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咏梅 梁劭钦 邵瑛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六腑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之一,临床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备受小儿推拿医师的肯定与推崇。今笔者查阅小儿推拿经典古籍和现代文献,详细从六腑的定位、操作、功效、配伍及现代研究多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更全面了解该穴,正确指导小儿推拿医师临床应用,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1.1 定位 古籍对六腑的定位众说纷纭,存在“同穴异位”现象。六腑的记载最早可溯源至《小儿按摩经》,该书被杨继洲收录于《针灸大成》[1]386,书中未有对六腑位置明确的文字描述,但以图示六腑应位于前臂尺侧,腕至肘间。《小儿推拿秘旨》[2]35及《小儿推拿秘诀》[3]41以图示该穴定位同上。《幼科推拿秘书》最先以文字明确指出:“六腑穴在膀之下,上对三关。退者从斗肘处向外推至大横纹头,属凉。”[4]33与《针灸大成》定位基本一致。《幼科铁镜》有不同的看法:“男左手直骨正面为六腑,乃血分,退下,则血行阴动,故为寒为泻。”[5]11首次提出六腑位于“直骨正面”,结合书中掌面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图[5]8可见六腑位于前臂正面,腕至肘间。《增图考释推拿法》从其说,载有:“六腑在肱正面,男向下推之为加凉,女向下推之反为加热,阴极阳生也。”[6]张振鋆汲取前人经验,在其编著的《厘正按摩要术》中提出了以上两种定位[7]53。《万育仙书》提出与前两者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六腑,在小指边”[8]115。
此外,古代医家对六腑位置的认识存在男女差别。《针灸大成》《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广意》等著作皆认为男子取左手,女子取右手。《幼科铁镜》则言:“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俱在左手。”[5]8《医宗金鉴》有言:“天道阳盛于左,地道阴盛于右。故男左女右,脉大为顺宜也。”[9]“男左女右”的说法遵循阴阳理论,在医学上表达的是男女生理差异,对于指导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尚待验证。直至 《推拿三字经》首次提出:“遵古推,男女分;俱左手,男女同;余尝试,亦去恙。”[10]证明推拿治病取左右手功效无异,才逐渐改变男女有别的观点,促进推拿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2 操作 六腑,又称退六腑或推六腑,以推法为主要操作手法。古籍中对该穴操作的记载存在争议。首先见于操作方向。多数古籍提出男女操作方向不一,男子为退下六腑,女子为推上六腑。如《针灸大成》言:“六府,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退下六府,退热加凉,属凉;女反此,推上为凉也。”[1]400结合男子左手正面之图和女子右手正面之图,可见男女操作方向相反。《小儿推拿广意》中男推左手三关六腑图注:“退六腑为凉,亦要从曲池为止,要推三五百遍,量人虚实用之。”[11]29女则反之。《幼科推拿秘书》曰:“退者,从肘处向外推至大横纹头……若女子,则从大横纹头向里推至曲池以取凉,在右手。”[4]33《幼科铁镜》《增图考释推拿法》对该穴操作方向的看法大致同上述古籍。《小儿推拿秘诀》认为男女操作相同,曰:“男推拿左手,女推拿右手,一切相同。”[3]9《小儿推拿秘旨》《万育仙书》则未提男女有别。《小儿推拿秘旨》云:“退下六腑为凉,曲池起,掌根止。 ”[2]35《万育仙书》载:“先掐心经点劳宫,次用手指向指稍推之。”[8]57其次见于操作步骤不一。《针灸大成》《万育仙书》主张退六腑以掐心经、点劳宫为始,余大多数古籍未有提及。
1.3 功效主治 “推拿捏揉,性与药同”[5]18,推拿穴位具有不同的特性。六腑性寒凉,《小儿推拿广意》有言:“三关取热,六腑取凉。 ”[11]1《幼科铁镜》言:“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5]18《厘正按摩要术》言:“法主凉,病热者用之。”[7]106退热效果显著,尤善治脏腑热病。 《幼科铁镜》曰:“脏热专推六腑间。 ”[5]16又曰:“皆心热也,推法运掌从坎八艮、退下六腑、水底捞明月、引水上天河,治用犀角解毒汤。”[5]26《小儿推拿广意》曰:“脾若热时食不进,再加六腑病除速。”[11]39《厘正按摩要术》曰:“小儿两目红肿,由肝经有热内蕴,风邪外袭,是为风火眼。内治以疏散主之……退六腑,五百遍。”[7]147《小儿推拿秘旨》曰:“三焦主病多寒热,天河六腑神仙诀。”[2]13《幼科推拿秘书》曰:“三焦火病,此为要着。”[4]33
六腑还有通腑的作用。脏腑气机调畅通顺,二便自得通利,积滞自得消除。如《针灸大成》记:“掐肾经,二掐小横纹,退六府,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涩滞,肚作膨胀,气急,人事昏迷,粪黄者,退凉用之。”[1]385《小儿推拿秘旨》记:“一掐肾水下一节,便需二掐小横纹,退之六腑凉将至,肚膨闭塞一时宁。”[2]15又曰:“热泻推肠退六腑,八卦横文及掌心,揉脐五十同清肾,姜水推之立便轻。”[2]24《小儿推拿秘诀》记:“大小便少,退六腑,清肾水为主。”[3]16《小儿推拿广意》载有“六腑专治脏腑热,遍身寒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浑如汤沃雪”[11]24,又记有退六腑治疗积症以攻积,热邪所致腹痛、痢疾以通腑泄热。该穴还可以降逆止呕,治疗气机上逆所致的呕吐诸症见于 《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等专著。因六腑具有以上功用,故而被认为是小儿推拿清法和下法的代表[12]。
