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

2011-04-13 06:06高建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神胃气半夏

高建荣

(山西省临县中医院,山西 临县 033200)

失眠,是指经常性地不能够获得正常的睡眠为特点,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苏醒,或早醒不能够再睡,甚至彻夜不能入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失眠之病机多有阐述,或有从心神之说,或有从阴阳之说,或有从营卫之说,亦或有从肝肾论治者,不一而足[1]。而据笔者多年观察,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之失眠亦不少见,从脾肾论治,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1 理论溯源

《灵枢·大惑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说明“失眠乃人体阴阳不交,而神不安其室”的病理变化。阴阳者,心肾之所主也,所以交通者,盖脾胃之斡旋也。唐容川指出:“水火两脏,皆系先天,人之授胎,以先天生后天,从之既有,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又脾气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运行之通道。《四圣医源》曰:“脾为己土,以太阴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为降……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此诚精妙之论也,故而中焦气机逆乱,往往致阴阳不相顺接,以至于不寐。《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究其病因病机,张景岳论述甚精:“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止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准确地指出了不寐证的病因不外邪气之扰、营气不足虚实两端。“寐本乎阴”,虚者,不外血虚、阴虚耳;实者,食滞、痰阻、热扰均可引起胃气不和,使胃气失于和降,浊气不降,上扰心神则产生失眠。至于治法,《灵枢·大惑论》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余临床之中但遵其法,多效。秦昌遇在《症因脉治》中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论述甚详:“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眩眼黑,卧则气逆,此胃不和不得卧症也;胃强多食,脾弱不能运化,停滞胃家,成痰成饮,中脘之气痞塞不舒,阳明之脉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作矣;右关滑大,痰多火少,滑而若数,火痰相搏,滑大沉实,胃中食滞;右关滑大不数,二陈平胃散加石菖蒲、海石最佳。滑大数实,二陈平胃散加栀连。若大便坚结,导痰汤。胃脘作痛者方可用滚痰丸下之,甚则小胃丹。”亦可作参考。

2 辨证论治

2.1 气滞中焦

《类经·疾病类》:“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素问·厥论篇》也提到“腹满腹胀,后下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李中梓《医宗必读》云:“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不得卧》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脾胃居中焦之地,斡旋脏腑阴阳气机,若脾胃不和则中焦升降失司,枢纽废弛百病亦自生。本证由于食滞于胃脘,中焦运化不行,气机受阻乃至心窍不通所致,临证除不寐外,尚多伴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等症。治当消痞和胃、行气除满,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为主,可加神曲、山楂、莱菔子等以助运化,亦可用成药保和丸。若兼有大便秘结、腹胀甚者可酌加大黄,取承气汤之意。承气汤类方中的主药大黄,《本经》认为其有“推陈致新”的作用,《伤寒论》阳明病篇就提出“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由此可知,承气汤类方不仅仅是泻下之剂,对于“胃家实”的患者,更可以起到“和胃”的作用。

2.2 心脾血虚

因心主血,脾统血,思虑过度则暗耗心血,心脾两虚,气血失和,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认为,虚劳或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又曰:“惊恐伤神,心虚不安。”本证辨证要点在于除失眠外,患者多伴怔忡、健忘、惊悸、自汗、体倦、嗜卧、少食、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溢脉外及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心脾作痛,低烧体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症状,细查之下,当不难鉴别。余对此证喜用归脾汤,中焦虚寒者可合小建中汤。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医方考》云:“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芪、术、草皆甘物,故用以补脾;虚则补其母,故以酸枣仁、龙眼肉、远志补心安神而补其母。”治法上心脾同治,补其不足,以生气血,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神安得寐。

2.3 痰热内扰

近年以来,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人类生活压力亦随之增大,久之情郁于中不得疏泄,导致肝胆失条达之性,疏泄不利,胃气亦因而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气交互,气郁日久而化热,痰火上扰心神,遂成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等症。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林佩琴,他在《类证治裁》中说:“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此类失眠多伴烦躁,即前人谓之“虚烦不得眠”也。另苔黄腻,脉滑数亦是辨证要点所在。亦有伴胸闷呕恶者,可为或然之症。《灵枢·邪客》对于此类失眠用半夏汤并曰:“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并有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煎服法。余于临床中多用黄连温胆汤,本方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其中尤以君药半夏可辛温通阳、驱邪降逆,宣泄中阻于脾胃之痰邪,对于失眠若用之得当,确有“覆杯则卧”的效果。若烦热明显者,可合栀子豉汤,以增其清热除烦之功。

