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辉 李雪青 石志敏
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唐山 063000)
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分析*
杜国辉李雪青△石志敏▲
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唐山 063000)
目的:探讨“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配伍规律。方法:查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含有风药的脾胃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脾胃病方剂使用风药主要为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药物,次要为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药物。结论:“风药”具有调节脾升胃降及祛湿的特点。
李杲的《脾胃论》中提出了“风药”的概念,其方剂中灵活应用了“风药”,目前国内中医研究者认为:“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中药。脾胃疾病的发病机理在于脾升胃降失调,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至关重要,“风药”具有调节脾升胃降的作用。由于“风药”的药性特点不同,其在脾胃病方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现将“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作用特点及配伍规律报道如下。
结合古代论著及目前文献,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及升降沉浮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12类。辛温散寒风药:防风、羌胡;辛凉散热风药:柴胡、升麻;祛风湿止痛、消肿药:防己、秦艽;祛风湿强筋骨:巴戟天、五加皮;祛风通络:威灵仙、木瓜;搜风通络:穿山甲;祛风除湿健脾:苍术、车前子;祛风化痰药:石菖蒲;养血祛风药、滋阴熄风药、清热熄风药、平肝熄风药。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含有上述风药的脾胃病方剂进行分析。主要药物种类为: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功效的风药。其次为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功效的风药,使用频率最高的风药前10味为:防风、柴胡、羌活、升麻、苍术、紫苏、白芷、车前子、木瓜、威灵仙。
风药主升,恢复脾升胃降功能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功效的风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前4位的单味风药分别为:防风、柴胡、羌活、升麻。升发清气,《内经》云:“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人一身之清气非此不能升”。《内经》云:“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肝属风,在五行属木,具有木之升发、条达,风之轻扬、升散之性。轻浮升散,清气之特性,以升为顺。风药,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故于方中伍以风药,取其性同,同气相求,可助少阳春升之力。清胃散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升麻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方中用黄连苦寒直折胃腑之实火,配伍升麻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1]。在治疗用药时,应注意到脾以升为健,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正如柯琴《名医方论》所说:“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 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在方中配伍羌活、防风、柴胡、升麻、等风药以升清、运土健脾,以顺应其清阳升发之性,常可收到满意效果
阳气下陷者,多有用之。李东垣所拟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升阳益气诸方中,常以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风药“以引元气之升”。李中梓治泄九法和万密斋治泄要诀中均将升提作为其中一法[2]。因此,在治疗以脾虚为主的久泄时,即可在运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痛泻要方、四神丸等方时,加用羌活、防风、藁本、川芎等风药升清,以提高疗效,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就是升清[3]。李东垣在《脾胃论·肠癖下血论》中载“升阳除湿防风汤(苍术、防风、白术、白茯苓、白芍药)”,主治:大便闭塞,从此方药物组成分析。此处“便结”是由于湿气困阻兼血燥不润,用药特点是“举其阳,则阴气自降”[4]。用“风药”,通燥结,亦是借”风药升阳”以振奋上焦气机,肺气充沛,水道通调,则津液因肺气之畅行下以润肾。然在此数方中“风药”仅一、二味,尚多配伍滋阴、养血、润燥药,这种配伍或可谓“增水行舟”(用滋阴药)又“顺水推舟”(用“风药”)[5]。
风药祛湿浊,顺应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功效的风药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前10位的单味“风药”中有:苍术、紫苏、白芷、车前子。《内经》有“风胜湿”之说 “风药胜湿”适用于脾胃久虚,寒湿客体之暴注下泄。在李东垣《脾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中均记载有东垣自病泄利的治案,其制方用药的思路正是如此。可见,寒湿浸淫,由外入里,用“风药”是发挥其本身具有的除湿作用。故治湿,用味淡的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等药渗湿亦为常法,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因此,对于湿停在内,常通过 “利小便”的方法导其下行,而配伍“风药”则可上下分消其湿。单味“风药”前10味的紫苏、苍术、白芷、车前子都具祛湿浊之性。
祛湿配伍特点:配伍苦寒、甘寒药祛湿热之邪,祛热湿,宜黄连、黄柏、黄羊、石决明、青皮、胆草等药。微加吴芡、花椒以反位之。夫酸者湿所化也,湿夹热而化酸,如夏月肉汤经宿则酸,有冰养之则不酸,脉数发热则成酸,而酸皆是以热蒸湿而酸也,故黄连等苦燥之品正治其热,化之湿,如出自《医方集解》的龙胆泻肝汤,方中有风药柴胡、车前子、柴胡、车前子配伍苦寒的栀子、黄芩、龙胆草共达清理湿热之功[6]。如出自《伤寒论》的葛根芩连汤,方中风药葛根配伍苦寒的黄芩、黄连以达到清热利湿之效。配伍辛温、热药祛寒湿之邪,夫湿兼水化,水化有余为湿,兼寒病则腹胀澹泻[7]。花椒辛温以散寒湿,能杀湿化之虫。吴茱辛烈去湿尤速,白蔑、干姜等皆治寒湿。吞酸吐酸有二病:一是寒湿,宜吴芡、苍术、桂枝、生姜;是为寒化之湿,吴芡等辛燥之品正治其寒化之湿,湿注于脚,则为脚气肿病。如出自《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方中风药麻黄、桂枝、细辛配伍辛温热药生姜,具有外散风寒,内祛寒湿之力。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方中风药紫苏、白芷配伍温药半夏以达化解脾胃之寒湿。
基于“久病入络”的理论,应用“风药”可以通络,使用频率前10位的单味“风药”中有木瓜、威灵仙。威灵仙,为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止痛。《本草汇言》:“大抵此剂宣行五脏,通利经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直往。追逐风湿邪气,荡除痰涎冷积,神功特奏。”木瓜具有通络之效,鸡鸣散由吴茱萸、紫苏茎叶、槟榔、陈皮、木瓜、桔梗、生姜、姜皮组成,其功效为下气降浊,宣散湿邪,其中木瓜为风药,具有通络之功。
总之,自古以来,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报道总结了其在脾胃病方剂中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望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灵活组方,发挥风药的临床应用。
[1] 高建忠,窦志芳.清胃散组方的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1,14(2):27-28.
[2] 王 帅,陈 誩.读《医宗必读》学习李中梓治泄九法[J].北京中医药,2011,30(1):30-31.
[3] 周胜强,黄孟君.痛泻药方方证病机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4,13(1):43-44.
[4] 罗 阳,王玉玺.王玉玺教授运用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寒湿性湿疹经验简介[J].中医药学报,2011,39(6):117-118.
[5] 王昌雄.增水行舟法在老年肠镜诊疗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6):534.
[6] 汤瑾,孙洁,王晓素,等.龙胆泻肝汤和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4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9):32-33.
[7] 文颖娟.葛根芩连汤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81-83.
(收稿2015-04-10;修回2015-05-20)
R289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57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课题(2013053)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唐山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唐山063000)
主题词风药脾胃病治法中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