1.4 配伍 古代文献有六腑与三关合用的记载。如《小儿推拿秘诀》云:“凡男女有恶,俱由于阴寒阳热之失调。故医之即当首先为之分阴阳,次即为推三关六腑穴各职所……然阴阳寒热,必须相济,不可偏寒偏热。如要热,分阳边一百十,则分阴边亦二三十。要凉,分阴边一百十,则分阳边亦二三十。此亦燮理阴阳之义,推三关退六腑亦然。”[3]10又如《幼科推拿秘书·三关六腑秘旨歌》云:“推三关取热,退六腑取凉,犹医家大寒大热之剂。若非大寒大热,必二法交用,取水火相济之义也。”[4]22三关大热,六腑大凉,一寒一热,一补一泻,两者配伍可发挥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平衡寒热的作用,尤适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之证。临床应用视病情寒热、虚实程度,决定两者操作次数,常有“推三应一”之说。《幼科铁镜》云:“(卓溪)六腑推三关应一,三关推十腑应三。推多应少为调燮,血气之中始不偏。”[5]16《增图考释推拿法》云:“如推下六腑三下,亦必推上三关一下以应之。若止推不应,男恐过凉有滞,女恐发热有火。”[6]以上两本著作对六腑和三关的配伍比例提出了合理的见解,后世医家多有沿用,影响甚广。
2.1 现代临床应用 现代医家认为六腑具有通腑、泻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儿科热证及积滞之腑气不通[12]。诸多临床研究证明,退六腑联合其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多系统病变可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以肺系和脾胃系最为常见。
“小儿之病,惟热居多”[13],小儿体质“纯阳”,患病多伴发热症状,小儿推拿退热迅速、有效,退六腑为常用手法。杨翠平等[14]研究显示,刘氏“退热三法”(退六腑、推脊、捏拿肩井)有较好的退热作用,还能改善其他症状,增强患儿免疫力。王静等[15]发现,在幼儿急疹患儿发热期行退六腑、平肝清肺、清胃治疗,效果明显。刘凯等[16]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出,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最核心的穴位为六腑、天河水、肺经、天门、坎宫、太阳。小儿“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出现感冒、咳嗽、气喘等情况,退六腑能够清泄肺热、肃降肺气。许成立[17]研究显示,以补脾经、退六腑、清大肠、清肺经、捏大椎、按揉肺俞、拿风池、揉拿小横纹、运内八卦、清天河水为主,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痰热壅肺型肺炎喘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各项指标复常速率。刘文可等[18]辨证施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确切,其中肺胃热盛型咳嗽采用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掌小横纹、掐少商、顺时针方向摩腹、下推七节骨等手法。
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发育未完善,易患脾胃系疾病。陆燕玲等[19]用“清泄按揉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患儿,选用清大肠、清胃、清板门、退六腑、清天河水、按揉膊阳池、揉龟尾、推下七节骨等手法,总有效率为73.33%,认为退六腑、清天河水可泄热润肠通便。李奎九等[20]采用清补脾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捏脊、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推拿手法治疗30例小儿湿热泻,疗效较好,认为退六腑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之功。余慧华[21]对122例食积患儿进行推拿治疗,手法包括顺摩腹、揉中脘、天枢、神厥穴、分推腹阴阳、拿肚角、补脾土、揉板门、推掐四横纹、清六腑、按揉足三里及捏脊,结果表明使用推拿手法有效率达94.26%。张淑丽[22]以“四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消化不良68例,手法有补脾经、揉中脘、分腹阴阳、捏脊;饮食积久生热,若患儿发热,可加退六腑、清天河水、清心经以清脏腑内热,预防食厥发生。
2.2 现代机制研究 六腑退热效果显著,但目前关于六腑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前人对小儿推拿退热机制的探讨,笔者推测可能与神经反馈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范海鹰等[2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退六腑能使幼兔局部血流量增加、皮温升高,还能减少发热高峰期脑脊液中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发挥增强散热、抑制发热反应的作用,其作用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邹维宇[24]推测小儿推拿手法操作能够刺激温度感受器,通过神经反馈调节达到降温效果,认为小儿推拿退热机制还可能与免疫调节相关。此外,前人尚未对六腑通腑、解毒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待更多基础和临床实验进一步探索与补充。
六腑的记载最早见于《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经典古籍和现代文献对其描述甚多。本文通过探讨文献发现,古代医家对六腑的定位和操作说法有异,可能受医者个人见解、小儿推拿口传手授的特点等影响所致。现代医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沿袭《针灸大成》《幼科推拿秘书》等古籍,并摒弃男女有别的说法,统一六腑定位于前臂尺侧,肘横纹至腕横纹间呈一条直线,操作则由肘横纹下推至腕横纹。六腑显著的退热和通腑功用得到古今医家一致认定,并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脾胃、肺系等多系统疾患,疗效良好。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实热证及腑气不通之证,是小儿推拿退热效穴之一。充分研读古今文献,更加全面地认识该穴,正确指导临床辨证施术,才能充分发挥最佳疗效,帮助患儿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