2.4 肝胃郁热

《丹溪心法》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肝气郁而日久,升降失常,一者易化火,一者易横犯于胃。《素问·刺热论篇》曰:“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胃郁火,上犹神明,心神不潜以致不寐,多梦,心烦不宁。此类失眠患者除伴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等症外,多数患者兼有返酸、口苦、脉弦数的表现,可与他证鉴别。在治疗上当以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为法。处方上余喜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为主方加减,肝气郁结甚伴有胸胁疼痛者可加金铃子散,返酸甚者合乌贝散。

2.5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之失眠历代医家论述尚不多见,然胃喜润而恶燥,若胃津不足,虚燥内生心神失养,则亦可致失眠。胃失润降,则脘闷嘈杂,饥而不能食;土虚木贼,肝火升腾,火热扰心,心阴受灼,以致不寐,多梦,心烦。其表现除“卧不安”外,尚有心烦,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苔燥,脉虚数等症。本证与《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过汗,伤及胃津而“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相仿,治法以养胃阴为主,方选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用五味子者,一者取其收摄心神之功,一者取其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之义。

3 病例举隅

病例1:石某,男,27岁,不寐3月余,自述经夜不寐,纳呆,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心烦,痰多色黄,查其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而数。诊为痰热内扰之不寐,处方:法夏 12 g,陈皮 10 g,云苓 15 g,枳实 10 g,竹茹 12 g,黄连 6 g,石菖蒲 12 g,远志 10 g,甘草6 g,生姜5片。5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3剂后,恶心呕吐即止。5剂后,诸症大减,吐出黄色黏痰颇多,每日已能安寐5 h左右,仍多梦。效不更方,上方加生龙骨、牡蛎各15 g继服5剂后痊愈。

病例2:刘某,女,32岁,报社职员,自述因工作原因睡眠无规律而渐至失眠,至今已逾数年,现已因此而不能工作。其间曾服用西药、中成药、汤剂百余剂(具体不详,经询问知其多为重镇安神及补心养血之剂),效果欠佳。现症见:彻夜不寐,神疲食少,头晕,自汗,时有心悸,舌淡苔白微腻,脉虚缓。思之患者因工作原因脾胃必虚,前医予以金石之品以图重镇安神,不知脾胃之气既亏,岂可以金石之品更行克伐乎?及至延他医再诊,又投以大剂养血安神之品(据患者自述,曾于1剂药中服酸枣仁用量至50 g),脾胃之运化不行,如此大剂滋腻之品入胃,更碍其气也,岂不闻“虚不受补”乎?终至一误再误,脾胃气虚之象尽显。遂嘱其不可心急,予处方如下:党参12 g,黄芪 15 g,云苓 15 g,炒白术 12 g,陈皮 10 g,木香 10 g,柴胡 6 g,当归 10 g,远志 10 g,丹参 10 g,桂枝6 g,白芍10 g,生姜3片,大枣5枚。10剂,水煎服。

二诊,自汗已,食纳、心悸好转,仍略感头晕,夜晚可入睡3 h左右,嘱其上方加天麻10 g,继服10剂。后前方加减共计30余剂,数年之顽疾得以痊愈。

4 讨 论

失眠之症,现今颇为常见,然其病因病机甚为繁复,间有数年乃至于数十年不愈者,治之颇为棘手。本文所论者,不过泥于脾胃之机,何况仅一家之言耳,其目的在于总结个人经验,验之于同道。至于临床,病机往往并不如此单一,方剂之运用亦较为灵活,除上方外,交泰丸、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半夏厚朴汤、枕中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亦是余临床所喜用之方,至于具体加减之法,乃是个人习惯,此处便不赘述了。另失眠之症,除方药外,患者性格、生活习惯、所处环境亦是不可忽视之因素,一些经年难愈之顽疾,多与此相关,非药石所能及也。此类不寐,求之于行为干预,再结合药物治疗,或为善法[2]。

[1]张颖颖.中医对失眠的病机认识[J].光明中医,2008,32(12):2 068-2 069.

[2]李伟,李长瑾,叶人,等.中药和认知行为干预对亚健康失眠转归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 648-1 651.

猜你喜欢
心神胃气半夏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