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天津 300193)
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此外,《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更进一步指出了“迎泻”、“随补”之意。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演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絮的操作术式或方法。通过对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考析归纳,条列了 13种“迎随补泻法”[1],对刺法的学术研究和争鸣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此 13种“迎随补泻法”包括: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此 13种“迎随补泻法“为《灵枢》创立迎随补泻以来,后世仁智互见,推衍而出。歧见虽繁,但其贯穿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气”字。《灵枢◦ 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终始》则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而围绕“气”演绎的不外从气的空间与时间上拓展。空间上,有以经脉气血的循行方向而论的,或针向或取穴或捻转子午;有以经脉气血流注盛衰而论的,或调气,或提插,或呼吸,或生成。时间上,则有以经脉气血开阖邪势来往时机而论的,如纳支、候时。而迎随总则是以气的整体时空观来论述的,既要“知其往来”,又“要与之期”。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2]。
迎随是“逆而夺之,追而济之”的补虚泻实原则的简要概括,而并非是根据针尖逆顺于经络循行方向而定补泻的方法,“顺逆”“来往”也不是指经脉或经气的方向,而是指经气流注的盛衰[3]。迎随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由于《内经》成书久远,文字深奥、意博,加之历代诸家和针灸专著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见解。迎随之义和迎随之法各有不同,从迎随理论发展到后来形成的 13种说法,一般讲,顺其经络循行,“随”是补,逆其经络循行 ,“迎”是泻。故以针芒所向,取穴之先后,作为“迎随之法,补泻之道”未免太狭义了,其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现就针刺迎随补泻法谈谈个人的初浅体会。
迎随是针对经气往来流洼之盛衰[4]。《灵枢》涉论迎随补泻的主要为《九十二原》和《终始》两篇,尽管两篇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则完全一致:迎随补泻是针对终气往来流注之盛衰而逆顺用针,而绝非指针尖逆顺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九针》曰: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小针解》注释说: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气之半,平者顺也。可见迎随是针对经气往来盛衰而言。《终始》则云:“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笔者体会《九针》言迎随补泻是从时间的角度,即对经气流注往来之盛衰时刻逆顺用针而论。只有深刻理解了经气流注往来盛衰之时刻,“知气之可取之时”,临床方能获得预期的疗效。《终始》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论述经气流注盛衰的位置而逆顺用针。《难经◦七十二难》是从时空两方面来注解迎随补泻的:“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取之,故曰迎随”。因为古人认为荣卫之气的流注往来是按一定的时间节律而盛衰变化,发端于四末或五藏的经脉之气的流注随其空间位置的推移亦有盛衰不同。因此,经脉的迎随补泻,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论,都是根据经气流注之盛衰而逆顺刺,而非由针向之迎随来决定补泻[5]。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提出迎随补泻并非狭义的针芒所向,而是在辨明病证的八纲属性及经脉气血的营卫盛衰等来确定补泻之法的原则。
迎随补泻是经典刺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丰富的内涵。它是以经络辨证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补泻方法。由于经气是经络系统的核心,是经络功能活动的基础,按循经取穴、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方法行迎随补泻法,积极地发挥了经络调和气血,沟通机体内外,恢复机体协调和平衡,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有着显著疗效的实用价值。迎随补泻手法结合其他针刺手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根据多位名老针灸医家多年临床实践体会,迎随补泻手法结合到任何针刺手法中进行应用,对于提高各种针刺手法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显效的作用。以上仅是自己一点粗浅体会,谬误难免,敬请斧正。
[1] 昊 耀.林林总总的迎随补泻 [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51-55.
[2] 李振海.迎随竹本义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877-878.
[3] 张笑菲.“迎随补泻”刍议 [J].河南中医,2004,24(11):11-12.
[4] 张延智.针刺迎随补泻法浅析 [J].陕西中医,2001,22(11):672-674.
[5] 吴 耀.迎随补泻法考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