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林,冯五金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1]。属中医胃痛、痞满、呕吐、嘈杂等病证范畴。F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国内人群中患病率10%~30%,占消化系统疾病的 20%~40%[2]。目前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胃肠运动和排空障碍、胃肠道及腹腔感觉异常、HP感染和慢性炎症、心理障碍等可能是其发病机制。因其原因未明,西药对部分患者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极易反复,且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不宜长时间服用,疗效个体差异较大。导师在精研《内经》、《脾胃论》等名著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以调为先、以通为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治疗FD六法,验于临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探微六法总结如下。
生理上脾与胃以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脾胃一升一降、一喜润一恶湿,生理功能相反相成。FD是以“脾胃”失调为主的全身疾病,其根本原因是属于“脏”“腑”功能失调。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上强调“以调为先”,即调和脾胃的功能状态,使脾胃失常的功能恢复到正常。具体到治法用药,则对应于中医八法中的和法,即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祛除病邪,既不同于汗、下、吐之法的专主攻邪,亦不同于补法的专主扶正,而是扶正祛邪,协调内脏功能的治法。临床常用方剂为柴胡剂和泻心剂。以上两类方剂的特点是用药上性味多样、用量较轻、药味较少,治法上有升有降、有寒有热、攻补兼施,共奏统筹兼顾,整体调治。
胃属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六腑实而不能满,满则病变生。虽然胃肠是受盛化物、传化糟粕的器官,但其生理功能的实现与其他腑的通畅、脏的安和、气血津液的畅通密切相关。脏腑不通、气血涩滞则病从中生。气滞、血瘀、食积、湿(痰)阻、郁火等皆属于不通的范畴。FD以胃痛、胃胀、嗳气、泛酸、厌食、恶心、呕吐为主症,根源是“不通”,结合脾胃本身的特点(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以气机阻滞、胃肠实邪为不通的主要病因。
治疗上《内经》提出了“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通法是广义概念,祛病八法尽可用之,清·凌奂《医学真传·心腹痛》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可见通的涵义很广,虽然针对胃肠不通泻下是常用的方法,但即使针对胃肠的特殊情况也不能简单地把通理解为泻,把顺理解为下。在FD治疗中,理气通降较泻下法更为常用便是广义之通法而非泻下的临床实践明证。另外在临床用药中尤应注意量的把握,如大黄用量不可过大,以3 g左右为宜,即取其通之用,而非泻下。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医认为,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并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要维持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通过“调”和“通”使失调的脏腑达到和谐。
FD的病位在脾胃,同时与肝、肺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和在发病中极为关键。“和”在处理与肝、肺、肾等脏腑的关系上,应表现为因势利导,抑强扶弱,力求其余各脏与脾胃功能和谐,相互为用,以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如肝(木)与脾胃(土)同属中焦,临床上有木乘土及土虚木乘之说,肝气犯脾则肝脾不调,犯胃则肝胃不和。治疗以调和肝脾、肝胃为基本法则。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通中焦气机必滞,临床常以宣发气机之法调节中焦气滞之病;肾为一身阴阳的根本,阴阳失调常常通过调补肾脏来恢复,比如中焦虚寒常常辅以少量温肾之药来治疗。
另外,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因此,治疗FD必须以“天人相应”的和谐观为指导,顺应四时消长节律,使人体生理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做到天人相应,内外和谐,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认为,机体的心理和生理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人体只有在生理与心理相协调,形体与神志相和谐时才能达到健康状态。当身心失和时,会引起形神失调,产生疾病。因而保持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情绪和精神,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是儒家“致中和”思想在中医理论的应用结果,在辨证论治中起重要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是指选择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
“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明确指出治病的重点在于调节人体阴阳,恢复人体正常机能,重在于“治人”而不是单纯的“治病”。在临床应用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治病要顺应人体脏腑的机能,因势利导,以阴阳平和为治疗的最终目的,即“治病以留人”的策略。另一方面为中病即止,由于对“以平为期”的重视,中医治病时非常强调对“度”的把握,尤其要避免用药太过的弊端。自古就有“衰其大半可也”的论述。对此,《内经》提出了“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观点,认为一种治法不能应用时间太久,否则容易使病情走向另一面。对于FD的治疗,以患者不甚难受为度即可暂停治疗,并疏导病人不必过度关注病情,有时不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也是对“度”的掌握的具体体现。
