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拴英
(山西省岚县中医院,山西岚县035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引起的以腰腿疼痛麻木为主的病症[1]。其急性发作多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腰椎负重过度等诱发,患者腰痛难忍,坐立不安,引及下肢时,可伴下肢发麻、疼痛,行走困难等。笔者近5年来采用牵引、针灸、按摩配合中药等综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1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132例,女81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0 d。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排除脊柱肿瘤、结核等,其中合并骨质增生的 112 例,合并 L2~L3突出的 9 例,L3~L4、L4~L5突出的154例,L5~S1突出的50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牵引:采用河南省翔宇医疗器械厂生产的YHZ-Ⅱ型自动牵引床。年老体弱者以自身体重减少5 kg牵引,年轻体壮者以自身体重或自身体重增加5 kg~10 kg牵引,牵引时间为0.5 h,15 d为1个疗程。
按摩推拿:①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左手或右手掌根部轻轻从颈部至腰骶部揉搓5 min,再用左或右肘尖在突出部位的两侧按压5 min,然后用双手拇指的指腹部沿脊柱双侧足太阳膀胱经的路线,自上而下推动至腰骶部,往返5次;②术者用双手大拇指在脊柱两侧向脊柱方向挤压5次,再用双手掌根部对置于脊柱正中,从内向外分推5次;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重叠点按患侧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悬钟等穴,点穴时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穴点按3次;③术者用手掌对准患者病侧叩敲3次,再让患者呈侧卧位,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曲放于对侧小腿上;然后术者一手扶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扶住患者臀部,向前推臀,向后拉肩,使腰部最大限度扭转,左右各3次;最后让患者呈仰卧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膝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然后屈膝屈髋至最大限度,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3圈后伸直下肢,让患者深呼吸,结束手法。以上手法每天1次,15 d为1个疗程。
针灸疗法:若患者下肢酸困明显,阴雨天加重,配合毫针刺加红外线照射30 min,穴位为双肾俞、夹脊穴、环跳、承扶、风市、委中、承山、悬钟、昆仑。
中药采取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2 g,白芍12 g,乌梢蛇10 g,全蝎3 g,鸡血藤 30 g,丹参 15 g,土鳖虫 15 g,威灵仙 30 g,防风 10 g,熟地 30 g,伸筋草 15 g,僵蚕 10 g,黄芩10 g,透骨草15 g,生甘草6 g。水煎,早晚1次分服,以第3煎外敷患部。
痊愈:腰腿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直腿抬高同健侧,腰部活动功能正常,休息1个月后未见复发。显效: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直腿抬高试验75°以上。有效:腰腿疼痛症状缓解,腰部活动有所改善,直腿抬高45°~55°之间。无效:治疗2个月以上,以上症状无减轻。
213例病例治疗后痊愈175例,占82.2%;显效34例,占 16%;有效 2例,占 0.9%;无效 2例,占0.9%,总有效率为99.1%。
患者程某,男,40岁,2009年2月18日就诊于我院,主诉腰痛半年余,1 w前因拿重物至腰部扭伤,当即疼痛难忍,伴右下肢疼痛,遂至县人民医院就诊。CT示:L3~L4、L4~L5椎间盘突出,未见椎管狭窄。查体右侧脊柱L4~L5椎体棘突旁压痛明显,伴右侧坐骨神经区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40°。采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中药处方:当归12 g,乌梢蛇10 g,威灵仙 30 g,僵蚕 10 g,地龙 10 g,土鳖虫 15 g,红花 10 g,全蝎3 g,黄芩10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生甘草6 g。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行走自如;继续治疗1个疗程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归属于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主要病机为肾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结于筋脉肌骨不散,加之过劳或扭挫闪跌,致筋脉受损,经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见腰痛如折,转摇不能,腰腿酸麻拘急。治疗时先牵引将脊柱纵径延长,使椎间隙、椎间孔增大,为还纳椎间盘做准备;而后用按摩点穴手法使腰部及下肢痉挛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松弛,再用叩敲、挤压、扳动、旋转等手法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针灸可以促进神经中枢释放止痛物质,降低外周单胺类递质,达到镇痛的目的。此外,针刺还能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红细胞压积,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促进化学免疫反应物代谢,促进炎症消退,恢复神经生理功能,缓解肌肉痉挛。通过综合治疗,消除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血管等的压迫和刺激,使症状消失,腰腿功能恢复正常而获显效。
[1]李常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