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媛, 朱忠华, 陈少军
(1.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2.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3.武汉药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5)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味甘、苦,性平,无毒,可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我国本草主要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或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广东地区历来以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作升麻药用,另外有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异叶泽兰Eupatoruimheterophyllum等植物为升麻混用品,北宋《本草图经》则为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地方中草药书籍收载有类叶升麻和单穗升麻作升麻药用,其中单穗升麻Cimicifugasimplex长期作为升麻混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2]的升麻基原植物为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第17版《日本药局方》[3]增加单穗升麻Cimicifugasimplex。本文从本草学角度梳理升麻历史沿革,探讨其基原植物,可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神农本草经》[1]云,“升麻,一名周升麻”,明代李时珍释义“周升麻”即指“升麻”产于周地,《中药志》[4]云,“大三叶升麻主产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兴安升麻主产于河北、山西大同及内蒙古等,升麻主产于四川、青海等”。再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5]所绘的周朝地域图结合产地分析,则为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
魏晋《名医别录》[6]云“生益州”,从产地分析则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升麻的基原植物由兴安升麻变迁为升麻,这是随着朝代疆域变化、中药品种的优选所致。
梁代《本草经集注》[7]云,“旧出宁州(今云南)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今四川),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挼作小儿浴汤”,其有关药材的性状描述是与当今升麻药材是吻合的。根据《中国历史地图册》所绘的齐梁地域图(图1)结合产地来分析,文中“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则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且为主流品种;“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则为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文中同时提及升麻“旧出宁州”也是升麻Cimicifugafoetida,《云南中药志》[8]和《大理中药资源》[9]收载的皆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文中“建平”即如今徐州。《江苏中药志》和《江苏植物志》都没有收载毛茛科升麻属和类叶升麻属的植物,因此“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为非升麻属的某种植物,可见南北朝时期升麻为多基原植物,同时有落新妇混淆品。
唐代《新修本草》[10]有关升麻基原植物的论述与《本草经集注》一致。
北宋《本草图经》[11]云,“生益州川谷。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为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类叶升麻属植物果实为浆果,升麻属植物果实为蓇葖果,见图2。文中记载“结实黑色”此植物形态与药材特征与毛茛科类叶升麻属植物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H. Hara接近。《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12]和《中药志》[4]皆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升麻可能是类叶升麻。
宋代《证类本草》[13]附有四幅升麻药图,滁州升麻、汉洲升麻、茂州升麻、秦州升麻。现代学者丁文平等[14]研究表明《证类本草》的滁州升麻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习用的菊科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相近。占帝等[15]研究表明香港与广东及福建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升麻为菊科植物华麻花头的干燥根。汉州(今成都)升麻的药图无地上植株部分,无法判断其归属,但从其根部绘有具有密集的须根,结合产地及本草传承分析其应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茂州(今四川茂县)升麻的植物形态药图和产地分析其应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因为《证类本草》的药图更多地反映药材产地,而非药材基原;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升麻药图未见花和果实,应该是植株刚刚出土且叶尚未展开时图,故药图看似为五深裂叶,五深裂叶其实就是叶片尚未完全展开的二回羽状三出复叶,与其一脉相承的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所绘的秦州升麻根茎上明显绘有凹陷的茎痕,再结合产地,秦州升麻应是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南宋《绍兴本草》[16]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7]所附药图与《证类本草》极度相似,可见为一脉相承。综上所述,《证类本草》至《本草品汇精要》中升麻基原植物为华麻花头、升麻、兴安升麻。