目前FD原因及病机尚未完全明了,西医现在仅能部分缓解症状,无法治愈。中医临床也呈现出缓解较好而治愈或者长期缓解困难的态势。反复发作成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难点,备受关注。针对FD反复发作但容易找到诱发原因的特点,防治调护工作显得极其重要。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在FD的治理调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以防为主思想的源泉。常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所伤等,针对这些诱发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大大减少FD的复发,减轻FD的症状。
①季节变化,顺应四时:预防“季节性致病因素”。根据季节及时调整衣着、饮食,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FD十分重要。②调节饮食,纠正不良嗜好:在FD的发病原因中,饮食不节是重要的因素,包括饮食不卫生、不规律以及饮食偏嗜等。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繁忙的工作令人经常不能按时、平静地进餐,严重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药食同源,任何食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对五脏阴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某种食物偏嗜过度,而对其他食物绝不问津,就会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这就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才能逐渐恢复失调的脏腑阴阳。此外,一些不良嗜好也是胃病发生的原因,如吸烟可使胃黏膜微循环发生障碍,血液供应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而浓茶中的“茶碱”也会对胃排空造成影响。故不良习惯的纠正对防治FD也非常重要。③劳逸适度,普及健康教育:不同职业的人群中,FD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军人、警察、教师、记者、推销员等职业FD发病率较高,而学生也是FD多发的群体。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群体存在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打乱了胃肠生理状态,即身体劳倦导致了FD的反复发作;另一方面上述群体时常处于紧张、思考、焦虑、激动等应激状态下。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人易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消化系统功能紊乱[3]。因此,根据不同职业人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预防FD十分重要。④调畅情志,及时心理疏导:不良的心理状态或性格特征与FD的发病也密切相关。内向型性格和情绪不稳定可能是学龄儿童FD发生的重要性格基础。FD发病的心理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患者在经历事件过程中采用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持久而强烈的情绪波动会干扰和破坏机体的神经系统,弱化和损坏防御机制[3]。基于以上因素,广泛的心理教育与及时的心理疏导在FD的预防中不可或缺。
由于FD的发病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预防工作应先于或与治疗同时进行。FD的防治是一种综合措施,包括了预防、治疗(药物、非药物)、调养(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医务人员要从FD的特点人手,贯彻“治未病”的思想,把握预防和治疗的时机,加强FD知识的宣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疗为人,以人为本是对患者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进行全面关注的思想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有相同之处。很多学者目前将FD归属于身心疾病的一种,这也是中医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观念的运用。具体意义有三:①医患关系。中医学自古就有六不治的说法,其中之一就是不信医者不治。这就是强调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及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对于治疗FD的重要性。要想治好病,必先取得病人对自己的信任。这种心理疗效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是说在治病的同时,首先应治人,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个体化治疗。即三因制宜的治疗方略。F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体质、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均不尽相同,每一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伴随情况也不一样,因而个体化治疗是治疗成功、减少复发的重要环节,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疗程的选择,非药物疗法的种类选择等。只有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③注重生活质量。人是疾病和治疗的载体,FD患者自身感受—即生活质量的感受有时比检查所获得的指标更加重要。这一点在疗效判定方面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总之,FD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治疗效果的不稳定性。FD作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代表,其症状多样性、治疗个体性、预防重要性、疗效的人文性都是它的重要特征。导师的治疗六法,正是针对FD的上述特征而设,内含中医治未病、整体观、三因制宜等重要观念,也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和”的哲学思想,还包含了人文学观念,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2]单兆伟,刘沈林,黄俊.内科多发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6.
[3]周福生,张庆宏,黄志新,等.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医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关系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38.