《灵枢经》十二原穴的临床运用

十二原穴与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有着密切联系,五脏六腑及对应的经脉、附属的组织器官有病,在十二原穴上必然出现特殊的反应。在临床上对十二原穴所在部位进行切循扪按,可以协助诊断五脏疾病;取十二原穴治病,可以通达周身元气,调和脏腑经络,促使机体阴平阳秘。笔者临床运用十二原穴诊治疾病,确有疗效。

患者一,女,50岁,哮喘病史,喘促多年,再发加重,症见气促不能续言,咳嗽咯白痰,喜温恶寒,倦怠疲乏,舌淡有齿痕脉沉。诊断为重度哮喘,予无创呼吸机通气、抗感染、消炎、解痉、化痰等治疗。某晚患者诉气促明显,疲倦,诊舌质暗淡有齿痕,脉沉细。考虑患者喘证本质为虚寒,针刺双太溪穴,得气如鱼吞钩状,针毕患者气促减轻,精神改善。后取双太溪穴、双太渊穴,平补平泻并留针,每天2次,1周后症状好转出院,随访许久未复发。本病证本虚标实,肺肾气虚而无根,故治法金水相生,用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取穴简单而效果佳。

患者二,男,67岁,严重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高热不退,烦躁不寐,呃逆,大便不通,予抗感染、镇静、止呕、通便等治疗,并予清热化痰、降气通腑中医治疗,效果不佳。观其舌红苔黄燥,而脉细数无力、尺浮。考虑虽有实热、阴津亏损,但阳气散漫不收、阴寒格阳浮于外,遂针刺双太溪穴,针毕患者尺脉浮稍减,烦躁减轻,当夜入睡约三小时。后取双太溪、双合谷穴针刺,太溪穴补法,合谷穴平补平泻,每天2次,维持原中西医方案,患者热退寝安,大便渐调,呃逆消失,一周后停用呼吸机转出ICU。本病例初看似实证,但脉症不符,实则属于真虚假实证。《医宗必读》提到,“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故单纯清法、泻法无效。真虚假实证,治法热因热用,取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补肾元之气,再配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平补平泻,效如桴鼓,症状改善。

[1] 周秀芳,黄选玮,曾勇.五输穴透刺治疗抑郁100例[J].中国针灸,2010,30(1):81-82.

[2] 杨宁,欧阳育树,原嘉民,等.人体十二经脉井原穴和俞募穴的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23-1524.

[3] 陈选,刘密,张佳丽,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学术思想探源[J].中医药学报,2014,42(4):186-187.

[4] 周祖刚.《黄帝内经》中四时针法初探[J].陕西中医,2011,32(3):359-360.

[5] 王峰.试析《内经》三焦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7):542-543.

[6] 庞军,唐宏亮,廖文彦.脏腑相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11,31(8):837-839.

[7] 王煜,赵百孝.论十二经气循环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流注的矛盾与统一[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2):144-146.

[8] 张田宁,周美启,吴生兵,等. 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心的表里关系[J].针刺研究,2013,38(1):78-82.

[9] 王丹.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J].陕西中医,2012,33(2):225-226.

(收稿2015-05-25;修回2015-06-30)

R282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82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41121)

主题词灵枢十二原穴临床运用

猜你喜欢
九针六腑原穴
新九针特色技术组合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证经验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
小儿推拿“六腑”穴位考
漫画
纪青山教授从脏腑辨证结合原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浅议原穴理论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