明代《本草蒙筌》[18]云,“虽多陕地,惟尚益州。曝干形轻实者第一,削出绿色者亦佳。择鸡骨相同,去黑皮腐烂”,书中只附有滁州升麻、汉州升麻两幅药图,滁州升麻药图应为华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从文中有关药材性状描述,汉州升麻则为升麻Cimicifugafoetida,可见陈嘉谟时期大三叶升麻还未被收录本草,其强调“惟尚益州”则以升麻CimicifugaFoetida入药为佳。《本草蒙筌》的滁州升麻药图与《证类本草》滁州升麻药图极为相似,依据中国本草的传承习惯,可反推《证类本草》的滁州升麻药图为植物华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
明代《本草纲目》[19]所附录升麻药图虽粗糙,但可见总状花序、根茎多须根特征,同时李时珍提出“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的根茎横切面皆具有“鬼脸升麻”特征,而类叶升麻根茎的髓部偶中空,根茎处的空洞很小,不具有“鬼脸升麻”特征。因此《本草纲目》升麻的基原植物来源于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但不能断定都入药。
明代《本草原始》[20]有关升麻产地及植物形态文字描述全承《本草图经》之言,则为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中国后人本草皆有照搬前人本草所述,如《三才图会》及《本草乘雅半偈》,因此对此类内容得审辨之。文中“升麻形小而黑,极坚实,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最佳”则为升麻;“形虚大而肉黄白者次之,肉黑者下劣也”可能为兴安升麻。从文中“今蜀汉、陕西、淮南郡皆有之”产地分析大三叶升麻还未进入升麻商品中。
明代《三才图会》[21]有关升麻的植物形态特征描述同《本草图经》所述,即类叶升麻Actaeaasiatica。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22]云,“今江西、湖广有土升麻……建宁郡有牧靡山,鸟食乌喙中毒,辄飞集牧靡,啄牧草靡以解之。则升麻固滇产也。滇多乌喙,其俗方所用者,盖真升麻也”,参考其附图,该图植物可能为菊科植物异叶泽兰Eupatoruimheterophyllum,何顺志等[23]研究认为贵州等地把异叶泽兰称为红升麻,根有发表之效,用以防治感冒;茎或全草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或妇女病;又叶可敷刀伤。其所言“升麻固滇产……真升麻也”即升麻Cimicifugafoetida。
清代《本草乘雅半偈》[24]较《本草原始》新增了“嵩高一种纯青色,质亦坚。功力俱不如蜀川青绿色者为重也。一种落新妇根,形似色非,今人呼为小升麻,亦能解毒,取其叶,挼作小儿浴汤,主惊忤”,文中记载产于嵩高(今浙江省江山县)的升麻不可考,同时照《本草经集注》提出落新妇别称为“小升麻”,作药用。
清代《本草述》[25]全引《本草乘雅半偈》之言,删除落新妇,升麻为三基原植物,与《本草乘雅半偈》相同。
清代《本草崇原》[26]云,“升麻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以川蜀产者为胜。一名周麻。春苗夏花,叶似麻叶,其根如蒿根,其色紫黑,多须”,根据其植物形态及产地描述,判断其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升麻,并强调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入药为佳。
清代《握灵本草》[27]云,“升麻川产者良。形细坚实、里白外黑者,谓之鬼脸。升麻形与鸡骨相似,轻实者第一,去须及头芦用”,按其产地及“鬼脸”性状特征应为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
清代《本草从新》[28]云,“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得配本草》所言同《本草从新》。文中“鬼脸升麻”与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的根茎皆符合,但不能断定这三者都入药。
清代《本草便读》[29]云,“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则现青绿色,故又谓之绿升麻”。书中药图清晰可辨认为升麻类植物,结合文中“削去外皮,则现青绿色”,只有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符合。历代本草中升麻的基原植物及药材图见图3。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的升麻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魏晋《名医别录》为植物升麻;梁代《本草经集注》至唐代《新修本草》为植物升麻和兴安升麻,另外还有落新妇作为混淆品;宋代《本草图经》为类叶升麻;宋代《证类本草》至明初《本草品汇精要》为华麻花头和升麻和兴安升麻;明代《本草蒙筌》为华麻花头和升麻;清代本草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同时又提及华麻花头、异叶泽兰、落新妇三种地方习用品;历代本草都强调以四川产的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为佳,直至清代也未明确提及大三叶升麻。宋代《本草图经》的药图是由当时的本草人士根据标本实物绘制,并配有详尽文字说明。升麻的基原植物变迁为类叶升麻,这可能是类叶升麻与升麻的植物形态及功效相似,古人不具备系统的植物分类知识,故致植物类叶升麻与升麻不分。这也是中国中药基原植物复杂性的根源。我国历代本草中升麻的基原植物变化见表1。
民国《药物出产辨》[30]云,“升麻,产广东乐昌、城口、星子、连州等处”,但文中没有提及升麻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特征。《广东中药》《广东中药志》《广东省中药材标准》[31-33]的升麻皆为菊科植物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S. Moore的干燥根,且都未收载毛茛科升麻类植物入药,其有关麻花头的产地与《药物出产辨》一致,因此《药物出产辨》的升麻即菊科植物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S. Moore,即广东省升麻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麻花头。这是应该是升麻类植物在广东地区没有分布,人们根据药材性味功效相似性,就地取材入药习惯所致。
民国《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34]云,“升麻的基原植物来源为兴安升麻、升麻、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书中没有收录大三叶升麻,因此可以推断直到民国时期植物大三叶升麻还没有成为升麻的主要基原。
民国《药物学备考》[35]云,“升麻,山草类,虎耳草科,植物地下茎,产地,北口外”。该书记载北京地区的用药习惯,参考1970年出版的《河北中药手册》[36]收载升麻的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结合文中所述的产地“北口外”,《药物学备考》应该是植物兴安升麻。民国《中国药物学集成》[37]云,“升麻,一名周麻。属虎耳草科多年生草。茎高二三尺,叶为复叶,有缺刻及锯齿,夏开白花成穗状花序。根紫黑色多须。产于陕西、四川等省”,按其产地应该是植物升麻。民国《新本草备要》[38]云,“升麻CimicifugafoetidaL. Var. Simplex Huth释名里白外黑,名鬼脸升麻。产于陕西、四川省。科别属虎耳草科”。民国《中国药学大辞典》[39]云,“升麻CimicifugafoetidaL. Var. Simplex Huth,属虎耳草科……六月结黑色之实”,文中有关升麻的植物形态照抄《图经本草》,按其升麻的拉丁学名可知其为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药物学备考》《中国药物学集成》《中国药学大辞典》《新本草备要》把升麻归属于虎耳草科,这可能是虎耳草科落新妇历来为升麻的习用品,曾以升麻之名出现在市场里伪充药典品升麻根茎,从而把毛茛科升麻误定为虎耳草科。
民国《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和《药物图考》[40-41]有关升麻逼真的植物形态描述及药材图可清楚看出与药典品种药材一致,但不能判定其来源于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三者中哪一种植物。
1959年《黑龙江中药》[42]收录升麻的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单穗升麻Cimicifugasimplex。1970年《吉林中草药》[43]收录升麻的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另外又补充省内尚产单穗升麻Cimicifugasimplex也可入药。1970年《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44]云,“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注:大三叶升麻、单穗升麻的根茎也可作升麻药用)”,只是附注大三叶升麻也可药用,说明当时大三叶升麻还不是正品。1970年《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45]收录升麻的基原植物为兴安升麻或大三叶升麻的根茎。1974年《甘肃中草药》[46]和1977年《万县中草药》[47]收录有类叶升麻。由此可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单穗升麻、类叶升麻为地方用药。
1959年《中药材手册》[48]升麻的基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这是查阅到最早把大三叶升麻为升麻的基原植物。1963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有升麻的基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
表1 我国历代本草中升麻的基原植物
2015年版《中国药典》[2]升麻的基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升麻Cimicifugafoetida。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升麻的基原植物主要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广东地区为菊科麻花头;民国时期的本草没有收载大三叶升麻为升麻的基原植物,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三叶升麻才有记载药用,此时单穗升麻、类叶升麻也为地方中草药书籍收载药用。我国近现代中医药书籍中升麻的基原植物变化见表2。
升麻的基原植物最早为兴安升麻,魏晋时期为升麻,梁至唐朝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北宋《本草图经》为类叶升麻,宋代至清代为升麻、兴安升麻,且多强调四川产的升麻为佳,大三叶升麻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收载为药用并升为药典品,华麻花头、异叶泽兰、落新妇在历代本草皆有作升麻药用的记载。关颖丽等[49]研究表明单穗升麻与升麻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郑骁峰等[50]研究报道升麻药材商品常见有单穗升麻,且单穗升麻与正品升麻的药材性状非常相似。李勉等[51]和郑骁峰等[50]研究表明单穗升麻和类叶升麻与正品升麻的根茎药材在性状上也基本一致。类叶升麻属植物果实为浆果,升麻属植物果实为蓇葖果,两者植物易于识别,但两者根茎药材则难于识别。高璟春等[52]研究表明毛茛科升麻族的类叶升麻属和升麻属的疗效和化学成分相近。罗江平等[53]研究表明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对该种概念和界定的认识有误,常将单穗升麻与传统定义的、概念过于宽泛的“升麻”相混。单穗升麻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植物形态及根茎药材性状特征与药典品种极其相近,随着近代植物分类学知识提升和人工选种栽培后,近代才把单穗升麻与药典升麻严格区分开来。
表2 近现代中医药书籍中升麻的基原植物
另外,升麻的基原植物应该包含单穗升麻,两者在化学成分组成和功效上都与药典品种极其相近。现版药典的升麻为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3种基原。单穗升麻分布广泛,且与药典品的植物形态相近,极难区分,因此古代是有可能存在单穗升麻混用于药典品。日本第17版《日本药局方》的升麻基原植物为单穗升麻、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四基原,《黑龙江中药》《吉林中草药》《东北常用中草药》收载有单穗升麻,《甘肃中草药》《万县中草药》收载有类叶升麻。
因此,基于单穗升麻、类叶升麻与药典品种在化学成分及功效相似性,以及单穗升麻、类叶升麻的已有药用历史,并鉴于升麻资源紧张局面,建议升麻基原植物扩大为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单穗升麻、类叶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